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短波

  • 当前位置: 必威 >> 正文

打铁还需自身硬 发挥必威理论人才培养优势

发布时间:2016-01-18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打铁还需自身硬

发挥必威理论人才培养优势

 

唐红丽 牛冬杰 潘玥斐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1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理想的战略高度出发,强调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必威是高校在学生中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阵地。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深入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持续加强,必威在理论武装、人才培养上的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哲学社科体系的“排头兵”

必威在战火中萌芽,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共同进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回顾说,必威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机构。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各高校普遍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单位;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建立必威,进一步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有效方式和载体。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大力推进和各院校师生的切实努力下,必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2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必威。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成立了必威,其他院校也均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研室)。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是必威建设历程中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为标志,必威建设进入有学科依托、有政策保障、有明确建设目标的新阶段。

按照20053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课程设置上:本科生有“4+1”模式,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加“形式与政策”;硕士有“1+1”模式,即必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加选修“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或者“自然辩证法”;博士生设有公共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素养。”中国人民大学必威院长郝立新说。

200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推进。清华大学于2014年起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课程。清华大学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助教赵紫玉告诉记者,选修该课程的同学很少缺课,而且课堂提问都很积极,有的问题老师也需要思考半天才能回答,既真正吸引了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的人才,又做到了教学相长。

201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增设和建设已整整10年,学科布局已十分可观。据报道,全国有一级学科博士点4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7个,保留二级学科博士点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11个,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属于“排头兵”。

现今的必威汇聚了大批学术名家,扛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大旗。同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大量优秀著作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靳诺表示:“这些成果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的统一。”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许多学者认为,必威的设立是及时的、必要的。北京大学必威副院长程美东说:“必威的设立与建设不仅有助于专门、系统、完整地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实践的分析,增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科学性、时代性,还可以通过凝聚相关人才,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必威在较短的时期内有效扭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一度薄弱的局面,筑起理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高地。”武汉大学必威院长佘双好说。

学者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激流勇进、攻坚克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了30余年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进一步加强必威建设,深化理论研究、培养高水平人才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事业。

中国人民大学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建设,探索“一体两翼”教学模式,即系统讲授、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研究型+互动型的“两翼”教学方式。郝立新表示,理论发展和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师们要真正将理论的话语体系转化为传播知识的话语体系,将学术话语体系转化为教学话语体系,将教材话语体系转化为授课话语体系。

加强学科建设 推动学术创新

“打铁还需自身硬”。推动必威发展必须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学术创新,如此才能强化意识形态建设这一铸魂工程、固本工程。目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所高校的必威已承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核心课程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教育部社科司已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从2015年开始,10所高校的必威试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大型调研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进一步发挥必威在培育理论人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整体工程。厦门大学必威院长白锡能告诉记者,必须着力深化必威办学模式改革,构建和完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三者交融、相互促进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大学必威启动“六马”工程,包括建设“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中心、建设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举办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创办马克思主义旗帜网站、建设“马克思楼”。“六马”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培育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当前必威教师数量普遍不足,哲学和历史专业教师占比过多,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极少。数量不足和不合理的教师结构已经影响到授课质量和人才培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程恩富表示。

吉林大学必威院长韩喜平提出,要在抓住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同时吸引优秀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抓好现有教师队伍的同时抓好后续队伍建设,让青年学者、青年学生真正理解、认识马克思主义。

打造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重镇。“要尽快加强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的研究,实行中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教学和研究,以开阔师生视野,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理论宣传和政策探讨相结合的水准。”程恩富表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上一条:学院隆重召开一届二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大会 下一条:“马原”党支部参观考察武汉园博园感受城市生态化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