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广角

  • 当前位置: 必威 >> 正文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发布时间:2018-08-31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 改革开放40年社会治理成就及其宝贵经验

 

魏礼群

 

 

  核心要点

  ■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跨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国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质量显著提升,全体社会成员逐步朝着共同富裕方向迈进,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平安社会建设、信用社会建设、法治社会建设、健康社会建设不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的社会美好景象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 从根本上讲,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改革同经济建设和经济治理改革等其他方面改革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更张。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 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坚持走群众路线,社会治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只有切实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社会治理。

  ■ 社会治理要讲究辩证法,既要管理又不能管得太死,要做到刚柔相济、宽严适度,既让社会活跃起来又要有序运行。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由单一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并用转变。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回顾总结40年来我国社会治理变革的历史进程、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出发再奋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4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变革的重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40年来,中国社会沧桑巨变,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也极大地推动和加快了社会全面发展,社会治理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变化。

  纵观40年的历史进程,中国社会治理领域变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主要是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模式,放松社会领域管控,释放社会活力,让全社会活跃起来。这些年通过改革生产流通体制、劳动人事制度,放松城市“单位制”“街居制”管理,扩大企业、地方和城市管理权限,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流动,特别是人口在城乡之间、农村之间、城市之间以及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流动。与此同时,国家从宏观上重视社会建设。第二阶段,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主要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治理基本框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新路子,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开始致力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阶段,社会治理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变革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第三阶段,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到现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化社会治理变革,着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运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大力推动社会治理领域改革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新进展新成效,开拓了社会治理的新境界。

  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社会治理领域变革取得历史性进展。概括起来说:

  一是基本实现了由以往高度集中、统得过死的社会管理体制逐步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政府、社会、市场、公众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初步确立。

  二是基本形成了一整套宏观社会治理基础性制度与微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现代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是基本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和国家安全体系,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迈出有力的步伐。

  四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道德、科技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40年来,社会治理领域深刻变革所取得的成效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和最为显著的成就,就是始终保持了社会大局的稳定,从而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集中体现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跨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国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质量显著提升,全体社会成员逐步朝着共同富裕方向迈进,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平安社会建设、信用社会建设、法治社会建设、健康社会建设不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的社会美好景象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国际上看,在加快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的演变往往曲折复杂,充满矛盾和变数。而我国在长达40年急速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始终保持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严重犯罪案件明显降低,打破了犯罪率随着现代化推进必然升高的西方“魔咒”,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这无疑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建设史上的奇迹。

   二、40年来社会治理变革的宝贵经验

  40年来,我国社会治理变革不仅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坚持不断解放思想,推动社会治理理论创新。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进展,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变革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也都得益于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推进党的社会治理理论创新,特别是摆脱了许多不合时宜的传统思想观念禁锢,包括不断纠正以往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经济建设“一手硬”、社会建设“一手软”的问题;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和进行社会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社会治理相关理论经历了逐步深化和推进的过程,即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我们党勇于用世界眼光和时代发展要求审视社会领域现状,不断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坚持用新理论、新思路、新办法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努力使社会治理变革体现时代性、符合规律性、富有创新性。

  第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开拓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守正创新,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从根本上讲,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改革同经济建设和经济治理改革等其他方面改革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更张。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以宽广胸怀研究与借鉴外国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中一切有益的做法,但是,绝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必须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的影响,确保社会治理变革发展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群众创新社会治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既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也是进行社会治理变革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愿望、意志和力量影响着所处历史时期历史发展的走向。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取得社会治理变革一系列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同时,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坚持走群众路线,社会治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只有切实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社会治理。

  第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解决社会领域中的问题,就必须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紧紧抓住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包括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基层自治制度,创新社区治理体制,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发挥市场、社会力量的作用,不断推进就业、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体制制度改革创新。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进政府社会管理,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通过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优化事业单位构成,强化公益类事业单位基本公共服务属性。通过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撬动和激活了公共服务市场。只有通过不断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改革,才能更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五,坚持运用多种手段,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不仅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方面,而且是转变社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社会治理要讲究辩证法,既要管理又不能管得太死,要做到刚柔相济、宽严适度,既让社会活跃起来又要有序运行。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由单一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并用转变。特别是信息时代下的中国已经形成了规模巨大、构成复杂、形态多元的网络社会,其复杂性、风险性前所未有,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难以完全预料,这使得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必须高度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把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专业化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把体制机制变革与现代科技应用深度融合起来,有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效率和效能。

  第六,坚持统筹协调推进,构筑社会治理创新坚实基础。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是国家建设与治理的一部分。社会治理创新,离不开基本的社会条件、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等方面支撑。只有推进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和物质条件,才能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变革事业不断深入发展。从近些年来许多地方的实践看,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必须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整体性提升。而社会和谐稳定、主体多元、活力充沛,也会为其他方面治理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这就要求在推进社会治理变革中牢固树立整体观、系统观、协同观。

  第七,坚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40年来包括社会治理领域变革的全部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从根本上说,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的结果。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在当代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可能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不可能把国家和社会治理好。社会治理改革是一项纷繁复杂、艰巨繁重的历史任务。要顺利推进这一重大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把握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深化社会治理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同时,要始终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自觉完善党的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

  (作者: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局主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院长)

       来源:求是理论网

 

上一条:世界历史中国道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一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阔步前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