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人民治理和共同发展有机统一的典范——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村调查
马平均 唐忠义
2020年7月6日至9月5日必威课题组对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村进行了实践调查,经召开各类座谈会、走访、专访、查阅有关资料,认为村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尧治河人的创业发展的大胆探索和成功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坚持党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三三制”
尧治河村地处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西南部,与神农架林区、十堰市房县毗邻。从1988年起,村党委 “一班人”凭着愚公移山的毅力,发扬“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和谐创业、科学发展”的尧治河精神,带领全村人民劈山修路、炸石开矿、筑坝办电、改田建园、兴工办厂。经过32年的艰苦创业和快速发展,村级固定资产总值超过70亿元,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十大幸福村庄、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国家绿色矿山、国家矿山公园、国家生态公园、国家4A景区。
尧治河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廉洁自律,积极探索,建立了“三三制”,即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三会治事”;干群联动、工农联建、村企联创“三联共建”的党建新模式,有力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意识,率先发起“我是党员,向我学习,我是党员,向我看齐”的号召,广泛开展党建工作“三个一”活动,即一个支部要总结一条好经验,一名支部书记要讲好一节党课,一名党员要讲好一个故事。充分发挥党员能吃苦,党员能吃亏、党员能奉献的精神,创新党建工作形式,创新党建工作内容,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村党委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农村党的建设十面红旗、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尧治河以家风带村风,以村风带民风,以民风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依法与以德相结合治村、治家、治人。全国人大代表孙开林书记赠送每家一本《民法典》,真正落实“干部是群众管的,干好干坏群众说了算”。《村民自治章程》作为尧治河村的治理真经,既管“官”,又管“民”,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参与,全民遵守,真正用《章程》推动乡村治理进程,打造和谐文明幸福的全国文明村。
从“刨穷根,奔富路”的修路开矿到现在,尧治河不断改变立足村内磷矿开采的单一发展模式,采取多种经营合作方式,实施向外扩张战略,收购县属国有5座电站和楚翁泉酒业公司,取得县内多处磷矿采矿权,新建马桥周湾磷化工业园,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联合组建了尧治河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产学研活动,致力于“5R”矿业循环经济和PM2.5研究,已经获得4项国家专利,建成国家绿色矿山、国家矿山公园、国家生态公园,买断野人洞野人谷旅游景区,建成3个国家级4A景区。目前,已发展为集磷矿开采、磷化工研发、水电、旅游、酒业、服务(爆破、码头、加油、建筑等)于一体的企业集团,拥有村级企业26家,员工3000多人。8月28日,湖北尧治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汉江国投签约,成为汉江国投一级管控子公司,按新机制新模式运行,推动尧治河化工健康可持续发展。
党的坚强领导是尧治河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社会上流传一句话,“选对一个人,带富一个村”,孙开林书记强烈的使命感、善于学以致用、集思广益、创新开明、公道正派、会干实干的品格成为村党组织一班人的榜样和精神追求,村党组织忘我争先、不负韶华的气概和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把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把坚持改革开放与破除制约村企发展的观念、习俗和机制相结合,把科技创新驱动与引领各类人才尽情施展才华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全流程自觉涌动的强劲发展动力,成为合力打造尧治河新时代红色据地和先行示范新农村的巨大力量。
学习型、创新型、开放型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尧治河走向成功的基本保证。村党委都以孙开林书记的学习精神为榜样,学习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或促进问题解决、转化。坚持开放学习、民主协商、党务村务公开、广泛实施民主集中制和全心全意服务群众,在加强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同时,还推动开放型党组织建设,尧治河党委狠抓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与文明素养、管理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让尧治河人的思想认识、管理水平、专业知识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旺盛的干劲和尧治河特有的精神状态。
村党组织一开始就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把解决贫困问题,满足全村生存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党支部的奋斗目标。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把党的领导、市场经济和村民自治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了思想上的凤凰涅槃,产业上的华丽转型迭代,组织上的结构优化和现代文明重构。始终坚持市场导向,把集体经济融入市场经济之中,把共同富裕、产权结构治理、市场配置资源和优化重组相结合,立足国内外经济循环,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势,坚持高质量发展,向改革开放要活力,向技术创新要动能,向优化管理要效益,向社会自治组织要能力,向党的领导要辉煌。
村党委书记任职村委会主任、村企业集团党委书记,实现党的领导、市场经济和村民自治在领导上的统一,村两委其他干部交叉任职,打通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上的渠道,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治理的鲜明特色。
村委会以11个专业协会的自治组织和其他26个企业组织为抓手,实现村委会在乡村治理上的有效覆盖和源头掌控。
村党委直接领导、村委会出资举办的企业,始终遵循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律,领导企业实现了产业兴旺,巩固了村集体发展的经济基础。
文化引领、制度保障和共同发展有机统一的治理机制。善于把尧帝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并集成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形象生动、朗朗上口、感同身受的尧治河特有文化,让人心中有信仰,精神有力量,充满正能量,树牢正“三观”,不断引领党员干部群众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养成自觉行动。
着重树立以党纪国法、村民自治制度、管理制度为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对规范的信仰,为村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尧治河不仅把农户变成乡村旅游链条上的经济服务组织,还把村民入职、入股村办企业,实现了当地就业,共同获得发展收益,同时,还为周边村庄提供帮助,真正朝着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前行。
从乡村基层治理中开启了“人民治理”的探索方向
第一,村党委始终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群众,并形成发展的共识和精神力量;第二,党员、干部、群众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在其他不同的社会组织开展活动,对于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必须在其他组织开展相应职责的工作,共同构成人民治理的有机体。第三,形成了由权力治理向权利治理的纵横向均衡,社会组织治理向个人为主体治理并行的人民共同治理,采取的治理方式是“三治一育”,即自治、法治、德治和教育;“六民”,即集民智、聚民心、听民声、汇民意、助民力、惠民生;“五共”,即共建共治共商共生共享。真正实现了由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落实到以人民为主体的治理。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加强和推进基层社会的人民治理有效性,是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全面深入和广泛确立,是发挥民主集中制优势的新发展阶段。
人民是成分广泛的绝大多数人的政治概念,分布在社会的各类组织中。尧治河集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于一体的治理结构,是一种村民自治、党组织管治、村委会施治和村民所在工作单位协治的共建共治共商共生共享的人民治理共同体。
人民治理的水平和质量既包括党的领导在内的各个组织的能力,还包括党员、干部、群众等个体的素质,以及他们在各类组织中发挥的作用。农村党的领导能力,经济支撑能力,自然承载能力,人民素质将是制约人民治理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人民治理水平和质量直接反映着党领导农村的发展阶段。
在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和边际效用。民主集中制不仅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发挥优势作用,还成为村党委制度文化的自信和自觉。1988年,以孙开林为书记的新的党支部,第一次做出修路开矿兴业决定的会议上,就是充分发挥了民主集中制的作用。在今后的一切工作中都把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作用一以贯之。然而,在一次决定收购矿山的会议上,形成了书记1票同意,其他6票反对的决议,不久大家就意识到决策失误,但机会已经失去。为此,班子成员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不是民主集中制不好,而是没有贯彻好,如果没有充分的民主,就没有真正的集中,因此,要让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里,而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只有敢于自我革命,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让理论掌握干部群众,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灌输是把真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有效途径。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我们要把民主和集中有机统一起来,真正把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变成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工作优势。
村党委始终把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作为搞好党委一切工作、乡村基层治理、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属。村党组织、村委会等自治组织、企业都自觉实践、转化、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村党委坚持发挥好听党话、跟党走、走在前的政治优势,发挥好提升领导能力、炼硬干部作风、群众拥护信任的组织优势,发挥好维护政治规矩和纪律、保持清正廉洁、促进向善向好的制度优势,发挥好敢于责任担当、甘于无私奉献、勇于守正创新的工作优势。形成的工作模式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深入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形成共识,通过制度机制规范约束指引,实现领导、治理、管理的意图和目的。
尧治河在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上,把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充分予以发挥并在实施中不断产生溢出效应,实现边际效用最大化,真正解决了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链接:http://hb.people.com.cn/BIG5/n2/2020/0928/c194063-34322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