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及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13-03-29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及当代启示

姜建成、王萍霞

马克思的发展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深刻透视人类社会发展实际,系统阐述人与人、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中介方式,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内在发展规律的理论学说。在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需要返本开新,继往开来,深刻理解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科学把握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的精神实质,自觉推进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新的实践。

一、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

从共同体的演进历史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过程就是原有的自然共同体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解体过程。虚幻抽象共同体是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活的有机体的一把锁钥。马克思的发展共同体思想是根据社会历史发展及其客观条件的变化,在批判资本主义虚幻抽象共同体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马克思的认识视阈中,资产阶级旧社会不存在发展共同体形成的社会基础。所谓资产阶级旧社会特指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这是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的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通行的价值基础、制度基础和人际关系基础与发展共同体都是格格不入的,因而在资产阶级旧社会不具备建立发展共同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发展共同体。

1.资产阶级旧社会建立的价值基础是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是资产阶级旧社会内在的价值准则。利己主义把个人利益作为判断人的行为善恶与否的根本价值尺度。“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为自我,上帝为大家”,这种价值理念渗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之中,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可以说,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旧社会人的行为的出发点和必然归宿。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没有这种利己主义,人简直不能够生活,因为我要生活,我就必须不断地吸取有利于我的东西,而把有害于我的东西排除出身体以外”[1]。在资产阶级旧社会,“每个人不是把他人看做自己自由的实现,而是看做自己自由的限制。”[2]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的个人在他那非感性的观念和无生命的抽象中可以把自己夸耀为原子,即同任何东西毫无关系的、自满自足的、没有需要的、绝对充实的、极乐世界的存在物。”[3]毫无疑问,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被看做是孤独的原子,都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奔波。利己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旧社会最高价值准则,要求任何一种所谓人权都是一切为了谋求狭隘的个人的利益。马克思指出:“封建社会已经瓦解,只剩下了自己的基础——人,但这是作为它的真正基础的人,即利己的人。”[4]马克思还针对资本主义利己价值观尖锐地指出:“你们的利己观念使你们把自己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这种利己观念是你们和一切灭亡了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5]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任何一种所谓的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人,即没有超出封闭于自身、封闭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和自己的私人任意行为,脱离共同体的个体。在这些权利中,人绝对不是类存在物,相反,类生活本身,即社会,显现为诸个体的外部框架,显现为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把他们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自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财产和他们的利己的人身的保护。”[6]

2.资产阶级旧社会形成的制度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存在一个与生俱来的致命弱点,那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个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促使资产阶级既创造了人间的繁荣与文明,又造成了空前的危机与灾难。

资产阶级旧社会形成的制度基础是历史上人压迫人、人剥削人制度的延续,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只是发展的又一种对抗的形式,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严重对立。马克思强调:“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7]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所具有的各种形式结合起来的联系,揭示了私有制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真正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指出:“私有财产,作为私有财产,作为财富,不得不保持自身的存在,因而也不得不保持自己的对立面——无产阶级的存在。这是对立的肯定方面,是得到自我满足的私有财产”。“相反,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不得不消灭自身,因而也不得不消灭制约着它而使它成为无产阶级的那个对立面——私有财产。这是对立的否定方面,是对立内部的不安,是已被瓦解并且正在瓦解的私有财产。”[8]马克思还分析,由于无产阶级身上人失去了自己,同时他不仅在理论上意识到了这种损失,而且还直接由于不可避免的、无法掩饰的、绝对不可抗拒的贫困的逼迫,不得不愤怒地反对这种违反人性的现象,由于这一切,所以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由于个人的特性而彼此分离的个人之间的相互斗争,是摆脱了特权桎梏的自发的生命力的不可遏止的普遍运动,最终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自己的经济运动中自己把自己推向灭亡。

3.资产阶级旧社会盛行的人际基础是金钱至上

马克思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孤独的,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马克思无情地揭露了金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独立自在的价值,鞭鞑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状态。

马克思指出:“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却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9]在资产阶级旧社会,人是作为私人进行活动的,既把别人看做是工具,也把自己降格为工具,成为受外力任意支配、随意摆布的玩物。“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至上成了资本主义做人及处理人际关系的通行规则。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尖锐地指出,犹太人的世俗偶像是什么呢?做生意。他们的世俗上帝是什么呢?金钱。在私有财产和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10]说到底,资产阶级旧社会的人际关系就是把营利、资本增殖作为自己的唯一目的。资本主义旧社会是一个金钱的世界,人与人的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日益丰富的背后是历史主体价值的贫穷和失落,是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与对立。

4.资产阶级旧社会只能是人的片面发展的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一种绝对的、永存的生产方式,而只是一种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与物质生产资料生产的某个有限的发展时期相适应的生产方式。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物质的生产关系和它们的历史社会规定性的直接融合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着了魔、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11]资产阶级社会的真正的代表是资产阶级,因而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社会统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人们的个人生活与他们的社会生活严重对立起来。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被设想得要比先前更自由些,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对他们来说是偶然的;事实上,他们当然更不自由,因为他们更加屈从于物的力量。”[12]马克思还强调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13]资本的逻辑使人失去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可能。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可以不择手段地损害和伤害他人的利益,资产阶级旧社会发展的极端化走向就是发动“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人的片面发展就是自身狭隘的、封闭的、保守的社会联系。在资本主义旧社会是无法摆脱人的片面发展的困境的。

马克思认为,现代国家就是通过普遍人权承认了自己的这种自然基础。而它并没有创立这个基础。现代国家既然是由于自身的发展而不得不挣脱旧的政治桎梏的市民社会的产物,所以,它就用宣布人权的办法从自己的方面来承认自己的出生和自己的基础。

可以说,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人权。资本主义社会本身不过是以人权的形式承认和批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即工业的、笼罩着普遍竞争的、以自由追求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无政府的、塞满了自我异化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个性的社会。在这样一种片面追求自身发展的社会中,是不可能有发展共同体可言的。

二、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的主旨要义

人的解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建立一种新的联合形式才能达到。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未来的新社会,才能真正形成发展共同体。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14]这里的“交互活动的产物”,就是强调社会不过是在特定时期、由特定的人们以特定的方式进行的特定性质的活动的相互作用的总体。发展共同体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人与社会交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科学设想和热切期盼。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必然意味着新社会的建立,但要使被压迫阶级能够解放自己,就必须使既得的生产力和现存的社会关系不再能够继续并存。马克思认为,未来新社会的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15]发展共同体是与新社会相伴相生的,实际上就是人的自由发展着的新的人类联合形式。由于未来的社会,是在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是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的生产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因而能够为建立和完善发展共同体奠定强大而牢固的社会基础。可以说,发展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新的理论框架中的新的运用,并且获得了新的理论蕴意。

1.发展共同体的核心命题:“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提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在未来社会,以生产者自由平等联合体为基础,按新的方式组织社会生产,这种新的方式就是发展共同体。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财富,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

个人都不可能离开共同体而独立存在,共同体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个人自由实现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明确指出:“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6]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深刻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7]由人控制物质世界,而不是物质世界来控制人,这才能使人真正地成为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因而也就成为自己的主人。一个人有责任不仅为自己本人、而且为每一个履行自己义务的人要求人权和公民权,既享有权利,又应尽义务,真正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2.发展共同体的前提条件: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未来新社会是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社会。马克思认为,所谓的历史发展总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最后的形式总是把过去的形式看成是向着自己发展的各个阶段,物质生产力是全部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可见,生产力是人们的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18]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如果不至于丧失自己已经获得的东西,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生产方式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关系相结合的方式,是人们最根本的存在方式,这种方式的改变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甚至整个社会的变革。

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对我们现在条件来说也是全新的阶段,才有可能提出建立发展共同体的历史任务。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19]他特别强调:“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0]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公有制对广大劳动者利益的切实而有效的维护,因而未来新社会需要有一个生产力大发展的阶段。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建立强大而巩固的发展共同体。

3.发展共同体的制度根源: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得以真正建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产品交换和分配方式;生产关系的总和又构成整个社会的现实基础,它决定着该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要建立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新型社会经济制度。马克思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很显然,只有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够为每一个人提供自由发展的根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但是,如果无产阶级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21]未来社会的经济形态是社会所有制为本质的公有制形式。公有制确立了劳动者的“占有主体”的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和主要动力,有效保证社会经济进步的成果主要为广大劳动者占有和分享。“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2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联合劳动者共同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所有制形式。

对于公有制的经济意义和社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观点有:“一是公有制的建立使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成为可能,把资本主义的浪费、竞争、危机、给人带来的苦难都扫除了。二是公有制的建立使劳动产品变成了人类本身全面发展的手段,消除了以前私有制社会的劳动异化现象。三是公有制的建立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所在社会的主人,使他们都能自觉地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从而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规律。这样,人就变成了自由的人,从而结束了人类社会的前史。”[23]社会主义公有制虽然不可能一下子以完全成熟的形式出现,但她必须是建立在新的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的。新的共同体,在发展共同体中,作为类存在物的个人既能保持其独立性,又不失其类的本质;既要与所有人的结合,实现和谐发展,又要避免这种结合形成的力量反过来同个人相对立,阻碍个人的自由发展。

4.发展共同体的目标模式: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社会是由处于一定的物质生产实践中的人结合成的联合体。针对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幻抽象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特行的状况,马克思认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才能获得自己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未来的新社会是人类及其个体获得充分自由发展的社会,是人类及其个体获得全面解放的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社会发展与人类解放的基本尺度和最终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4]“自由人的联合体”涉及个人和联合体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人自由的实现离不开联合体。只有在联合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联合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另一方面,联合体需要保障个人自由。实现每个人的自由既是建立联合体的目的,又是保持联合体存在、发展的先决条件。“个人与共同体之间已经消除了异化与对立关系。一方面,个人的发展是在共同体中实现的,通过共同体个人才能获得和控制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有个人自由;另一方面,只有以个人身份(不是阶级成员)参加的共同体,才是自由人联合体。个人是发展的主体和目的,共同体是个人发展的形式和条件。这里既是个人的联合,又是联合的个人,两者相互协调,互为条件。”[25]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社会和生产将采取“自由人联合体”的形式组织起来。这一联合体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共同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以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为目标模式,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形成后,一切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单从劳动者角度看,就是所有劳动者在任何场合都能够自己直接去支配生产资料,也就是在全社会普遍地、平等地、自由地支配生产资料,真正拥有个人财产权,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进行生产劳动。就是说,建立了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而整个社会就构成了“自由人联合体”。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人通过劳动感受自己的本质力量和价值所在,而且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并由此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从事更有创造性,也更有利于社会的劳动。只有在发展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劳动也才真正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自由人的联合体”并不是梦想,而是人的本质发展的逻辑使然。在未来的新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个人才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是真正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最典型的特征个人真正实现了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平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为个人自由发展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也就使个人自由发展成为可能。未来的新社会,就是“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26]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着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需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马克思指出:“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27]在未来的新社会,社会成员有了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从而使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变为非对抗性,这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条件。同时,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改变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脱离的状况,生产资料不再被少数剥削者垄断,真正成为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劳动人民具有了实现人身自由、人格独立的物质基础,也就是具有了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马克思还着重探讨了“自由人的联合体”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即“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内容及其实现形式。马克思明确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28]重建个人所有制,亦即通过重新建立个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保障个人的独立地位,从而保证“自由个性”以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这样的联合体中,每个人对于自由的基础即生产资料都拥有所有权,以保证“每个人的自由”的实现。

5.发展共同体的价值诉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未来的新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新的社会形态,只能是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马克思指出:“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做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29]他特别强调:“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30]个人自由决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的无限制、无节制的自由需要,个人只能在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所允许的范围内发展自己,获得现阶段所允许的自由。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写道:“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31]个人自由的发展,是一个由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不断演进的过程。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马克思深刻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32]发展共同体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的前提条件,决定着个人自由的本质内涵和发展方向,它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而个人从这个基础出发的实际发展是对这一发展的限制的不断扬弃……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来空谈个人自由,只有具备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才能有个人自由而言,个人自由应该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

未来新社会是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极大提高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既然是环境造就人,那就必须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环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那他就只能在社会中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不应当根据单个个人的力量,而应当根据社会的力量来衡量人的天性的力量。”[33]在发展共同体内部,旧的生产方式得到彻底变革,代之而起的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在未来的新社会,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34]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马克思特别强调:“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35]

三、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6]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的本质是建立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真正的共同体,是一种在新的社会才能实现的发展思想。尽管当代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它毕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形态,是应该建立并且可以建立发展共同体的社会。“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37]当代中国正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现阶段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深刻领会马克思原著中有关发展共同体的思想元素,并给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解读,以增强发展共同体意识,凝聚发展共同体精神,构建发展共同体的社会范型。

1.走向共同富裕是发展共同体的目标导向

在当代中国,衡量是否是发展共同体就看它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少数人的利益、为了小集团的利益就不可能是发展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是要实现每一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但不是陷入小集团的或少数人的一己私利。“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38]在当代中国,每个人都在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任何个人的幸福都不可能离开发展共同体而获得,发展共同体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个人创造幸福生活的中介和基础。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实现共同富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9]这就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根本准则,最大限度地调节社会关系,合力打造共同富裕的社会新格局。

2.大力提高生产力是发展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活动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构成发展共同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因素是个人自由实现的最终决定因素,个人自由的全面实现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水平之上,实现个人自由的关键在于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40]通过发展生产力,使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也使人的本质力量日益得到体现。建立发展共同体“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41]“只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才能够使人们有条件接受较高水准的教育,使其能力和潜能得到有效的培育;才能够使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使人们有条件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从而突破劳动及社会角色地位的单一化、固定化,以及人自身发展的片面化;才有可能逐步消除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对立和分裂,有条件使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不再成为一种异己的、对立的力量。”[42]打造发展共同体的关键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先进生产力发展。离开了科学发展,就不会有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也就无法形成发展共同体的现实基础。恩格斯指出:“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一切社会成员的现有的巨大的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43]

3.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共同体的实现条件

发展共同体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而且体现在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建立发展共同体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只有在公平正义的社会里,才能形成发展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要摆脱狭隘的利益关系,本身就包含着人的权利被充分尊重和充分实现,也就是使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得到更充分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意识到别人是同自己平等的人,人把别人当做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44]任何以个人利益为目的而建立的利益集团,都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共同体。在这种共同体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这种共同体不仅是虚幻的,还是一种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的共同体。在当代中国,大力构建发展共同体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马克思认为,只有保证每个人都能通过共同体获得自己的自由的共同体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各个人都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它是各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45]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表征,而整个社会则把每个人的发展视为其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在社会主义价值关系中,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具有直接的相关性和根本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个人只有在为社会、为人民、为集体利益而奋斗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和保障自己个人的利益。同时,集体和国家要尽最大努力去关心每个人的利益和幸福,保证每个人正当的合法的自由权利尽可能得到公平公正的体现。

4.构建和谐社会是发展共同体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根基,构建和谐社会是发展共同体的本质规定。真正的共同体是建立在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和谐共生发展的基础之上。作为一种发展着的社会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的本质是人的多维度和谐关系,是社会和谐的真正体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定、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46]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也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能够主动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在推进社会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要规范和调节社会关系,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减少利益冲突,不断约束与规范每个人与每个发展共同体的行为。各发展共同体,均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应相互理解和信任,特别是要求其成员之间互助共济、共同发展、相得益彰。马克思强调指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47]建立发展共同体,就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建立和衷共济、互惠互助、团结奋斗的和谐社会关系,这就需要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形成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发展共同体的实现形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绝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发展,而是要体现并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和完善发展共同体。

注释

[1]〔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荣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51页。

[2][3][4][6][8][9][12][16][21][22][29][30][33][34][35][36][38][39][41][43][44][45][4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第321页,第45页,第42页,第260-261页,第52页,第572页,第571页,第262页,第185页,第161页,第689页,第335页,第525页,第541-542页,第506页,第46页,第189页,第574页,第709-710页,第264页,第573页,第185页。

[5][7][10][13][20][24][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第31页,第34页,第592页,第592页,第53页,第592页。

[11][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40页,第928-929页。

[14][18][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第43页,第44页。

[15][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6页,第330页。

[23]徐禾:《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有关理论?(6)》,《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08-07。

[25]叶汝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网站,2011-08-22。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3页。

[27][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第874页。

[31][32][4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第56页,第145页。[42]姜义华:《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与当代价值重构——〈德意志意识形态〉学习札记》,〔上海〕《复旦新闻文化网》,2002-06-06。

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上一条:“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我国的开展 下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榜样”研讨会综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