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2012-09-03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编者的话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显著推动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壮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促进了学科建设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学术研究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怎样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怎样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框架、怎样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领域、怎样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研究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能力等等。围绕这些问题,本版今日刊发一组专家文章进行阐述。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

顾海良

回顾新世纪初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和发展的实际,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启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不仅是由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的地位决定的,而且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学理性、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要求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既要遵循学科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尊重学科建设的特殊要求。在当今时代,特别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学科建设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学术影响力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依据,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整体性的一级学科,在提升学科的学术性时应按照学科建设内在的普遍的要求,明晰学科内涵,确立学科方向,树立学科规范,建设学科队伍,完善学科体系。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不仅符合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而且有利于国际范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交流,形成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不仅应关注和重视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深刻了解和掌握别人在研究什么、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有哪些重要的理论建树等等;而且应参与国际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课题的研究,在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论坛上提高我国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的能力,彰显我国学术研究的成果和成就。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用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这一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使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力,体现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不断深入研究探索上。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一定要提升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力,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国家意识形态发展和安全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今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深入的态势,要求我们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理论领域的指导地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和加强全社会思想教育的影响力。在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和加强全社会思想教育,特别是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必须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总之,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础工程。有效推进这一工程,应始终以学科建设、学风建设、队伍建设为前提,以理论创新、体系创新、方法创新为根本。

(作者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

注重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张雷声

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许多相互联系着的理论构成,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所作的一系列理论分析,形成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思想、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其他方面的思想,以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紧密结合起来,深刻把握研究过程与叙述过程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整体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存在和发展基础的认识,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释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6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以其基础理论的地位,为其他5个二级学科奠定了基础;而其他5个二级学科,则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提供了研究和建设的目标。前4个二级学科通过其理论及理论与历史、现实结合的研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整体。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实际中的运用进行研究,这两者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方面和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研究方向。

作为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结晶,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传播和发展,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因为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开放中不断前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应着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的丰富内容,而且应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其功能和目标的主要平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同步推进、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新变化,高校改革发展出现新情况,青年学生成长呈现新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越来越艰巨繁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增强课程的说服力、感染力、亲和力,而且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发展,既要求强化学科意识,培养学科研究和建设的整体意识,还要求从宏观角度通盘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整体建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整体发展方向,以及课程所强调的科学原理与科学精神的统一、理论运用与理论发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属的6个二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各个二级学科的建设从整体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必威党委书记、教授)

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整体框架

孙熙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一直面临一个重要问题:与哲学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的二级学科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何在。如果不能从理论上说清楚这一问题,那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有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拼凑。如此一来,这一学科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基本依据。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整体框架。

一个学科的存在是以自己独特研究对象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一个学科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而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又是由这一学科所担负的使命、任务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使命、任务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自由、发展和解放。因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就是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简言之,就是人民群众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立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来展开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全部内容,是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关键。

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自由、发展和解放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这就是经济解放、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受到自然界的束缚和压迫。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实际上就是让我们如何正确看待自然,摆脱自然的奴役和压迫,把人从自然界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这一解放的实质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世界的规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

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不仅要摆脱自然界的压迫,还要摆脱社会的压迫。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正确认识社会关系的本质,使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是唯物史观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时,特别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物质生产的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强调实践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强调实践是打开人类社会历史奥妙之门的钥匙。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摆脱社会关系的束缚,具体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就是摆脱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束缚。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束缚,就需要研究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人生活在世界上,还要受到社会观念、传统意识和自己思想的束缚和压迫。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和认识论就是让人正确认识人自身,认识人的精神、本质、价值和作用,认识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摆脱自己对自己的束缚和压迫,真正实现思想的解放,“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和认识论就是探讨这一方面问题的。人需要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人的本质,如何实现人的价值等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内容。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如何评价和判断人的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如何认识人的认识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和反思,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容。

一句话,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自由、发展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和基本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围绕这一研究对象所形成的如何正确认识自然、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如何正确认识人的思想和人本身,即如何实现“三个解放”、“做三个主人”的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整体框架。

(作者为北京大学必威党委书记、教授)

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知识基础

程美东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基础,这一知识基础使得这门学科具有显著的独特性。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不够完善。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知识基础,努力构建独特的知识体系,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紧迫任务。只有完成好这一任务,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但是,目前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者对这个学科及其研究对象、研究方式尚存在不同看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学科特色形成共识,从而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推进。这种状况显然是不利于这个学科发展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基本目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要正确地发挥作用,就必须考虑中国特点、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就必然发生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历史和现实都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基本目标是为我们党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学理支撑,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属于基础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就不难对它的知识体系或者说它的知识基础作出大致的规划。从宏观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中国国情。这方面的知识主要涉及中国历史、政治、地理、民族宗教。不懂得这些知识,就不可能真正地掌握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无从谈起。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专门的学科研究者不能满足于对零星基本知识的把握,而必须在系统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这就需要从卷帙浩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发掘出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那些知识。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和经验。不熟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而去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极容易陷入空谈。四是近现代世界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科学理论,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离不开世界背景。这就需要把握世界大势,认清世界发展的趋势。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不了解世界历史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人类历史,肯定是不行的。如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者具备了上述方面的知识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就能够扎实推进、取得成效。

(作者为北京大学必威教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一条:马克思的社会秩序观 下一条:像马恩那样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