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理念”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

发布时间:2017-10-08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发展新理念”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

钟冠崙

摘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民生与发展恒久主题的理论形态与现实追求,是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理论的创新与升华,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新动力、新要求,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引领与指导作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发展新理念”的理论体现与现实愿景,也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要求与理论归结。

关键词:发展新理念/中国现代管理理论/逻辑要求/理论归结/科学发展观/生态环境/产能过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新理念既是“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认识论,又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方法论;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指导,又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方案;既是我国民生与发展的纲领与灵魂,内在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内容、新概括、新要求,对于持续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创新完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指导与践行意义。

一、从科学发展观到“发展新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的新内容、新概括、新要求,是新阶段、新常态下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是在深刻总结先期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切实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管理及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发展新理念”的内涵与特征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它的形成是不断认识、总结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现代化建设内在逻辑性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了发展的内涵,拓宽了发展的思路,完善了发展的战略。

1.“发展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既是硬道理,发展又要有道理。新中国近70年现代化建设的历程表明,科学发展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首选之路。“发展新理念”来自新时期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既充分强调“人民主体性”,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又依据新时期新形势明确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新观点,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2.“发展新理念”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结晶。“发展新理念”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风险提出的战略举措。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又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不可持续等问题,主要是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发展方式粗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需要准确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与趋势,问题导向,与时俱进,用新理念、新思维寻找新路径、新机遇,以新思路引领新发展,以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飞跃。“发展新理念”在全面、平衡、包容、可持续的前提与引领下,强调并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关键词,旨在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理论创新与实践选择。

3.“发展新理念”是新时期科学发展观在新阶段的新发展。从党的八大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再到十六大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及其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均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发展新理念”的实践与理论渊源。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与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相连,突出创新、强调绿色与开放、落脚于共享,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发展、深化与完善,是新常态下关于科学发展的顶层设计,亦是实现全面、平衡、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践行方案。倡导“创新”是为了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与集约;倡导“协调”是为了实现发展的全面与平衡;倡导“绿色”是为了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康及其可持续;倡导“开放”是为了坚持发展的多元与包容;倡导“共享”是为了实现发展的公平、正义与民本性。“发展新理念”继承以往有关发展的正确思想,是立足当前、引领未来的新理念,体现着全新内涵与时代要求,是新时期新常态发展目的与方法的统一与融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又一次升华。

4.“发展新理念”是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选择。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各种力量正发生深刻重组,世界进入新的地缘政治经济时代。一方面,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成为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多种危机的国际传递性增强。我们面临的是总体上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不少、甚至可能增多的环境。因此,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树立世界眼光,争取发展的自主权、主动权。“开放”“共享”发展正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针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新战略。

(二)“发展新理念”的特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巨大的潜力和动力,又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既是“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既是“战略决胜期”,也是“冲刺关键期”。这种状态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二是各种社会矛盾加剧,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倒退。能否争取好的愿景,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把握主要矛盾,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发展新理念”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思路、新战略、新指南,具有很强的求是性、集群性、统领性、切实性、具体性。

1.求是性。“发展新理念”来自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的深刻启示,蕴含着实事求是、尊重客观、按规律办事的基本精神。在发展问题上,我们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深刻教训。经验是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教训主要是脱离实际、凌空蹈虚。根本问题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说,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条件至关重要。“发展新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把握经济“新常态”与战略机遇期,顺应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新要求,切实解决发展新阶段的实际问题,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2.集群性。“发展新理念”是由系列性的基本概念组合而成的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集群理念,相生相存、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既有内在逻辑又有系统性的有机整体。创新发展强调新科技、新动力,引领并推动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坚持创新发展落脚于发展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更加环保、均衡、包容;协调发展注重全面与均衡,既强调结构适合,也要求集约与进步。坚持协调发展将显著推进发展的绿色与共享;绿色发展关注生态、环境、环保与健康。坚持绿色发展将深刻影响发展模式、方式并提升幸福指数,保障创新本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开放发展主张经济社会多元、合作、包容、优化与融合。当今世界,凡是封闭性的国家,无一不落于衰败。坚持开放发展是经济社会繁荣的必由之路,对于增强经济的协调性、竞争性与融合性不可或缺,利于实现包容与共享发展;共享发展体现公平、正义,追求共同富裕,实现人们普遍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伦理支持和治理遵循。坚持共享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着力点、把控点和归宿点。“发展新理念”丝丝在理、环环相扣,体现了当前与长远的统一,对内与对外的统一,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统一,直接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效乃至成败。

3.统领性。“发展新理念”顺乎时代潮流、厚植全面、平衡、包容、可持续发展,既是新阶段新常态治国理政新理念,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正常、稳定、健康发展的战略抉择;不但是“十三五”规划的血肉灵魂,更是关于发展战略理论的重大升华。有效统领并指导新时期新常态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发展、布局及规划,是“发展新理念”的基本特征与意义所在。

4.切实性。“发展新理念”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具有鲜明的切实性与导向性,相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既很实在、又可操作,贯穿着以人为本、“不折腾”的民本精神。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片面、不平衡与不协调发展一定会导致“折腾”,“折腾”就会使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多更大的问题;稳定、健康、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一定不能“折腾”。如果“折腾”可持续,那么发展就一定不可持续。“不折腾”是“发展新理念”的理想状态与预期愿景。深入思考“发展新理念”正是以问题为牵引,旨在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矛盾与困难,诸如发展动力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等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向性、切实性和可操作性。践行“发展新理念”,就是要切实避免“瞎折腾”。

5.具体性。“发展新理念”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是关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综合,既有抽象性,又是具体的。从理论层面考虑,“发展新理念”具有抽象性;从践行角度观察,“发展新理念”又是很具体的。分层次阐释,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协调是发展的要求,绿色是发展的条件,开放是发展的路径,共享是发展的目的。可见,“发展新理念”不但很具体,而且是实实在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指导、要求、约束与落实。

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发展新理念”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研究与阐释关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的管理理论形成、发展、创新、完善的过程、条件、内容、特点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中国传统管理理论的现代化,是西方管理理论的中国化,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管理实践与理论的系统概括与归纳,也是现代国学的管理理论部分。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本质要求,也是现代管理过程的实质性目的与手段。没有发展,管理就失去了意义;同样,没有管理,发展就是盲目与混乱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主线是民生与发展,“发展新理念”正是改善与提升民生的基本追求与科学发展的理论诉求,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愿景。

(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任务与“发展新理念”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任务,包括探索与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现代管理实践与活动的内在规律,推进管理理论的中国化;提高管理绩效,实现科学发展要求;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新理念”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与规范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均衡社会利益,约束经济与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发展新理念”的任务是相通的、一致的,践行“发展新理念”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基本任务的具体实现形式与状态。首先,“发展新理念”总结了以往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之创新和精髓,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丰富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同时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对于发展的管理增添了新内容;其次,“发展新理念”依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实践,体现了现代管理理论关于发展问题的本土化,使得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关于如何规范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进一步理论化、具体化,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成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再次,“发展新理念”服务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旨在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展不平衡、不包容、发展方式不集约等问题,呼唤发展新模式,打造发展新优势,培育发展新动力,创造发展新机遇,实现更有效率、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促使国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是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任务与要求相一致的。

(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理论主线与“发展新理念”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理论主线:民生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管理实践与理论的逻辑归结,与中国基本国情、中国现代化建设、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一致。民生与发展是中国当今社会最值得探讨,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与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追求富民强国的实质内容与必然路径。现代化建设的目的与归宿是民生,方式与过程是发展。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民生与发展问题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民生的前提是发展,基础是发展,其本身亦存在于发展之中;发展的目的是民生,动力是民生,其本身亦体现于民生之中。民生与发展相依相存、相辅相成,是经济社会进步的两个现实支点。民生问题包括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发展问题是促进入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人本方式与过程。“发展新理念”多维度勾勒出解决民生与发展问题的新思路,丰富和提升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关于发展的内涵、意义与路径,其中的民生意义也是不言自明的,如绿色发展(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与共享发展。毫无疑问,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理论主线与“发展新理念”的内涵和要求是相通、吻合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离不开民生与发展,民生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引领与践行。“发展新理念”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理论主线的集中体现和概括,是民生追求和发展愿景。

(三)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与“发展新理念”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是“科学化”,包括管理理论科学化和管理实践科学化。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内容与发展看,包括范畴的选择、范畴链条的建立、理论板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践行与作用,都有一个科学化问题。不能用不科学的管理理论指导实践,也不能将科学的现代管理理论束之高阁。只有理论科学化、实践化,才能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健康、稳定、顺畅发展。发展理念是发展实践的先导,只有发展理念科学化,发展实践才能科学化。此外,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诸多管理理念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经验性或不科学的,抑或是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甚至是封建的。因而,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都需要科学化。同样,“发展新理念”的本质内涵亦在于发展的科学性,主旨、特点、过程、目的都最终归结到科学发展。进一步而言,“发展新理念”也是关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与战略的理论形态,着眼于发展科学化的内涵与意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科学发展提供方向和路径,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

(四)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理论体系与“发展新理念”

理论体系是指相应学科所包含知识的逻辑整合,进而由知识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阐述方式,包括研究层次与顺序、内容结构的比例关系,各知识点或理论模块间的内在逻辑与序列等。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以其学科的研究对象为规定,以研究任务为目的,以研究方法为手段,以核心范畴为要求,以理论主线为主导,对各学科要素依时间顺序与空间结构客观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任务在于总结规律、提高效率、促进发展、服务社会;研究方法从总体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要求是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趋向节约化、简约化、集约化、公约化,更好地为经济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们的实际需要与自我实现服务;核心范畴是科学化;理论主线是民生与发展。“发展新理念”倡导的科学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体系,特别是关于核心范畴与理论主线,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内容、新课题、新要求,增强了理论的客观性、自觉性、针对性、实践性,使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发展新理念”对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逻辑要求

实践赋予理论活力并呼唤理论指导其前进。“发展新理念”不仅充分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性的要求,而且具体反映了自然规律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规律要求的平衡发展、社会规律要求的包容性发展的本质要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规范与约束,特别是对其民生与发展的理论主线提出了新战略、新标准、新路径,引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实现新的理论与科学高度。

(一)实事求是,把握趋势

“顺道”“守常”“守则”“循轨”是中国现代化管理活动所主张的重要指导思想。尊重客观,实事求是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精髓。创新是实事求是的生命力与活力所在,也是引领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核心。人类发展史就是创新史,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是发展的规律与潮流。当前,我国的现代化管理面临着如何在多重风险中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规避或化解风险,为实现现代化的艰巨历史任务提供现代管理支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发展理念、模式、方式,问题导向、制度保障、把握趋势、道法自然,使中国的现代化管理要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因势利导、适合有效,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顺畅发展。

(二)顶层设计,统揽全局

理论来自生活、引领生活,没有理论就没有方向,没有灵魂,没有前程。新常态下,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动力转换,深层次的矛盾和风险增多,发展中不平衡、不包容、不可持续问题凸显,需要认真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主要矛盾,推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的持续发展。“发展新理念”正是新阶段新常态有关中国现代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方式的顶层设计,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旨在妥善解决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平衡城乡与区域发展,坚持绿色环保,确保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等一系列重大民生与发展问题。为此,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必须借力“发展新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分析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实际和理论问题,承载时代重任,强化顶层设计与统揽全局的思维理念,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出发,不回避、敢碰硬、讲真理、求创新,不断丰富其时代特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

(三)人民主体,市场平台

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之所以是“发展新理念”对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逻辑要求,是因为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其本质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我们一切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小康,“以民为本”则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此相联系,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是“发展新理念”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运行平台。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下,坚持“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愿景和追求。

(四)善待环境,把握绿色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没有“绿色”——生态与环境,就没有民生与发展,也就没有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主题与实践。当前,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相当强烈,而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已接近上限,“绿色发展”已成为没有必要继续讨论的问题!事实早就证明,遵循自然、经济与社会规律,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持续动力,也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之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必须坚持“绿色”管理,发挥好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市场决定,政府引导,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

(五)多元发展,相向而行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是“发展新理念”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平台,其重要特征是运行与利益主体多元。“发展新理念”的重要内涵是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强调发展的包容性,要包容各方利益与诉求、协商与合作、竞争与差异,尤其是包容民生。协调发展要求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协调以及不同私有制之间发展的协调,摒弃片面的发展观念;开放发展要求拓展开放的深度与广度,打造内、外两个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共享发展要求正确处理与把握不同的分配形式,缩小贫富差距,协调、平衡、包容各方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人都有获得感与幸福感。这些关于发展的现代管理理念都从不同层面强调多元发展,相向而行,丰富并发展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

(六)共享成果,富裕民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前提与基础是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发展新理念”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是针对发展而言,“共享”是针对民生而言,体现了发展与民生的统一;引领“发展新理念”的关键词:“平衡、包容、可持续”,深刻理解其涵义,既是就发展而言,也是在讲民生,同样体现了发展与民生的统一。总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富裕民生是“发展新理念”的公约数,是中国现代管理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内涵与宗旨。如果放眼全球,“发展新理念”还具有世界性的普适意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和世界经济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基本格局,世界人民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理应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种族、不分国界的共同享受人类发展的物质与文化成果。然而,当今世界远非如此!与此同时,面对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的林林总总,“发展新理念”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难道不也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指导性吗?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为了这一伟大、崇高理想奋斗不息。当下,首先是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把中国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做好,是每个现代管理实践与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毅武,彭京宜.贯彻科学发展观[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2]王毅武,赵康太.当代青年践行科学发展观六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

[3]王毅武.现代管理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王毅武.论市场经济理论与科学发展观[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5]王毅武.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支点与创新[J].海南大学学报,2010,(2).

[6]陈祥敏,姜瑛.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逻辑要求[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11).

[7]王毅武,李晓琳.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1).

[8]陈丕衡,张静.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理论主线[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1).

[9]皮永华,陈哲.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问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2).

[10]宗和静,陈羽逸.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时代特征[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3).

[11]王毅武,皮永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国情基础[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1).

[12]王毅武.论中国经济现代化理论的新概括[J].经济学家,2010,(8).

[13]王毅武.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11).

[14]唐任伍.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拓展性创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12).

[15]肖启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J].学术论坛,2008,(9).

[16]宋合利.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动因[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6).

作者简介:钟冠崙(1948-),经济学博士,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经济与管理理论,海南 海口 570228;岳方明,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度规划课题“关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新学科的探索与建立”(HNSK(GJ)12-23)的子项目

(原文刊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石家庄)2017年第1期)

上一条:走向合作行动能力生成的历史进程 下一条:“伟大斗争”的哲学解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