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起“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重要使命
——我省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期间重要讲话精神发言
编者按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肯定了文化艺术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做好新形势下文化艺术工作和哲学社科工作发展提出“四个坚持”的明确要求。近日,我省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分别召开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本版现刊发部分文化艺术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交流学习的发言摘要,敬请关注。
构建新时代精神高地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 喻立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社科工作者是新时代精神高地的观察者、记录者、反映者、表现者,要明确方向、牢记使命、把握规律、提升素质,为社会作出示范,为时代做好记录,为构建新时代精神高地做贡献。一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理论武装,以重点马院为依托,列出专题,深度解读;组建社科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到各高校巡回宣讲。二是扎根大地,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做贡献,围绕高质量发展全覆盖开展专家市县行;推动科普立法,组织专家面向基层、群众开展科普活动。三是回应时代,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贡献,组织力量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重大问题,研究70年历史性变革的内在逻辑,深入开展国情、省情调查和学术繁荣、话语创新等研究。四是加强自身建设,用明德引领风尚,培育并发挥荆楚社科名家的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社科服务团队,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历史使命。
澄明治学的初心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沈壮海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纵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问题,为新时代中国学术的繁荣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哲学社会科学界为时代著述、为党和人民立说的激情与活力。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再次鲜明表达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对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关心、关注和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用“培根铸魂”一语,有力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进程中千钧之重、不可缺少。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应当把为人民做学问立为永不褪变的治学初心,勇于回答历史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融入祖国奋进的鼓点中。唯此,我们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不辜负新时代中国学者这个神圣而光荣的身份。
扎根中国大地 产出伟大成果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 徐勇
社会科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古今中外,莫不如是。21世纪的中国增强了文化自信,有了进一步自主发展的原创力。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时代呼唤社科工作者扎根中华大地,更好地解释中国,将中国道路提升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共同价值。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30年如一日,每年有上千人参加农村调查,“顶天立地”做研究,形成“每三天一报每周一批”的服务决策机制,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名列第一。调查资料字数拟出版3亿字,现已出版5000万字,立志于做“全球顶级的调查机构,全球顶级的资料机构”。
奏响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最强音
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 张继久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要做好“三个结合”。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与湖北故事相结合。既要运用文艺的力量把中国故事推向全世界,又要把湖北故事讲好,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国、认识湖北。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既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文艺工作方向,弘扬主流思想价值、传播正能量,又要运用市场的力量,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培育塑造文艺品牌,搭建拓展交流平台,打造更多优秀文化作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既要坚持传承好长期以来积累的好做法好经验,也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推动工作主线、创作主题、文艺内容、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等创新,增强文艺和社会科学作品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党校作为党的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之一,将持之以恒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学培训的主要内容,积极参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繁荣全省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做出对国家、民族和人民有贡献的学问
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江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文以载道”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讲“大人之学”的宗旨或者说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一个从修养身心到仁爱他人、从起步到顶点的立体追求。其核心内容是“明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人内心的光明德性,这种德性是源自“道”的“德”。“道”的“德”在传统社会指的是“仁义礼智”,在今天则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国家之大德,也应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个人之大德。今天“明明德”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新时代的学者要担负起这一神圣使命,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应有贡献,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切实履行“培根铸魂”的社会责任。
用科学理论为民族“培根铸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研究员 梅珍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将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到为国家和民族培根铸魂的高度,这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功能的正本清源,也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殷切期望。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握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高度关注人的情感和价值追求,自觉地体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科学与价值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在反映亿万人民的意愿中,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科学揭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民族振兴的内在逻辑,科学揭示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哲学社会科学要发挥为国家和民族培根铸魂的功能,就必须为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自己应有的理论贡献。要发挥为国家和民族“培根”的功能,就必须对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进行科学阐释,为人民的精神家园注入源头活水,自觉承担起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学理支撑的神圣职责。
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必威院长、教授 唐忠义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培根铸魂、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坚持正确的研究导向。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源头活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顺应时代进步要求,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研究时代重大课题,回答时代最新疑问;必须植根中国大地、谙熟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坚持正确的发展路向。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方法创新,大力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抵御化解西方错误思潮等侵蚀和干扰,着力解决相关学科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共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
扎根人民是一种境界
湖北省文联主席 刘醒龙
文学艺术要扎根人民,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境界。既然生活无处不在,文学艺术元素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何还要强调扎根人民?关键就在于,扎根人民不止是一种方法,更是要将扎根人民全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逐步升华为一种境界。作家文艺家长年坚守基层就是一种境界。相对而言,艺术上有所成就的作家艺术家更要将自己的文学艺术之根深深扎于人民之中,决不能只是一时兴起,而要当成自己的天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在文学艺术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分野,一种是用文学艺术来影响文学艺术,一直在文学艺术的圈子里打转转;另一种是用文学艺术来影响人民,再通过人民来影响文学艺术。两者的差距,就在于自身的境界。文章千古事,归根结底,作家文艺家就是要将自己的位置摆正,不扎根人民就无法摆正个人位置,就不可能创作出具有超越性的精品。
为当代中国创新创造鼓与呼
湖北省作协主席 李修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不仅是引领文艺实践的方向,也彰显出对文艺发展规律的尊重。文艺工作者正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湖北文艺工作者都会积极介入社会发展进程,为那个时代的思想解放、人文解放、美学解放,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答案。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湖北的文学现场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作家通过文学的方式,观照当下、观照现实,为当代中国创新创造鼓与呼。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始终紧跟时代抒写时代、热爱生活热爱人民,书写向上向善的百姓故事。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守住自己的本分,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研究,为人民塑造和奉献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切实担负起“培根铸魂”的神圣职责
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邓长青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在新时代做好文艺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科学指引。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团结和引导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深刻把握“四个坚持”根本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切实担负起“培根铸魂”的神圣职责,履行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光荣使命,大力推进全省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从文学大省迈向文学强省
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 文坤斗
习近平总书记用“两个十分重要”对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作用给出了新定位,作出了新概括。我省文艺工作者要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一方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统领,谋划全省文学事业发展。另一方面,扎实开展“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引导全省文艺工作者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理解,领悟和掌握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出精品、攀高峰上下功夫,进一步推进湖北文学精品工程的实施,推动湖北从文学大省向文学强省迈进。在强素质、育人才上下功夫,进一步壮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队伍。在转作风、促新风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用明德引领社会风尚
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李乃蔚
只有自身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才能真正发现并表达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美。在当前的美术界,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如以艺术市场的需求为创作指向,放弃自身的艺术责任,不讲品位格调,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自我炒作;还有“以洋为尊”“唯洋是从”,跟在西方艺术价值观后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等问题。广大美术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引,坚守“培根铸魂”的文化担当,把与时代同步伐、以精品奉献给人民、以己美表达人民大美、用明德引领社会风尚作为终身追求的奋斗目标。
创作真正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
湖北省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 艾晶晶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作家创作、生产、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网络作家是新的文艺群体,网络文学是新的文艺力量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网络文学是离广大人民群众距离最近的文学种类之一。作为网络作家,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创作真正能反映这个时代精神的作品。网络文学也要加强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网络文学并不是不能写现实主义题材,也不是不能写出精品。我们网络作家要积极向传统作家学习,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底蕴,写出能够真正反映这个时代风貌的作品。
注重创作细节 奉献音乐精品
中国音协理事、湖北音协副主席、作曲家 方石
文艺创新要靠细节打动人,真实、感人的细节需要我们去挖掘。文艺创作的细节有两个,一是真实,二是感人。真实是作品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创作要求;感人是作品的目的,是永远要坚持的创作追求。近些年来,在音乐创作特别是歌曲创作方面,常常听到人们指出好的作品不多。造成这种局面,至少有三点原因:假大空现象依然存在,同质化现象相当普遍,创作上没有下真功夫。要避免这些现象,实现创作的新突破,就要多去挖掘真实、感人的细节,真正“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演人民之事 唱人民心声
楚剧表演艺术家 彭青莲
近年来,广大湖北戏曲人积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惠民演出,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创作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既要上得了殿堂,更要下得了基层,因为最有资格检验和评价我们艺术成果的,正是最广大基层群众。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谆谆教导,在台上有展示风采的表演自信,在台下有弘扬戏曲的文化自信,为人民唱出更多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彩好戏,让湖北戏曲园地更加多姿多彩,繁花似锦。
(文字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
来源:湖北日报2019年3月22日 04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