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概述

发布时间:2013-03-10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概述

孙来斌

[内容提要]世界市场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生产力发展与资本扩张是推动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又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既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平台,又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力量;它既造成了资本主义由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扩张的趋势,又为某些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提供了凭借力量;它向人们表明,封闭性和狭隘性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特征,而现代性和开放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对我们探讨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市场

近年来,随着对全球化问题研究的升温,马克思的有关思想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当前我们所探讨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当年所论述的世界市场扩大化,马克思是最早从理论上探讨全球化问题的思想家之一。其中,日本学者伊藤诚指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见到资本主义通过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带来了生产、消费和文明的相互依存和世界化,在当今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中这一预见依然适用。当然,现代经济的全球化与《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相比,已加进了新的内容。①美国学者约翰·卡西迪也认为,“‘全球化’是20世纪末每一个人都在谈论的时髦语词,但150年前马克思就预见到它的许多后果。”“他写下了关于全球化、不平等、政治腐败、垄断化、技术进步、高雅文化(high culture)的衰落、现代生存的萎靡不振的性质等动人的段落,现代经济学家们又碰到这些问题,他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步马克思的后尘。”②可以说,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探讨全球化问题不能绕过马克思,这是当前许多学者的一致看法。根据恩格斯提出的“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③的研究原则,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构成其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说来,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追溯了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因,考察了世界市场对资本主义历史的影响,提出了世界市场条件下落后国家的特殊发展道路,并科学预见了世界市场对“现代社会主义”的历史要求。

一、生产力发展与资本扩张:世界市场形成的复合动因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市场“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而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它是以近代地理大发现为历史契机、以生产力发展和资本的扩张为基本动力而逐渐形成的。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围绕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所讲的资产阶级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实际上就是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⑤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

(1)世界市场的起步阶段(从欧洲中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这一时期,封建行会制度的影响开始削弱,生产力由于分工的扩大而获得发展,其结果是生产和交往的分离,并形成了商人这一特殊阶层。这种分离“产生了同临近地区以外的地区建立贸易联系的可能性”。随着交往集中在一个特殊阶级手里以及商人所促成的同城市近郊以外地区通商的扩大,在生产和交往之间也随即发生相互作用。“城市彼此建立了联系,新的劳动工具从一个城市运往另一个城市,生产和交往间的分工随即引起了各城市间在生产上的新的分工,不久每一个城市都设立一个占优势的工业部门。最初的地域局限性开始逐渐消失。”⑥随着“最粗陋形式的机器”在生产中的运用,随着从简单协作当中发展起来的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各国进入竞争的关系,展开了商业斗争,这种斗争是通过战争、保护关税和各种禁令来进行的……从此以后商业便具有了政治意义”。“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⑦

(2)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这一时期是从航海条例和殖民地垄断开始的。”此时,“商业和航运比那种起次要作用的工场手工业发展得更快;各殖民地开始成为巨大的消费者;各国经过长期的斗争,彼此瓜分了已开辟出来的世界市场”。各国间尽可能通过关税率、禁令和各种条约来消除竞争,但是归根到底,竞争的斗争还是通过战争(特别是海战)来进行和解决的。英国当时在这方面占据了优势。此时“对工场手工业一直是采用保护的办法:在国内市场上实行保护关税,在殖民地市场上实行垄断,而在国外市场上则尽量实行差别关税”。由于世界市场的分割、各国竞争的消除以及货币制度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等原因“严重地妨碍了流通”,这使得“资本的运动已大大加速了,但相对来说总还是缓慢的”。但是,无论如何,“资本又有很大一部分丧失了它原来还带有的那种自然性质”。⑧

(3)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从18世纪末开始)。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是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由于前一个时期“商业和工场手工业不可阻挡地集中于一个国家——英国”,这种集中逐渐给这个国家创造了相对的世界市场,因而也造成了对这个国家的工场手工业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旧的工业生产力所不能满足的。“这种超过了生产力的需求正是引起中世纪以来私有制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的动力,它产生了大工业——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此时,“竞争很快就迫使每一个不愿丧失自己的历史作用的国家为保护自己的工场手工业而采取新的关税措施(旧的关税已无力抵制大工业了),并随即在保护关税之下兴办大工业”。而“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货币制度得到发展)、资本集中”,并且“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而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它把自然形成的性质一概消灭掉,只要在劳动的范围内有可能做到这一点,它并且把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变成货币的关系”。⑨

马克思的上述过程分析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⑩,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及其所引起的分工和交往的发展。在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的背后,是生产力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以及各民族和国家间的分工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分工的出现——分工的发展和扩大——分工的普遍化和进一步扩大化)。简单说来,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分工的扩大,而分工的扩大必然引起普遍的交往与联系,这种交往和联系又首先和主要体现在商业贸易上。商业贸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冲破国内市场的限制而走向国际,世界市场随之形成。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上述链条的运转,进一步扩大了世界市场。

马克思的上述过程分析还表明,资本的扩张本性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既然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那么,为什么生产力只有到资本主义社会才会有如此大的发展并造成世界市场呢?这说明世界市场的形成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性质即资本的本性直接相关,而资本的本性就是最大限度地攫取剩余价值,有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和地域去占有更多剩余价值的冲动和欲望,可见,“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概念本身中”了。[11]资本自身的发展及其扩张本性的显露也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与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与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应并推动其发展的是资本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商人资本的出现(自然形成的等级资本仍有相当影响)——商人资本的发展(逐渐丧失其原来的自然性质)——工业资本的出现(彻底消灭资本自然形成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资本逐渐扬弃原先的自然性质,一步步增强“活动”性及其对市场的占有能力。“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及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12]在资本扩张本性的驱使下,资产阶级——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13],资本主义生产也因而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动因的分析,实际上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分析出发,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合的角度来进行的。因此,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14]

二、推进发展与加深矛盾:世界市场对资本主义的双重影响

马克思不仅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而且还将研究的视角倒转,论述了世界市场对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世界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平台。马克思指出,“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生活条件”[15]。

首先,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存在的必要前提。从资本主义形成史来看,“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产史”[16]。正是“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17]同时,“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非常重要的是产品发展成为商品,而这同市场的扩大,同世界市场的建立,因而同对外贸易有极为重要的联系。”[18]

其次,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从资本主义发展史来看,“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19],并因此又作为前提进一步推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外,世界市场还扩大和强化了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影响,将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20]。资本主义生产因此成为“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商品生产”[21],其所需要的资源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配置,其运动过程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展开,因而得到迅速的发展。

另一方面,世界市场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力量。

首先,世界市场将资本主义单个企业生产的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性状态的矛盾扩展到世界范围,从而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说:“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那么,它同时也是它的这个历史任务和同它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不断的矛盾。”[22]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世界市场的出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也加大了经济危机这个“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出现的可能。为了对付经济危机,资产阶级竭力采取包括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在内的各种办法,但这终究不过是“把矛盾推入更广的范围,为这些矛盾开辟更广阔的活动场所”[23],从而形成世界市场总体矛盾的办法,“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方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方法”[24]。随着世界市场总体矛盾的展开,必将爆发更严重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因此,资本对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最终“要求生产同时按同一比例扩大,这就是向资本提出了决不是由资本本身产生的外部要求”。[25]

其次,世界市场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由单个国家扩展到世界范围,从而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造就资本家的同时也造就了它的对立面——无产阶级。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世界市场为前提的,因此,无产阶级遭受资本的剥削而“陷入绝境”,这种状况也是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26]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资本的剥削也在扩大,并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劳资矛盾和两极分化。

对此,马克思指出,“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27]因此,在世界市场条件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的斗争。这就向各国无产阶级提出了加强国际团结以共同反对资本家阶级从而消灭资本国际剥削的要求。

三、卷入资本主义与跨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条件下落后国家面临的两种道路

关于资本主义所主导的世界市场对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影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有过“三个从属于”的结论:“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8]应该说,这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直至今天仍然存在这种趋势。但是,马克思也指出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即落后国家借助于世界市场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这是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的又一基本结论。

在世界市场形成以前,在某些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跨越”现象,马克思对此也有所关注。例如,马克思在早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晚年的《历史学笔记》中,都曾讲到过英格兰和那不勒斯在被诺曼人征服后出现的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现象。但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经认识到,在世界市场形成以前,这种“跨越”只是特殊的个例;只有在世界市场形成以后,这种特殊的跨越现象才具有了一定的普遍性。因为在世界市场形成以前,某个民族和国家创造出来的生产发明往往因为战乱等原因而失传,因此在每一个地方不得不重新开始,“而且每个地域都是独立进行的”,“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29]当然,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经济形态演进有其自身的规律,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但是,“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个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产生类似的矛盾”。[30]

到晚年,马克思以俄国的发展道路问题为例对上述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一方面,俄国可以借助世界市场获得西方资本主义业已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它“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31]另一方面,在俄国公社面前,西方资本主义正经历危机,“不论是在西欧,还是在美国,这种社会制度现在都处于同科学、同人民群众以致同它自己所产生的生产力本身相抗争的境地”。[32]因此,俄国完全不必等到资本主义矛盾在其国内“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完全可以借助特定的历史条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从马克思的上述论述中并联系其社会形态理论可知,马克思是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的发展问题的。从世界总体角度看,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取决于总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演进是自然的历史过程,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不可跨越。从单独某个民族和国家内部角度看(不考虑外力的因素),其经济形态的更替取决于其自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演进也是自然的历史过程,五大社会形态也是依次更替、不可跨越的。但是,如果将某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纳入到世界体系之内,从总体与个体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看,某个民族和国家经济形态的更替同时取决于其自身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以及它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交往程度,因此可以发生跨越现象。在马克思看来,在世界市场形成以前,各民族和国家间的交往关系虽然存在但是不够发达,因此,跨越现象虽有发生但是较为少见。在世界市场形成以后,由于世界市场的影响,各民族和国家间的交往密切而频繁,彼此连为一体,因此,跨越现象虽然仍属特殊但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还可以看到,世界市场形成前后所发生的跨越现象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世界市场形成以前,外族入侵是导致跨越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武力征服是跨越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因而跨越多半是被迫发生的,并且在结果上一般表现为被侵民族、国家与入侵民族、国家在发展形态上的趋同;世界市场形成以后,上述情况虽时有发生,但已不再是主流。世界市场的存在成为跨越现象发生的重要条件,世界市场的力量是跨越得以实现的主要动力,同时跨越多半是主动追求的结果,并且在结果上出现了落后国家超过先进国家而先行进入更高社会形态的现象。

四、开放性与现代性:世界市场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要求

马克思的世界市场思想以及与之相关的世界历史思想,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紧密相连。马克思将世界市场理论用于对社会主义的分析,用世界历史的眼光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走向,得出了与以前各种形式的空想社会主义完全不同的结论。

在马克思之前的许多社会主义者,或者受当时世界市场发展水平的客观限制,或者受他们自身对正在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缺乏关注的主观认识的限制,未能将他们的社会主义主张放到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参照中加以考量。因而,他们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只能是狭隘的和空想的社会主义。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是早期的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他在1516年就写下了《乌托邦》这部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该书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和英国的历史条件出发,不仅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封建制度,而且批判了资本原始积累所带来的贫穷和灾难。书中还设想了一个孤悬海外的“乌托邦”岛,岛上实行理想的社会制度,居民过着幸福的生活。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的傅里叶和英国的欧文,将莫尔的思想进一步加以发展。傅里叶按照其“和谐制度”的设想,在1833年开始了协作移居区的试验;欧文按照其理想社会计划于1824—1828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创办“新和谐”共产主义移民区。这种在资本主义世界中进行的封闭性的、地域性的社会主义试验,虽然新奇并极具开创性,但是,最终都必然归于失败。原因何在?在马克思看来,“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它“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33]因此,他在论及俄国社会发展问题时反复强调,俄国农村公社要想实现向新社会的跨越,必须抓住其与西方资本主义同时存在的历史条件,充分利用世界市场。而如果像俄国民粹派所主张的那样,拒绝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往来,关起门来搞所谓的共产主义,其结果也只能是失败。

除了强调社会主义的开放性以外,马克思还非常重视社会主义的现代性,他所主张的社会主义是屏弃了各种空想成分、建立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用恩格斯的话来讲,这就是“现代社会主义”[34]。这一点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俄国民粹派的村社社会主义主张的批判中表现得非常充分。简单说来,民粹派村社社会主义也充满了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但是它在对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批判时,也将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出来的现代文明成果(包括现代生产力)一概拒之门外。民粹派主张利用古老的“村社原则”使俄国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主张将社会主义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之上。就连《资本论》的俄文版译者、马克思的俄国朋友丹尼尔逊也认为,“村社的农业是未来的经济大厦赖以建立的那种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35]马克思也肯定俄国具有走向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但是,他一再强调,俄国对外要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对内要实现对农业的现代化改造,要利用俄国土地的天然优势,“以应用机器的大农业来逐步代替小地块耕作”[36]。这些思想,是马克思用世界市场理论考察俄国农村公社发展得出的历史结论,对于我们今天处理好农村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转型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②参见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160页,第4、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43页。

④[11][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页,第391页,第393—394、398页。

⑤丰子义提出,“马克思围绕分工所讲的资产阶级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时期,实际上就是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时期。”(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笔者深以为然,并借鉴其说。

⑥⑦⑧⑨⑩[13][17][24][26][27][28][29][30][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107页,第110页,第111—112、113页,第113、114页,第68页,第276页,第273页,第277—278页,第87页,第283页,第273—276页,第107—108页,第115—116页,第86、87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33页。

[14][15][19][2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79页,第126—127页,第264页,第279页。

[16][2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66页,第83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481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311页。

[23]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26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5—436页。类似的表达另见该书第431、438、441、444、451页。

[32][34][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762—763页,第741页,第770页

[35] [俄]尼·弗·丹尼尔逊《我国改革后的社会经济概论》,参见《俄国民粹派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11页。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6年第4期

上一条: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