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六大改革思维综述

发布时间:2014-04-18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习近平六大改革思维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要有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英勇献身,现在,就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这要求我们在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精神,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时,首先要具备正确的改革思维、讲究改革的方式方法。可以说,广东能否“走在前列”,真正的考验是我们是否依然勇于改革和善于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阐述了改革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3月5日—20日,《人民日报》相继刊发了6篇评论文章,对习总书记提出的六大改革思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为我们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本专栏今日整合转载这组文章,以飨读者。因版面篇幅所限,文章略有删节。

一、勇于改革善于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必须抓住的重大历史机遇。能否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对广东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抓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的重要讲话,给了我们答案——“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要有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冲锋陷阵、英勇献身,现在,就是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

中国的改革航船已经驶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只有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是关于中国改革的最大共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确方向。但问题的关键是,束缚怎么冲破,藩篱如何突破,顽症痼疾又怎样攻克?倘若没有一往无前的勇气,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没有背水一战的气概,没有迎难而上的担当,这艘改革航船将注定无法抵达胜利的彼岸。改革是需要勇气的,我们要拿出逢山开路的闯劲儿,拿出甩开膀子的干劲儿,拿出抓铁有痕的韧劲儿,拿出众人拾柴的心劲儿,拿出勇毅笃行的稳劲儿,用今天的改革为明天的远行铺路搭桥。历史机遇就在眼前,勇于改革,舍我其谁!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触动利益也触动灵魂的革命。面对深刻调整的利益格局、纷繁复杂的权利诉求,只是勇于改革远远不够,还必须善于改革。改革是讲究方法的,如果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识不足、理解不深、把握不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关联性、系统性估计不足,“有勇无谋”同样会把我们的改革大业置于危险境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阐述了改革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人民日报》相继刊发了6篇评论文章,对总书记提出的六大改革思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为我们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从正反两方面对“改革思维”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释,既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妨碍改革发展的传统思维定式,又论证了全面深化改革迫切需要坚持的思维和方法。“以战略思维谋全局”,强调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才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辩证思维解忧难”,强调只有一分为二看问题、多个角度想事情,才能避免“盲人摸象”,读懂复杂中国,把握改革大势。“以法治思维图善治”,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才能做到百姓心安、国泰民安。“以系统思维聚合力”,强调唯有整体考量才能驾驭全局,唯有统筹协调才能协同推进。“以底线思维定边界”,强调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以创新思维增活力”,强调让创新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才能在进退两难的纠结中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只有坚持好总书记提出的改革思维,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规律,运用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才称得上是“善于改革”。如果说勇于改革考验的是干部的“情商”,那么善于改革考验的就是干部的“智商”。怎样增进改革的“智商”?关键就是把改革思维落实在改革实践中。具体来说,一要正确推进改革,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二要准确推进改革,认真执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三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沓,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四要协调推进改革,注重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力争最大综合效益;善于把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改革之于广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省之所以能在改革过程中长期走在全国前列,正是得益于“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气魄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智慧,体现出的正是勇于改革和善于改革的品质。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总书记对广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就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胡春华书记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明确提出,我们要以“走在前列”为要求统领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广东能否“走在前列”,真正的考验是我们是否依然勇于改革、善于改革。我们必须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拿出当年的气魄和干劲,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必须认真审视我们的改革思维,拿出扎实有效的举措,破解制约广东发展的实际问题。只有不断增进改革的“情商”和“智商”,我们才能不辜负总书记对广东的殷切期待。

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的战略部署,只有勇于改革又善于改革,方能做到“蹄疾而步稳”。作为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广东,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新要求,做改革的弄潮儿,勇于改革,善于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二、以战略思维谋全局

战略判断,战略部署,战略重点,重大战略机遇期……回首30多年来的改革历程,这样的表述耳熟能详,战略思维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次决定命运的关键转折,无不源于科学准确的战略判断;每一项审时度势的战略抉择,无不为曲折的改革进程迎来柳暗花明。正如西方学者所总结的:战略,一直是中国现代发展奇迹中的精髓。今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启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具有怎样的战略思维,决定着我们能走多远、登多高、抵达何处。

“在亚历山大胜利的根源里,人们总能找到亚里士多德。”思想能否破冰,直接决定着行动能否突围。我们常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纵论国际国内大势、擘画改革发展蓝图时,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反复强调要有战略思维,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也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幽烛微、对大事铁画银钩,才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方今之时,改革既有击楫中流的畅快,也伴随着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把问题放到历史和世界坐标中去分析,意识到“难走的路是上坡路”,我们就能保持战略定力,对道路和制度充满信心;以全局眼光透视中国的改革方位,清晰地认识到攻坚期挑战在哪里、机遇期出路在何方,我们就能真正理解新一轮改革为何在各个领域统筹推进,自觉与中央要求“上下对称”,做到“蹄疾步稳”。

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战略思维能力意味着,要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善于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善于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不能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善于把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结合起来,不能闭目塞听、固步自封。

现实中也有干部认为,总揽全局是大领导的事,在地方、基层或部门工作没必要拥有战略思维。殊不知,何谓全局、何谓局部,本身就是相对的。相对于全国,地方固然是局部,但是相对于辖区,地方又何尝不是整体?一些地方,取利一时的短视决策寻常可见,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时有发生,莫不与缺少战略思维有关。

战略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当前,干部考核不再单纯以GDP论英雄,而是观照到地方发展全局,鼓励领导干部深谋远图;问责机制也不再局限于任期之内,即便调任也可能面对追责,政绩冲动更将无处藏身。更加科学的考核体系、更加严厉的问责机制,为领导干部涵养责任担当、培养战略思维提供了更好的制度环境。问题是,领导干部是否准备好了?

三、以辩证思维解忧难

一方面是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一方面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方面是居民收入和经济效益持续提高,一方面是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依然较多。一方面是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一方面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依然严重……

今日中国大地,既浮现出新一轮改革浪潮的磅礴之势,也存在种种成长的烦恼、转型的阵痛。对领导干部来说,不论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是纷繁复杂中抓关键,或者是顺势而为促改革,都需要学好辩证法、用好辩证法。惟其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会要求领导干部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即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

“天下之理,有张必有翕,有强必有弱,有兴必有废,有与必有取”,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今,情况千变万化,问题层出不穷,舆论众声喧哗,这是深化改革面临的现实基本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处理好改革过程中各种重大关系,这些充满辩证法的论述,无疑是当代中国攻坚克难的科学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只有一分为二看问题、多个角度想事情,才能避免“盲人摸象”,读懂复杂中国,把握改革大势。

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改革,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千头万绪,需要提纲挈领;千军万马,需定主攻方向。坚持辩证思维,既要看到“两点”,更应看到“重点”。问题矛盾扑面而来,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分清大小难易、明确轻重缓急、摸清内在规律,才能牵得住“牛鼻子”、找得准突破口。

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央一再强调,改革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立足于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这一年多来,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改革棋局得以一子落而满盘活;以简政放权作为“马前卒”,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探索不断深化;以作风建设为着力点,党风政风不断呈现新气象。

恩格斯有句名言,“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时代的“本领恐慌”,首先就是“哲学的贫困”。没有过硬的理论功底、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何以啃硬骨头、涉险滩?不愿花时间改进提高领导方法和艺术,又何以将改革大业推向前进?

“磨刀不误砍柴工”,改革任务越是繁重,越需要我们自觉以辩证思维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治理能力,越需要我们用好辩证思维这个法宝,用思想力量催动改革的步伐,以科学方法善作善成

四、以法治思维图善治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充分体现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治理理念。这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落实,也是下一步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前提。与此相呼应,“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和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的思维方式,日益深入人心。

以法治思维推进改革,是由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当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下至群众的教育、医疗、养老,上到关系经济转型的国资、国企改革,无不牵一发而动全身。“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做到百姓心安、国泰民安?这就需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

现代社会的治理经验告诉我们,复杂社会需要简约治理,市场繁荣要求权力谦卑。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正是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抓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一要求:依法行政、简政放权的思路,贯穿报告的各个部分。而自去年以来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带来的是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的繁荣景象。法治政府和市场繁荣的相关性告诉我们,基于法律的简约治理,是市场经济得以蓬勃发展的制度前提。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这也是冲破既得利益藩篱,打破层层限制壁垒,铲除权力寻租土壤的必由之路。在法治思维之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法谚有云,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岭。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需要让人们围绕着规则和程序办事,而不以决策者的注意力和判断力为转移。“和尚分粥”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程序的意义:为了避免“掌勺者自肥”或“掌勺者寻租”现象,粥分好后,需要按照“大家先挑、掌勺者后挑”的原则进行分配。法治政府的运行也是如此,政府要按照利益回避原则,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改革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硬骨头”啃不下去?很大一部分是程序不完善,或者有了程序却绕着走造成的。法治的首要特征就是讲规则、讲程序,这是科学决策的前提,从法治迈向善治的基础。

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改革,也为改革凝聚了更大的民意基础。在法治及其正当程序下汇集起来的广泛民智,将是突破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澎湃推力。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进而通过善法实现善治,既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群众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

五、以系统思维聚合力

“当别人说1+1=2的时候,如果你是智者就应该思考,如何让1+1>2”。这句话体现的思维方式,对全面深化改革同样颇有启示。以简政放权为例,只有处理好“两只手”的关系,才能让市场更有效、政府更有为。反之,如果只谈市场决定性作用,不讲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放权越多,市场的固有缺陷越会凸显。举一反三,其他领域的改革又何尝不是这样?

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而在谈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时,他再次强调,“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这些重要论述,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方法论: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系统方法谋全局。

系统思维,简单说就是大局观和协调意识,形象说就如杂技师同时转十几只盘子,左右开弓、运转自如。改革之广阔宏大,唯有整体考量才能驾驭全局,改革之关联耦合,唯有统筹协调才能协同推进。改革的系统思维,不仅是理顺改革复杂关联的必需,更是凝聚改革共识、催生改革动力的关键。

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决不能单兵突进、顾此失彼。在自我革命的改革中,如果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不主动调处全局和局部、局部和局部的关系,必定失却改革的综合效益。用系统方法谋划改革,首先必须把握改革的整体性。

深水区的改革,各领域各环节的关联互动更加凸显。解决随迁子女上学和异地高考问题有助实现教育公平,但也引发“大城市病”的担忧,让本已薄弱的农村教育失去提升动力。如何统筹城乡教育均衡,从解决城乡二元的角度解决这些难题?股票发行注册制对于资本市场改革,“营改增”对于税收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这些改革为杠杆撬起整体改革,才可能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以系统思维汇聚改革合力,就要从改革配套上下功夫,在协调各方上做文章,使各领域改革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在发展的广阔场域里,在改革的复杂系统中,人始终是独具决定性的变量。方此改革大潮迅猛起势之际,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员干部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的自觉,都是引领改革穿越认识“黑障区”、突破利益掣肘的关键因素。

统筹起各领域、各层次、各个阶段的改革,努力做到全局与局部相配套、当前与未来相协调、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我们一定可以聚合改革能量,激荡起书写历史的磅礴伟力。

六、以底线思维定边界

确立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是中央运用底线思维对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重要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坚持底线思维,是我们应对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更是推动新一轮改革的治理智慧。

改革,是在原本没有路的地方探索新的道路,不可能没有风险和挑战。而且,中国同时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双重转型,这是一个矛盾多样、冲突多发、薄弱环节较多的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推进改革,力图以改革解决问题,必须对已知和未知的风险做充分的预案。否则,稍有不慎,不仅旧的风险无法解除,还有可能诱发新的风险。就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加强底线管理,应当是我们国家治理的重要思维取向。

底线思维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形有充分的预见和准备,而后才能谈得上“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把工作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今天,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最考验领导干部勇气与智慧的,就在于能不能看到“坏处”、会不会解决“难处”、敢不敢争取“好处”。

如何增强底线思维?关键是要学会做这样的判断:一些事如果没办好,会不会前功尽弃,会不会不可逆转,会不会全局被动?比如:经济发展速度,快了可以调控下来,慢了可以加快发展,但是,一旦经济秩序乱了就会造成全局被动的后果。那么,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就是底线思维。以底线思维划定边界,“坏处”才能全力避免,“好处”才能尽力赢得。

在改革中坚持底线思维,也要防止另外一种倾向,那就是:由于担心捅娄子、出问题,于是墨守成规,谨小慎微,遇到问题绕着走,面对矛盾心发慌,该改的不敢大刀阔斧地改,该闯的不敢义无反顾地闯,该试的不敢放开手脚去试。有向好的愿望,不知底线和风险在哪儿,那是莽撞冒进;有守住底线的决心,没有努力向好的行动,则是消极保守。底线思维,应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我们要充分估计困难和阻力,设定调整阵痛与成长烦恼的可承受底线,继而坚守底线,严防出现颠覆性的失误;另一方面更要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充分挖掘潜力、激发动力、释放活力,为发展赢得新的生机。

树立底线思维,喜不忘忧、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我们就能做到从底线出发,不断逼近顶线,让改革“蹄疾而步稳”、发展更上一重天。

七、以创新思维增活力

在现代汉语里,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固定搭配。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以创新把握机遇的历史。我们冲破观念的桎梏,以思想的解放推动改革的突破;我们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市场经济,以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带动各方面制度的创新;我们把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奋力补齐生产力落后的短板。是创新,给了改革无尽的动力,重塑了整个国家的面貌。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才会不断强调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要求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没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就没有创新的行动和实践。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是凭经验翻老黄历,不是循旧例找教科书,而是努力想新办法、找新出路,并且掌握了创新的内在规律和诀窍,我们才算是真正拥有了创新思维。只有让创新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我们才可能以求新求变的活力冲破守成的暮气,在进退两难的纠结中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眼光把握新机遇,不做墨守成规的太平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仅要克服得过且过的惰性,更须有敢冒失败风险的担当。调查显示,创新意识与年龄、职位呈现出负相关,往往是那些入职头5年的人,最富于创新精神,因为他们试错的风险最小、成本最低。这给我们以强烈警醒:在全面深化改革时不我待的今天,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冲破患得患失对创新冲动的抑制,才能不断提高“创新情商”,实现革旧图新的“惊险一跃”。

如果说勇气是“创新情商”,能力则是“创新智商”。创新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也决非无规律可循。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需要强化问题意识,始终对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抱有一种“不依不饶”的态度;需要提高集成创新意识,善于到群众中寻找创新的灵感火花;需要对新生事物永远保持高度的敏感,善于寻找新技术、新手段与老问题的对接点……只有不断用这些标尺丈量自己、刺激自己,我们才能摒弃“时代都变了,还是老一套”的旧、克服“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真正激发出创新热情、凝聚起创新能量。

今天,日益强大的国力,为创新铸就了远比当年雄厚的基础,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为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广舞台。以敢为人先的锐气激发创新热情,以上下求索的执着砥砺创新智慧,我们就一定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将我们这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建设成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

(来源:《南方日报》)

上一条: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下一条:两条道路 两种前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