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广角

  • 当前位置: 必威 >> 正文

世界历史中国道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布时间:2018-09-05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世界历史中国道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曹泳鑫

  

  

如何看待中国道路的自身特色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一致性?中国道路的成功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怎样的逻辑?从中国自身视角看,世界历史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言是外在因素;而用世界性眼光来察看,中国道路则遵循着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同时,这种内在规定性并不排斥中国道路的民族特性,并且中国道路还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增砖添瓦。中国崛起处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命运越来越紧密相连的世界历史进程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经具有客观现实基础。对于这些事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我们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基本原理出发,才能科学分析和判断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世界历史对于中国道路既是外在影响更是内在规定

关于世界历史这一概念,有宽泛的理解和特定的含义。宽泛的理解是指全人类的历史总和,比如作为历史学分支学科的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指涉的一般是特定的含义,即指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冲破民族和地域的局限,这一历史才真正具有世界历史属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具体描述了世界历史形成的机制和发展趋势:“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0-541页)“同时,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1页)

人类社会从单一民族独立发展的历史转变到世界历史,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早期民族间或国家间虽然存在互动,包括人口流动、战争、贸易、文化交流等,但一般是地域性的互动。随着资本主义兴起,商品经济构成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产品普遍采取商品的形式,劳动力成为商品则是与之前历史阶段人类交往不同的关键因素。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之强烈显示出资本的本性和威力。它要求不断打破市场界限,不断开拓新市场,把交换扩展到世界各个区域,从而不断消灭旧的生产方式,不断促使新的国家形成,不断将新国家纳入商品经济体系,形成经济的全球化态势和世界市场,完成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参见曹泳鑫:《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所推动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整体性变革,过去多么稳固的政治结构和势力都难以阻挡并且都将被摧毁,任何民族、国家和地区都逃脱不了这一历史命运。中国命运也自然地与世界历史关联起来。

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连续不断的独特文明史,并呈现出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史。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前,外来影响很难彻底打断这一特定民族和地域独立发展史。以往相邻地区的民族、国别间发生的冲突具有相对孤立性、封闭性、间歇性,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面对的外部挑战对手是经常变换的,是可以消灭或同化的,一次次外部冲击总体上并没有对中国的独自发展造成根本性变化。而世界历史对中国造成的这次外部冲击却截然不同。可以说,这次中国遇到的外部刺激和挑战在性质上已经不同于古代历史上的无数次外部冲击。再用过去的冲击—反应心理或分析模式解读之后的中国道路,就不够科学、不够全面、不够到位,就是依然停留于旧的思维传统,有“老眼光看新问题”的味道。旧中国当时从朝廷官员到普通臣民也正是拿老眼光看新问题,对待西方依然持华夷之辨、体用之辨、礼仪怀柔等处事之道,殊不知这次卷入了世界历史的剧变之中,结果却遭遇帝国主义列强无情的践踏和蹂躏,泱泱大国沦为半殖民地。在这次看似外部因素作用之下,中国延续几千年的超稳定社会结构的根基动摇了,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秩序均不能延续,中断了。

世界历史有其内在规定性即发展规律,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被卷进来并按照世界历史的规定性重构自身道路。其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永久性的,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性的,不是封闭的而是难以回避的。对手看似是很明确的、个别的、可以消灭掉的有形国家,其实不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不再是自我封闭、孤立发展。由此,中国道路也无法远离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必然深深打上世界历史的烙印。我们看待世界历史潮流对中国道路的影响,不能仅仅停留于外部冲击的印象上,而应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历史已经证明,“华夷之辨”“师夷制夷”“怀柔政策”等旧观念和做法是十分狭隘的,误国误民。中国历史一旦纳入全球化世界历史进程,就不可能逆转回来,就必须遵循世界历史的逻辑,民族要生存、发展、兴旺,国家要发达、强盛、崛起,就要顺应历史潮流、推动历史潮流、引领历史潮流。可谓“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列子·说符》)。世界历史可能给予不同国家提供不一样的战略机遇期,有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关键在于各民族国家能否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应该看到,世界历史并不必然消灭民族个性,相反,世界历史通过增进各国家、民族间的交往而彰显民族个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历史的,正是不同地域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共同推动世界历史进程。世界历史进程也不可能一直由早期西方先发国家主导或按照昔日列强主宰的道路演进,已经发生流变。

二、世界历史进程及其流变

世界历史的发展由国际分工、商品交换、相互依赖等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所推动,具有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阶段性历史特征。

1.世界历史早期进程呈现出欧洲扩张之势和西化浪潮

造船技术和世界地图革新共同促进了人类航海技术和能力的进步,西欧国家有了这些技术之后得以海上交通发达,开始让欧洲人找到了美洲大陆(被称为新大陆或第二大陆),继而开始了西方强权和世界霸权的时代。然而,仅有以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革新并不必然形成如此局面。比如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和能力远早于和胜于欧洲,却并没有出现中国对世界的扩张局面,这其中国家政策的因素也在起作用。西欧国家的世界扩张所采取的对外政策表现为:第一,为了获取资源,鼓励对外探险、暴力扩张和强占资源,而进行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西欧国家开启的西方扩张史充斥着对世界各地土著民的武力侵犯和血腥屠杀,西方一些列强国家至今仍对旧的恶习表现出习以为常。第二,如果不得不进行贸易,则采取重商主义政策,为了自己,损人利己。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的政策只是在国内生产过剩或稳居优势之后才推行。第三,采取双重标准尽量长久地保持己方的资本制度优势。虽然西方资本主义扩张客观上造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全球扩展,但侵略扩张者不会让殖民地国家顺利发展资本主义。对于他们来说,当地什么制度对自己的资本牟利有利就维持什么制度,必要时他们宁可维持当地奴隶制或封建专制。尽管如此,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强势,其他国家往往将列强作为努力效仿的目标,西化逐渐成为浪潮。

回顾西方列强的扩张史,欧洲殖民者从发现美洲新大陆开始就不断革新资本扩张方式,17世纪后期,在从殖民地大量掠夺白银而导致美洲新大陆矿产资源枯竭之后,欧洲殖民者便开始以工厂生产方式对美洲热带和亚热带的大规模农田开发成种植园,利用大量的黑人奴隶作为劳动力来获取廉价农作物(主要是砂糖),然后以商品形式销往欧洲市场,欧洲的毛织品等手工业产品销往美洲。因种植园的扩张引起对廉价劳动力的需要,黑人奴隶也被作为贸易品,从非洲源源不断地运来,形成这一历史阶段著名的大西洋“三角贸易”。虽然殖民扩张使欧洲的资本主义有了大发展,但欧洲殖民统治者为确保自己母国的垄断利润,却不允许殖民地美洲“新大陆”从事手工业生产。但随着美洲砂糖生产规模逐渐加大,欧洲以毛织品为主的商品输出变得短缺,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不得不将印度生产的棉布作为补缺;当大西洋商圈的主力产品从欧洲毛织品变成从印度进口的棉布之后,英国的毛纺织资本家害怕棉布使自己失去国内市场,于是英国议会在1720年禁止国内使用印度进口的棉布,1722年之后禁止国内使用所有棉布,以促进国内棉布的出口;美洲、非洲等地棉布需求量大增进一步刺激了英国棉布生产,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应用拉开了纺织工业革命的序幕,产业发展催生了欧洲和美洲都市群,之后,铁路和蒸汽船进一步拓宽了交通网络,为商品经济扩张提供了便利。于是,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所到之处便肆无忌惮地叫嚣和推行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迫使亚洲等其余诸国和地区做出改变(参见〔日〕宫崎正胜:《航海图的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朱悦玮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第229-234页),从而开启了以英国霸权为核心的世界欧洲化时代,世界沦为欧洲列强的资源开采场、种植养殖场和商品倾销地。

资本主义扩张必然存在列强竞争和霸主交替,这是世界历史的另一特征。列强在资本逐利和势力范围内的竞争必然导致相互战争,科技发展、产业革命和新交通工具为世界经济格局变动不断提供根本动力,不断制造新的利润获取机会,从而不断加剧国际竞争,以至于使战争不断升级。以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为契机,老牌帝国主义被新的劲旅战胜并取代,昔日的英国霸权时代转变为美国霸权时代。

但美国霸权之路本质上依然是欧洲资本主义扩张的复制品和衍生品,强占资源、武力威胁、霸权主义、双重标准、损人利己的主要特征没有任何减弱。美国占据从商品生产到市场开发的绝对优势,国际金融体系主要由美国主宰,美元成为世界主要货币,世界各地财富由美国掌控并主要流向美国,国际政治和话语权由美国操控,美军把自己想象成世界警察,甚至会越界抓捕他国元首。同样,虽然美国所到之处都打着推行资本主义制度和宣扬人权、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口号,但美国政府一向是从谋求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判断他国的好与坏,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通病在美国那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民主、人权、自由等口号与资本利益发生冲突就难以实行,美国靠战争和掠夺起家,美国独立后曾长期保有奴隶制,国内虽经过长期人权斗争,但妇女歧视、黑人歧视、种族歧视、出身歧视等人权问题在当下经济最发达的美国社会依然随处可见。可见,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类命运只能受制于资本。

然而,世界历史在美国霸权时代已经悄然发生新变化,已经出现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国家,并且随着世界经济政治从大西洋重心格局向太平洋重心格局转移,世界历史开启了新的阶段。

2.突破西方资本扩张之路和开启世界多元化进程

如果说任何历史阶段总有终结,那么欧洲开启的西方扩张道路随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必将走到尽头。虽然资本具有无限的扩张本性,但这种无限性是得不到满足的,必然遇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当一国之内的发展无法满足其扩张时,它可以跨越国界进行全球扩张,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充分发展,资本对资源的掠夺将触碰底线,由之引起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将具有全球性,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恶性膨胀和危害的认知也将更为清晰。其实,一百年前欧洲巨大的经济危机和随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已经警醒世人,由此,在世界范围内反欧洲殖民体系和民族独立革命运动中,出现了不实行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和抵制西方模式现代化的运动。只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浪潮还处于汹涌阶段,加上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发展优势,多数国家依然追逐效仿,欧化西化依然大行其道。在此背景下,任何新生的道路必然既受到外部势力的强大遏制,又受到来自内部的主客观历史局限,因而充满曲折和坎坷,即使20世纪新生的社会主义先进制度也无法幸免。以此来看,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幸夭折,从条件上说有历史局限这一天时不利的客观因素。然而,这个世界毕竟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一统天下的局面。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决定了其替代品的必然产生,西方资本主义扩张道路将被终结,而不是由其终结历史,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必然有无限的发展前途,这是世界历史内在规律所决定了的。

世界历史上过去发生的经济政治中心或重心的转移往往是单一的,由此造就的强国崛起也往往是单一的,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时代,今后的世界经济政治中心转移将是多中心的,由此崛起的将是一批新兴国家。一方面,世界交往的深度发展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各国在比较中选择发展道路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也将不断增强。遍及全球的主权国家和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必然推动国际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世界历史由此进入充满多元化主体和道路的阶段。

世界历史向着多元化道路和模式发展的新进程,已经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对欧化西化的普遍质疑,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式微;二是产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已经从理想和理论成为现实运动并在多国实现。其中,中国的民主革命已经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取得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和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让世人看到了另一种希望,推动着世界历史和人类命运变革的新征程。

三、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之道的世界历史意义

1.中国百年道路与社会主义的坎坷命运

中国的百年道路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最终走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路,有中国的内部因素,也有世界历史的外部因素。从性质上而言,民主革命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道路,一般由资产阶级领导,但由于世界历史的外部推动和各国国情的特殊性等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一些经济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难以肩负起国内民主革命和对外反抗殖民斗争的历史重任。俄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领导发动的“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中国民主革命在资产阶级领导下经历了一次次失败,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果断肩负起历史重任,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同样受到来自各国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经历一段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后,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发生了蜕变,中国则开辟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其原因需要辩证地看、历史地看。内外因素中既有国内政策失误等主观因素,也有世界历史条件的制约等客观因素。正如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有世界历史造就的机遇一样,其剧变也体现了某种生不逢时的历史不幸。那种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社会主义国家不注重发展经济或不改善民生的看法是偏颇的,世界上有哪个国家不愿意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需要条件的。在世界历史依然处在资本主义快速扩张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作为反抗资本主义的新生制度,其所面临的生存环境自然非常恶劣。只有当资本主义列强为抢占市场资源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生“狗咬狗”的战争内斗时,社会主义面临的外部压力才会暂时减缓,一旦战争结束,西方列强就会在敌视社会主义问题上达成一致。因此,我们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宁希望社会主义与西方世界和平共处、合作发展,然而,西方列强尽管各怀鬼胎,彼此间矛盾重重,但都想把法西斯祸水东引、消灭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纳粹德国在以绝对优势削弱英法竞争对手后,目的还是想彻底消灭社会主义苏联。苏联也因轻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遭受到突然袭击的惨重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再次希望维持战时的大国合作机制,但铁幕演说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快聚合起来遏制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是东西两大阵营自然形成,社会主义国家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全方位封锁。应该说,社会主义国家总是在付出努力,希望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友好往来和发展经济合作,甚至不惜模糊处理制度和意识形态界限,但结果往往是一厢情愿。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一边否定斯大林一边努力与美国亲密合作,并提出两个超级大国全球共治的主张,直到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与西方同船共渡的改革新思维,放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道路之争,这种天真幼稚的改革不仅没有赢得西方信任,社会主义苏联反而被西方步步紧逼,逐步落入和平演变的陷阱,最后彻底葬送了社会主义制度。

2.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之道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也曾表达与美国合作的愿望,但很快就识破了西方国家的面目,并且在实行一段时间对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政策之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提出在国际环境恶劣时期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起自己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之后改革开放新时期打下了中国制造的基础。可以说,中国一直在想方设法发展经济,力图寻求与外部改善关系、达成合作的机遇,不仅努力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友谊,而且不失时机地向西方发达国家打开外交大门,即使在冷战时期,中国先后与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建交,与美国改善关系。但中国的法宝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坚持走自己的路。

在两极冷战格局结束和经济全球化浪潮来临之际,中国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机遇,举起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制定了促进商品经济大发展的国内改革和促进国际合作的对外开放国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迅速提升了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不仅振兴了中华,更成就了社会主义。

短短的半个多世纪,中国道路已经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其成功的根本之道在于: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这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英明领导,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让数千年来受压迫的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翻身成为革命和建设的主人翁,选择用社会主义来完成中国的现代化,从而摈弃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失败之路,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迷雾,开辟了世界历史的非西方道路,为中国迅速崛起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找到了正确道路。

当然,世界社会主义实践虽然经历百年,但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依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依然处在世界历史恶劣的环境之中。社会主义国家大多不具备丰富的物质基础,并且在主观上也存在认识局限,在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往往会出现政策失误。好在世界历史进程不断为人们的认知创造条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危机的不断加深,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灭亡而社会主义必将发展壮大,这一世界历史大趋势也会成为共识。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的现实基础

世界历史就是将全人类的命运逐渐关联起来的历史。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创造的交往便利和全球社会分工的充分发展,不仅使世界各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而且使世界各地人与人之间生活的互联互通。可以说,世界历史的趋势就是不断将全人类的命运关联起来从而最终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生活,只是意味着每个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是与他人相关联的。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扩张时代,许多国家首先遭遇的往往不是幸运而是不幸,多数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少数列强的手里,世界各国并非共命运。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社会动荡的波及面在全球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已经逐渐认清其危害性,正在寻求出路。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走向衰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盛,则是人类共命运的世界历史和现实基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让世界羡慕,中国领导人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进一步提醒人们,全球化的未来能否消除人类不幸命运,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地创造条件。当然,做到齐心谈何容易,齐心本身是主观认识方面的问题,主观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客观条件的成熟,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展趋势。

1.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由资本主义主宰、主导向着社会主义趋势不断加强的方向转化

世界历史的形成最初是由资本主义兴起和全球扩张所推动的,它改变了世界各地原本自我发展的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形成了由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宰广大落后国家命运的局面。经济全球化也是由资本主义主导,造成了世界强国与弱国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这种由少数列强主宰世界的格局下,强权国家就不会与弱国、小国共命运,霸权和强权就是幸运国家,弱国小国往往就是不幸国家,也就是说,当列强对于命运共同体来说是例外,那么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不会真正形成。只要资本主义制度主导这个世界,大部分人就会面临生存危机,世界就会陷入经济危机、生态危机、战争危机以及难民危机等各种灾难之中。这种状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变革必定发生,变革也将要发生。随着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落地生根和不断发展,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新生事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已经给世界带来希望,预示了前途。虽然任何新生事物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但是,资本主义走向衰落和社会主义日益强盛的历史趋势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将消除由少数资本主义大国主宰世界的人类厄运,将逐渐消除资本主义带给人类的各种弊端,逐步改革经济全球化的弊病,反对霸权主义和战争叫嚣、维护世界和平,通过平等合作促进全人类的解放和共同发展,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然,社会主义作为人们渴望消除西方资本主义现实弊病的替代制度,在完成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形态革新之后,又经历了近百年的实践探索,既让世界见证了苏联在二战中的辉煌战绩和强大历程,也在20世纪末遭受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的严重挫折,更让当今世界瞩目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实践是长期的探索过程,人们对社会主义实践规律的认识还远未成熟,社会主义经历曲折和坎坷不足为奇。无论如何,社会主义的成长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长密切关联,由社会主义推动的世界历史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2.资本主义危机的加深和危害加大反证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

社会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命运还受制于资本主义以及人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人们常说的相对性、现代化、工业化、文明、后现代、现代国家、全球化、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增长、效率、财富、福利、公平、公正等许多概念,似乎都获得了普遍的认同,但人们很少反思这种认同是如何形成的,是在怎样的文化境遇中被成功塑造和表述。这就是资本主义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成功”之处,即将异化彻底化,让人们习惯现实的一切,让人类理性失去力量,因为人们这些方方面面的认知都被打上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深深烙印。但也不必太悲观,因为每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都会让人们警醒一次,而随着世界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危机将越来越具有世界性,而且会越来越频繁、一次比一次严重,即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感也越来越重,他们也不能独善其身,其命运也不再是例外。随着命运攸关度的加深,打造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将成为迫切需要。因此,人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也将一次比一次更深刻、更全面,人类理性的力量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的充分认识之上,变革的因子在不断生成。当前,经济全球化中两种趋势正在发生转化,资本主义主导式微和社会主义趋势加强将成为历史潮流,人类共命运的现实条件在逐步形成。

3.交往技术的革命推动人类认知革命和制度变革

关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人类发展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即使少数先知先觉有清晰认知,如果没有人类的普遍觉悟,也无法实现人类的普遍的思想解放,更不要说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人类的普遍解放不是地域性的,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指出,个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地域性的物质财富积累和精神认知还远远不够,人类的自由解放必须同时具备全球性的财富积累和人类的普遍认知,这就提出了实现人类交往的充分化问题。只有当交往工具等物质条件的发展成熟,现实能够同时提供物质和认知的充分交流条件,交往才能充分化。这就要求以高科技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的普遍的个人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8页)。也就是说,世界历史充分展开和沟通技术完备的先进生产力,将带来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及个人之间实实在在的利益关联和感知,实现物质流通和认知交流等交往的充分化,从而促进人们认识领域的彻底变革,进而构建共识。同时,极致的生产力和交往的充分化必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互联互通技术及其生产效益应该属于全人类共同享有,而不能再仅仅属于少数人垄断的私利,资本主义私有制将被公有制所取代,共享利益之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从而将异化劳动彻底消除。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与互联互通技术的结合,将促进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变革和深入发展,给地球人类带来的变化是不可低估的。

总之,生产力的飞跃性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实践,人类主体意识的革命,这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发展,推动着世界历史的新进程,资本主义将在社会主义成长壮大中走向衰落,社会主义的兴盛和资本主义的式微,将同时推动世界历史、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和人类文明呈现新的样态,从而孕育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成为这一新进程的世界主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实践进程,必将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中创造辉煌、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蓝瑛主编:《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上、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编:《42位著名学者纵论全面深化改革与依法治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3]侯惠勤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意识形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4]周新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战斗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7期。

[5]〔日〕宫崎正胜:《航海图的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朱悦玮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6]〔美〕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牛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9


上一条:从“劳动总产品”角度看 “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本义 下一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