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走向和当代视野

发布时间:2012-08-23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走向和当代视野

胡锦涛同志在“7·23”重要讲话中指出,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走向和当代视野。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走向和当代视野,即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深入回答: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着重关注哪些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实现新的理论飞跃和理论突破?显然,这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最重要视角,也是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最重要视角。

和平、发展、合作时代主潮流下和全球化大趋势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走向与科学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创造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对时代的特点和时代的主题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深刻的把握。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主潮流。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不可遏制的发展趋向正在不断深化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和国际格局中,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拓展认识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全球化大趋势中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最重大课题。

在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中国这一重大问题上,科学发展观的突出贡献在于,明确提出“和谐世界”论与“和平发展”论,进一步加强和拓展了中国与世界的全面合作和制度交融。科学发展观刚刚提出不久,2006年,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世界宣示:“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坚持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是以对世界文明多样性包括制度文明多样性作为基本前提的。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认识和理论成果。

当今世界是制度文明多样性的时代,在人类制度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国家的实践积累所创造出的制度文明,相互比较,相互交融,犹如涓涓支流,融通汇集成世界制度文明的磅礴大潮,共同谱写人类制度文明的壮丽篇章;在当今世界,没有一种关于制度文明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标准,评判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是否优越、是否文明,关键是要看它是否与这个国家的国情相适应、是否与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相适应,最根本的要看是否能够促进这个国家的发展与繁荣、是否能够给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带来安全与幸福;不同制度文明之间,应当超越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加强对话与沟通,相互学习与借鉴,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使制度中的文明因素得以充分释放,内在地增强制度文明的发展力与影响力。如此等等创造性的认识与主张,是坚持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体现。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直接指引下,我国的制度改革与建设朝着世界制度文明多样性与共融性的方向大步迈进,形成了立足实际、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与发展主旋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走向与科学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没有变”:一是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没有变;三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大国的属性和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三个“不能变”: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不能变;二是坚持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能变;三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这一方向不能变。这三个“不能变”,正是科学发展观所反复强调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现实价值。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需要决定,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不能变”,坚持党执政兴国的这个第一要务“不能变”。在科学发展观形成之初,胡锦涛就深刻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发展首先要抓经济建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作出了更加科学系统的阐述:“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抓住了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彰显了科学发展观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实现科学发展这一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改革与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显然,这样一种改革主旋律和发展大趋势,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素材、新经验。这恰恰是深入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生长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敞开双臂热烈地拥抱改革与发展带来的新生活,满腔热情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应当如何面对新情况、实现新发展,绝不应当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论断而对生机勃勃的改革与发展采取隔膜或对立的态度。

要不要坚持经济市场化改革,要不要坚持以人为本,在这些重大原则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这里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市场机制的结合。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在已有30多年改革成就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推进经济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线。针对当前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和一些人对改革的疑虑,胡锦涛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强调:“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继续做好改革这篇“大文章”,继续突破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市场机制相结合这一“大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指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价值。一切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有责任在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问题上作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并在此基点上深入推进我国的各项改革事业,奋力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执政党建设新任务新课题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走向与科学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这是在当代中国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视野迫切需要关注的重大课题。保持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永恒的主题;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建设。而对于已经执政60多年、承负着重大历史任务、并且面临着严峻挑战和考验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无疑是顺应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建设是贯穿党的生命始终的一项根本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这两大“根本建设”,相互作用、有机统一,在本质上和进程中融为一体。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归根到底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全党,提升全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处理矛盾、推进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突出体现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回答和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这一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于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首先,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这个问题是判断党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这个问题是判断社会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而对于如何推进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来说,这个问题则是判断变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否正确、过程是否有价值、结果是否有效益的根本标准。建党与执政,首先的问题是“为了谁”。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与核心,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了“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其次,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了“靠谁发展”的重大问题。依靠谁的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注重把握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生事物,注重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实践经验中捕捉、把握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契机,注重从本质上发现、保护、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注重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社会变革与发展上的基本要求。再次,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要在于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一般事物的变化与发展是全面的,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更是全面的,否则,社会就不能进步,就要发生倾斜甚至冲突。在我国现阶段,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如何发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它们之间的内在统一,蕴涵在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之中。运用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适应科学发展需要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执政党建设问题上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指导党的建设上所凸显的时代价值。

(作者为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

上一条: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过程与启示 下一条:国家模式决定大国兴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