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广角

  • 当前位置: 必威 >> 正文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 绝不能丢掉列宁主义

发布时间:2021-03-05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 绝不能丢掉列宁主义

王伟光

2020年是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列宁诞辰150周年,纪念列宁最好的方式,就是坚持和发展列宁主义。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把握时代本质和俄国具体国情,把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帝国主义的时代条件以及俄国的国情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答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制定了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推动马克思主义付诸俄国革命实践,成功地发动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创造性地领导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开拓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创造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形态,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列宁主义阶段。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始终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在列宁主义的教育下,接受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总结俄国的革命经验将马克思主义具体运用到中国实际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如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亦是如此。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斩钉截铁地宣称:“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旗帜和理论指南,从来都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放在一起,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作为最锐利的思想武器用以指导中国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是不可分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正是由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才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发展列宁主义,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我们党始终坚持而不可改变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的一条根本经验。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不渝坚持的重大原则。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背离和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而背离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背离和放弃了列宁主义。一是抹黑列宁,否定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把列宁说成是“阴谋家” “德国间谍”,把十月革命说成是充满暴力的“超恐怖的革命”“最悲惨的事件”,批评列宁为俄国发展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彻底否定了列宁所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二是制造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分离和对立,否定列宁主义。提出列宁主义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受国际上抹黑列宁、否定列宁主义的影响,国内也出现了抹黑列宁、否定列宁主义的错误思潮,有的人只提马克思主义,不提列宁主义, 试图把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理论基础抽掉。抹黑列宁、否定列宁主义思潮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抹黑列宁、否定列宁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进而否定继承和发展列宁主义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达到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不可分割的,针对否定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对立起来的错误思潮,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针锋相对地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他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和魂,丢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根和魂,中国共产党就失去了灵魂和方向,就会走上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

二、列宁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不朽的伟大贡献

斯大林曾高度评价列宁:“在过去这个时期中,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战线上取得了一系列决定性的成就。我们所以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我们能够高举伟大的列宁旗帜。如果我们想要胜利,那我们今后还应当高举列宁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列宁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准确地把握当时时代的发展脉搏,回答了新的时代之问,发动了适应当时时代发展需要实际的革命行动,在实践上引领了当时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新潮流。列宁为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作出了历史性功绩,为人类历史进步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列宁不仅成功地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捍卫和巩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而且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赢得了伟大成就。列宁所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所创造的社会主义事业,突破了帝国主义在全球统治的薄弱环节,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创造了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世界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并存竞争的新格局,人类历史开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新纪元。

(一)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激化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给世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俄国作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劳动人民的生活颇为艰难,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要求革命的需求极为迫切,革命热情极为高涨。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俄国原有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1917月,俄国爆发了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取得了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同时存在着苏维埃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这种史无前例的异常独特的情况,使两种专政交织在一起:一种是资产阶级专政(因为李沃夫之流的政府是一种专政,就是说,是既不依靠法律,也不依靠预先表示出来的民意,而是依靠暴力夺取的一种政权,而且这种夺取是由一定的阶级即资产阶级来实现的);另一种是无产阶级和农民的专政(工兵代表苏维埃)。”孟什维克和小资产阶级社会革命党占据苏维埃政权中的多数,自愿把政权让给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自己则只是充当监视和监督立宪会议的召开”。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执行反动政策,“在各处拼命用各种办法排除、削弱和消灭兵工代表苏维埃“,试图扑灭国内革命的火焰,实现资产阶级的统治。

在这种局势之下,列宁主张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为布尔什维克统一到这一思想上而进行不懈的努力。当时党内有人主张推翻临时政府;有人主张继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转向社会主义革命;有的支持临时政府,对其进行监督。列宁严肃地批评党内的错误观点,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要性,揭露临时政府的虚伪性,批判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背叛行为,争取群众的支持,推动全党的认识趋于统一,努力实现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目标。1917417日,列宁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的会议上作的报告《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中明确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他明确表示:“只有苏维埃政权才能成为真正依靠大多数人民的稳固的政权。只有苏维埃政权才能是稳固的政权,才是在最猛烈的革命风暴中也不会被推翻的政权,只有这个政权才能保证革命不断地广泛地发展,保证苏维埃内部和平地进行党派斗争。不建立这个政权,就必然会产生犹豫、动荡和摇摆,不断发生‘政权危机’和更换阁员的滑稽剧,忽而从左面、忽而从右面爆发。”

列宁反复强调,只有苏维埃政权才能真正地代表人民的利益,解决人民的关切。因此,无产阶级通过武装夺取政权被提上了日程,列宁提出了准备武装斗争的策略,并开始部署起义的各项工作。19177月至10月间,列宁给党中央写了《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和《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根据形势的发展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系列纲领。191711月,布尔什维克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通过全俄工人士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委员会的主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成功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的苏维埃政权,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获得解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毛泽东同志多次高度评价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指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从此以后,开始了第二种世界革命,即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 “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他充分肯定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我国带来的深远影响,指出:“一向孤立的中国革命斗争,自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就不再感觉孤立了。我们有全世界的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援助“,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列宁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主解放运动提供了实践榜样。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创建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要实现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使命,必须建立一个不同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无产阶级政党。恩格斯在1889年的《致格•特利尔》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要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就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工人革命运动不断爆发,无产阶级斗争精神尤为高涨,亟需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勇敢地承担起光荣的历史使命。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实践中,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原理创立了统一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坚持和巩固无产阶级政党在俄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积极地解决和探索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和发展。

最初,俄国工人运动依靠恐怖方式、经济手段等方式开展革命活动,往往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甚至屡屡失败。失败的教训使列宁认识到,俄国无产阶级必须在先进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组建属于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如何建立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呢?列宁始终坚持思想上建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主张要把党员思想统一到马克思主义上来,并把是否坚持思想建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作为划清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受其他社会思潮影响的工人运动派别的根本差别。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这部著作中论证了建立统一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明确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思想基础。列宁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俄国工人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主义就是列宁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各种机会主义思潮做坚决斗争,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不断地扩大布尔什维克的队伍。列宁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布尔什维克的建党经验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开展,极大地推进了无产阶级的解放进程。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就是依照苏联共产党的榜样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缔造第一支人民的军队

毛泽东同志曾说:“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国家组织第一是军队,没有军队就没有力量。”面对帝国主义的瓦解和国内激烈的战争态势,列宁认为不能利用过去的、资产阶级的军队,必须“建立新的军队”,使其“完全由无产阶级和接近无产阶级的半无产的农民阶层组成”。由此,列宁建立了第一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农红军,也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

列宁始终坚持党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强调加强党支部工作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性,蕴含了党指挥枪的无产阶级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早在1916年,他就指出:“在青年入伍以前和服役期间,都要扩大和加强社会民主党在军队中的工作。在各个部队里建立社会民主党小组。用社会主义观点说明在唯一正当的战争中,即在无产阶级为了从雇佣奴隶制下解放人类而对资产阶级进行的战争中,使用武器的历史必然性和正当性。”他强调军队思想建设的重要性,以纲领的形式要求在每个部队中成立党支部,设立政治委员。他主持制定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纲领》规定:“除军事首长外,还必须设政治委员,由可靠的、具有忘我精神的共产党员担任,并在每一个部队中成立共产党支部,以建立内部思想的联系和自觉的纪律。”他积极地肯定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宣传工作在战争中的极端重要性,在总结党支部在战争中的作用时谈道:“尽管有一些军事专家叛变,我们仍然打垮了高尔察克和尤登尼奇,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在红军中有共产党支部,它们起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人数不多的军官被这种环境所包围,受到共产党员的巨大压力,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就逃不出我们用来包围他们的共产主义组织和宣传网。”

列宁坚持人民军队要为人民的利益而斗争,主张通过严明的纪律来保证军队为人民服务。他认为,苏维埃工农红军不同于以往旧社会的军队,是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的革命武装。在红军建设的过程之中,他指明红军的本质,表明“红军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它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质”,而红军的使命就是“保卫革命的成果,保卫我们的人民政权,保卫兵工农代表苏维埃,保卫整个真正民主的新制度,抗击一切为了消灭革命而不择手段的人民的敌人”。正因为红军明白维护人民利益是自身使命所在,才能自觉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苏维埃政权而自觉自愿地进行斗争。他重视军队纪律的作用,强调严明的纪律是红军巩固、壮大的基础,是获取战争胜利的关键,更是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进行斗争的依据。1920年,列宁在总结国内外战争经验的时候,就特别强调军队纪律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已经熬过了我们被帝国主义军队四面包围而俄国劳动者还不能自觉执行我们的任务的那个时期。当时游击习气盛行,谁都想抓到武器,毫不考虑整体,地方上胡作非为的现象和抢劫行为到处可见。在这两年里,我们建立了统一的、纪律严明的军队。”

  (四)依靠无产阶级专政,巩固社会主义苏维埃的人民政权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维埃政权遭到了十余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和武装干涉,而苏维埃政权尚未建立自己的军队。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列宁发现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可以利用帝国主义的激烈竞争来为苏维埃政权赢得生存的机会。例如,面对德军的强大进攻,列宁主张并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和约》。面对帝国主义纠集国内反动派发动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战争,他领导工农红军通过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保卫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了打赢战争,捍卫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他领导布尔什维克在1918年至1921年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从没收大企业到没收中小企业;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征集制,国家用极低的价格购买农民的“余粮”,保证红军和城市军民有饭吃;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为赢得战争的胜利、捍卫十月革命的成果、保卫苏维埃政权提供了非常必要的物质支持。

(五)实行新经济政策,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所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最初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论述,面对苏维埃政权社会主义实践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列宁不是以书本为标准来认识社会主义,而是从具体实践出发来认识社会主义,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十月革命胜利不久,他就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也就是说,他开始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实际出发来领导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赢得国内战争胜利,保卫苏维埃政权是必要的,但战争结束后这一政策需要调整。列宁在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认为“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正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的这些问题,苏维埃政权在取得战争胜利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列宁及时认识到不改变政策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持,适时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到适合当时苏维埃政权生产力水平的新经济政策。

列宁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生产率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发展目标,重视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基础。他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他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高于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社会主义一定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生产率的任务。“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创造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基于这一判断,他认为现代大工业意味着发展电气化,提出“共产主义就是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口号,指出—定要努力把小农经济基础变成大工业经济基础。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为了加快生产力发展水平,他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充分地利用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形象地用“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来描述社会主义,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进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改革,以适应当时苏维埃政权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增进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更好地服务群众。一方面,列宁提出改革苏维埃国家机关。苏维埃国家机关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但是,由于其建立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之上,仍然存有旧机关的弊端。另一方面,列宁重视进行文化改革,强调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为了发展教育,列宁提出把其他部门削减下来的经费专用于教育领域,“使我们的整个国家预算首先去满足初级国民教育的需要”。同时,增加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教师地位,而这些本身是无产阶级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列宁的正确领导下,苏维埃政权领导人民迅速恢复了国内经济,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列宁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新境界

斯大林高度评价列宁的伟大之处,指出:“列宁的伟大,正在于他没有做马克思主义字句的俘虏,而善于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并从这个实质出发,向前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列宁准确判断和把握时代本质和特征,结合俄国国情和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特点,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列宁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又为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条件和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提供重要前提和必要准备,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今天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伟大历史作用。列宁主义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世界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为社会主义国家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一)关于时代本质特征、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也就是帝国主义阶段。如何科学把握时代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产生的新变化,科学把握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全面把握帝国主义发展对无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成为当时社会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当时俄国社会发展所必须回应的现实问题。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敏锐地洞察到全球资本主义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垄断、寄生或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基本特征,指出了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发现了世界帝国主义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资本主义各国与殖民地人民之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同时,列宁指出,俄国作为当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各类矛盾聚集、矛盾程度更为严重,是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俄国无产阶级可以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成功。列宁关于时代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革命历史阶段的科学判断,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也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包括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了帝国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本质特征,准确预测了帝国主义的发展趋势。他所著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他指出:“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确切和完备的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个特点分三个方面:(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他的定义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实质,明确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分析了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性和不可调和性,把握了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历史阶段。他从经济基础出发来把握帝国主义“经济上的基本事实,就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为资本主义的垄断所代替明确垄断是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这种垄断的资本主义阶段是生产集中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阶段性质变。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出发,他科学概括了帝国主义五个方面的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他认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实质决定了帝国主义掠夺、侵略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本性,其结果必然引发帝国主义国内外矛盾的尖锐化,也决定了其必将会向更高的社会形态演进,“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而且正是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结构的过渡”。他明确判断“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预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指出帝国主义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所取代。

帝国主义如何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呢?抑或如何突破帝国主义的统治而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呢?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同时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并取得胜利。无产阶级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列宁发现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指出帝国主义体系必然存在薄弱环节,俄国当时的国内外条件使其成为帝国主义统治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这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突破帝国主义战线、赢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机会。列宁作为无产阶级的领袖,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多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他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阐释道:“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如何评判是否构成帝国主义薄弱环节呢?列宁认为应该至少具备四个条件:一定的大工业和现代无产阶级;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和统治能力比较薄弱,难以照旧统治下去;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具有高度的革命热忱,不想照旧生活下去;有一个政治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与指导。他认为,当时的俄国正处于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提出了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的理论。随着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完毕,他敏锐地认识到帝国主义把民族问题扩大为民族殖民地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发展为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理论。他认为,在帝国主义阶段,民族问题出现了新的特点,是一个全世界殖民政策的特殊时代。也就是说,所有殖民地民族都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剥削与压迫,世界已经被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他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指出)“全世界已经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数众多的被压迫民族,另一部分是少数几个拥有巨量财富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压迫民族。”®这表明,被压迫民族的解放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地区性的问题,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他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帝国主义时代特征,认为“应当把争取社会主义的革命斗争同民族问题的革命纲领联系起来”。他阐述了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指出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前途和实现过程,提出殖民地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道路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理论:“在一切殖民地和落后国家,我们不仅应该组成能够独立进行斗争的基干队伍,即党的组织,不仅应该立即宣传组织农民苏维埃并使这种苏维埃适应资本主义前的条件,而且共产国际还应该指出,还应该从理论上说明,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列宁的这些思想指导了无产阶级领导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解放问题的重大贡献。

(二)关于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新型民主的理论

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为了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他认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撰写了《国家与革命》这部著作。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本质、职能和主要构成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夺取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后必须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的观点,关于实行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新型民主的观点。他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必然结果,也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早在1917年二月革命之后,列宁就提出无产阶级应该独立地掌握政权,并通过领导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十月革命后,列宁分析了苏维埃俄国的政治经济结构特点,并阐述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一个阶级的专政“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 只有懂得这一点的人,才算掌握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

无产阶级专政通过什么形式实现呢?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发现苏维埃是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具体形式和最好形式,指出“苏维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俄国形式”。也就是说,各个民族和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各国应该基于本国的国情和民族特点来确定革命和政权的具体形式,而不能照搬俄国的形式。

列宁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和任务。他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暴力方面,主要不在于暴力,而是比资产阶级专政更加民主的新型专政,是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对无产者和广大人民实行民主。正因为如此,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改造旧的、压迫无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关系,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无产阶级专政不只是对剥削者使用的暴力,甚至主要的不是暴力。这种革命暴力的经济基础,它的生命力和成功的保证,就在于无产阶级代表着并实现着比资本主义更高类型的社会劳动组织。实质就在这里。”正因为如此,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实质在于劳动者的先进部队、先锋队、唯一领导者即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列宁反复强调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力量。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问题,列宁指出共产党才能实现这种专政,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领导力量,这是由共产党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只有这个先锋队才能抵制这些群众中不可避免的小资产阶级动摇性,抵制无产阶级中不可避免的种种行业狭隘性或行业偏见的传统和恶习的复发,并领导全体无产阶级的一切联合行动,也就是说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不这样,便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可以说,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形式、内容、任务、领导等问题进行详细论述,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同时,列宁第一次在理论和实践上确立人民军队的建立,肯定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使人民军队成为维护工人和农民利益、反抗资产阶级压迫、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强有力工具,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军队建设观点和国家学说。

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过程中,列宁探索了比资产阶级民主更为民主的无产阶级新型民主,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理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采取什么样的无产阶级新型民主形式成为列宁面临的重要课题。他指出:“彻底发展民主,找出彻底发展的种种形式,用实践来检验这些形式等等,这一切都是为社会革命进行斗争的基本任务之一。”探索建立彻底的、社会主义的新型民主,一直是他考虑并探索的重大问题。他领导苏维埃俄国从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实行的人民自治、直接民主制转向党代表人民进行管理的间接民主制,对苏维埃俄国的新型民主实现形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探索中,他认为苏维埃新型民主政治体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力量实行统一的行动和统一的纪律,但是这种民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滋生了官僚主义,因而他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在党内实行“工人民主制”、建立党内监察体制,实行党政分工、精简机构等措施来改造国家机构,扩大无产阶级监督权,推动党内民主逐步走向一种真正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政治民主。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新型民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继承和发展,构成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

(三)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列宁结合国内外的实际情况深入地思考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问题,逐渐形成了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在实践中探求、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形成了列宁主义党建理论。列宁在《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从何着手》《怎么办?》等著作中,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系统阐释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基础、力量源泉、组织原则,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无产阶级建党理论。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始终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力量。在建党之初,他就明确表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提高到关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事业生死存亡的高度。他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更是解决俄国社会现实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列宁在《我们的纲领》中明确表示:“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承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强调“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他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要结合本国国情,强调“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列宁特别强调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阐明无产阶级政党是苏维埃政权的领导力量,开创性地表明共产党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都要牢牢地掌握领导权。他指出:“只有工人阶级的先进部分,只有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才能领导自己的国家。”

列宁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善于保持和加强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才能成为强有力的政党,成为不可战胜的政党。列宁在俄国党建立之后,认为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明确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在于紧密联系群众,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指出:“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 ,“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多吸收群众中新的工作者入党,使他们独立参加建设新生活的工作,这就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的手段,这就是我们走向胜利的道路”。他充分认识到脱离群众对于党的危害,表示“对于领导一个大国(现在还没有得到比较先进国家的直接援助)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来说,最大最严重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斯大林清晰阐释了列宁的党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思想,指出:“应该记住列宁的不朽名言:我们党的力量在于保持党和千百万非党群众之间的活的联系,这种联系愈实际,我们的成就就愈可靠。” 

列宁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强调把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成为有纪律、有组织、有权威的新型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列宁认为,党应该具有严密的组织、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只有按照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党才是一个‘真正钢铁般的组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列宁强调党的组织建设是完成无产阶级政党历史任务的重要保证,表示“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而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这个组织把千百万劳动者团结成一支工人阶级的大军”。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什么呢?列宁把民主集中制作为俄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并在1906年他主持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把民主集中制写入党章。他在起草《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时,把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又推广到共产国际中,规定“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在革命时期,列宁更多的是强调集中,而随着战争的结束,他更多地强调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创造性,激发社会主义建设的生机与活力。列宁主张党要吸引社会上的先进分子加入到党组织之中,更要通过严格的纪律来治理党。他强调党员应在各个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规定新党员预备期、严格入党手续、加强党员教育等方式来严格党的管理,将党员置于党纪国法的监督之下。

(四)关于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根据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基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进行的政策调整,是为了战后经济的发展而不得不进行的经济政策改革,是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现实结合的产物,也是他由十月革命夺取政权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列宁指出:“我们不顾一切旧事物,完全按照新的方式开始建设新经济。如果我们不开始建设新经济,那我们在头几个月或头几年就被打垮了”,“目前我们踏上了实干的道路,我们必须走向社会主义,但不是把它当作用庄严的色彩画成的圣像。”当时的苏维埃俄国农民占优势,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正是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新经济政策开始于1921年,主要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使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的余粮;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允许私人经营企业;大力发展商业,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工农业商品的流通;加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往,同资本主义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实行租让制。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后,苏维埃俄国的国内经济得以迅速恢复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高度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无产阶级革命而建立的,而俄国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在俄国这样相对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推行新经济政策时,列宁不仅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积极方面,还敏锐地观察到了它的消极方面。他认识到新经济政策包含了一些与社会主义不相符合的内容,将新经济政策作为一种暂时的、又是必要的“退却”,意识到新经济政策背后所蕴含的政治风险,这体现了列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原则性。他指出:“这个政策之所以叫新经济政策,是因为它在向后转。我们现在退却,好象是在向后退,但是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先后退几步,然后再起跑,更有力地向前跳 “这个新经济政策所采取的每一个步骤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危险”, “资本主义的恢复、资产阶级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关系在商业领域的发展等等,这些就是我们目前的经济建设所遇到的危险,就是我们目前逐步解决远比过去困难的任务时所遇到的危险。在这一点上切不可有丝毫的糊涂,新经济政策就是要利用资本主义的一些经济手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目的是巩固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不是利用资本主义来破坏社会主义的发展。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是必要的,但又不完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他提醒全党不要把新经济政策当成社会主义的最终方向,否则就会倒向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体现了列宁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马克思主义原则性与策略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为经济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作了有益探索。

列宁在总结新经济政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一方面,深刻地总结和论证十月革命道路的合理性,对社会主义有了新认识。他指出,俄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呢?孟什维克派的苏汉诺夫从1918年至1921年写了《革命札记》,以回忆录形式描述了俄国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历史,提出俄国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观点。列宁肯定苏汉诺夫的“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 的观点是“无可争辩的论点“,但是同时指出,同苏汉诺夫争论的焦点不在于俄国生产力是否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而是不应以俄国生产力水平为借口否定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否定社会主义建设。列宁认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他的这一论证体现了其所坚持的“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

另一方面,列宁结合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提出更为科学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构想。在农业方面,列宁认为合作社的性质取决于政权和基本生产资料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提出通过农业合作社用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农业;在工业方面,他指出通过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政治方面,他主张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使党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在文化方面,他强调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提出“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反映了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他努力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出发来考虑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

(五)关于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列宁之所以能够成为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成功地缔造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关键在于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解决实践问题,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形成了列宁哲学思想,列宁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帝国主义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列宁高度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际,列宁坚持和创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894年,列宁撰写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批判民粹派的唯心史观,坚持和丰富了唯物史观;1902年撰写《怎么办?》,系统批判新的机会主义经济派的经济主义,进一步捍卫和发展唯物史观;1908年撰写《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批判波格丹诺夫等哲学修正主义之流,用马赫主义修正辩证唯物主义的荒谬性,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14年至1917年,为了掌握分析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批判修正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的思想武器,列宁撰写了《哲学笔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和《国家与革命》,深入研究和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1917年至1924年,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列宁又撰写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列宁概括了关于两条哲学基本路线的原理,他提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坚持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相区分,从哲学高度提出科学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阐明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物质第一性的基本原理;全面研究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强调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阐明认识的辩证法,在认识论上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指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源是“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强调实践观点在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分裂唯物论和辩证法,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真理的客观性,阐明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认识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指出:“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的。科学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在给绝对真理这一总和增添新的一粟,可是每一科学原理的真理的界限都是相对的,它随着知识的增加时而扩张、时而缩小。”着重论述了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他指出真理是一个过程,阐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列宁论证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了 “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基本范畴,指出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主张社会发展规律是像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提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论述历史发展必然性与个人作用的辩证关系,阐明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的辩证关系,论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结合俄国社会的性质,指出改造俄国社会的唯一出路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阐述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提出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迫切任务是组织无产阶级进行自觉的阶级斗争,阐发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关系,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指明方向;论述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提出政治以经济为基础,但是只有把经济斗争提高到政治斗争,通过政治革命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主张把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相结合,“一切经济斗争都必然要变成政治斗争……应该把这两种斗争紧紧地结合成无产阶级统一的阶级斗争,这种斗争的首要目的应该是争取政治权利,争取政治自由”。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关系,提出哲学上的党性原则,强调无产阶级党性是真正科学性的必要条件。认为只有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揭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作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的著名论断。

四、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学习列宁主义,就要准确地把握列宁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精神,学会列宁是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俄国无产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用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发展和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否定和背离列宁主义,最终必将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就必须加强列宁主义学习。

第一,要像列宁那样重视理论。列宁始终重视学习,特别是学习理论,“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是检查,使我们学到的东西真正深入血肉,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这“是向一个以发展成社会主义国家为宗旨的国家应该提出的恰如其分的要求”。学懂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认识当今世界和解决时代课题的必然要求,是成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要像列宁那样重视实践。列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答革命和建设发展中所面临的理论挑战和现实难题。他基于当时时代背景和俄国具体国情,提出了适合俄国发展需要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并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引领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在发展,理论也要回答实践提出的新问题。要向列宁那样,既要敢于实践,同时当已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时,又要及时地进行调整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要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主义所面临的实践问题,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难题,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通过实践创新推进理论创新。

第三,要像列宁那样重视党的建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无产阶级先锋模范作用。列宁紧密结合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实际,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对于拥有9191. 4万名党员、468. 1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作用,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真正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真正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历史作用。

(作者,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0年第6

 


上一条:以“制度优势”“治理效能”应对“新时代”“大变局” 下一条: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及其现实启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