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探讨--理论特征、社会理想、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4-07-29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探讨

--理论特征、社会理想、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的视角

刘志明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整体。对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完整、全面、准确地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己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来说,始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如何完整、全面、准确地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回答。这种探索和回答,集中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的科学概括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论特征;社会理想;政治立场;理论品质

[基金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10919151001003)

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可以有多种视角(如从创立主体、学术内涵、社会功能和价值观念等四个定义层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参见程恩富、胡乐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60年》,《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从人的自由与解放这一主题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参见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2期),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参见张雷声:《从世界观、方法论相统一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 年第4 期),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三者统一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参见顾钰民:《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6期),等等。)。

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四个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断,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1]本文拟根据胡锦涛的这四个重要论断,从理论特征、社会理想、政治立场和理论品质的视角,来探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问题。

一、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众所周知,为表明马克思主义与所谓旧世界观或者旧唯物主义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经一再强调,他们的理论是一种新世界观或者新唯物主义(恩格斯有时称“现代唯物主义”)。这无疑也就表明,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这种新世界观或者新唯物主义就是最能从根本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相区别的地方,简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或者新唯物主义到底“新”在何处呢?它到底是什么呢?恩格斯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指出,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新”在于它“不是单纯地恢复旧唯物主义,而是把两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两千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上。[2]”

该怎样理解恩格斯的上述论断呢?应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马克思主义虽然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历史传统,但是,它也超越了旧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到,旧唯物主义有两个重大缺陷的。第一,它不懂得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因而也不懂得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本人所指出的,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3]。第二,旧唯物主义并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而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在历史观问题上,“自己背叛了自己”,陷入了唯心主义。其原因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4]因为完全忽视了现实的生活生产这一历史的现实基础,旧唯物主义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为了克服旧唯物主义的上述缺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辩证唯物主义,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人类社会的历史及其发展,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唯物史观,从而把唯心主义从历史观这个“最后一个避难所”中驱逐出去,使历史观从此奠基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因而也使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或新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

正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也标明了马克思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根本区别,那它毫无疑义地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理论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深刻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主义而是一个主义,即关于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是辩证唯物主义之外的另一种主义,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一切旧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哲学特点的强调。它既不是半截子唯物主义,也不是不彻底的辩证法,而是彻底的完备的辩证唯物主义。它的彻底性完整性,正表现在它包括历史观在内。[5]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科学认识世界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钥匙,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推进自己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60 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充分表明,世界各国共产党人什么时候真正科学深刻把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什么时候真正懂得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世界和各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并积极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它们就一定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也充分表明,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也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前进。

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实现中国梦前进道路上面临的诸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以及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等突出矛盾和问题,那就应该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同时要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基本原理,从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着眼,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以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在改革开放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我们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态度,要深刻认识到,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不断进行下去。

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抓到底,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同时,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

二、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在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阶级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其结局只能有一个,那就是: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无产阶级的胜利不是指它取代资产阶级成为新的剥削者、压迫者,而仅仅意味着,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获得最终的和彻底的解放。这种“最终的和彻底的解放”,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孜孜以求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也一直是激励和鼓舞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旗帜,其基本内涵就是,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或者说积极“扬弃”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什么样子呢?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也不屑于充满空想性质地详尽细致地描绘所谓的“共产主义千年王国”,而是着力在批判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同时,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的新社会的因素和前提,并根据这些“因素”和“前提”来展望和勾勒新社会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零散而非系统、宏观而非具体而微的一些论述,胡锦涛同志把马克思主义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高度概括为“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7]。

所谓“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整个社会及其成员的需要,无论是生存需要,还是享受需要或者发展需要,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所谓“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民不仅同包括资本主义所有制在内的“传统的所有制”实行了最彻底的决裂,也同奠基于传统的所有制基础上的“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因而完全超越了“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成为具有高度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新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有哪些表现呢?主要有:人民具有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劳动成了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已不再只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人们习惯于履行社会义务而不需要特殊的强制机构,不拿报酬地为公共利益工作成为普遍现象;人们完全摆脱了封建的、保守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彻底摒弃了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树立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等。

所谓“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自动消亡和消除,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不复存在,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都将消失,也不存在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利益和发展为代价满足另外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形,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实现高度和谐,每个人因而可以全面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潜能、需要、自我意识、思想道德观念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等,社会也将使其中的每个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人类因此将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虽然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因此,真正的共产党人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忘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如同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会脱离实际一样。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也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否则,就不是合格的中国共产党人。

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能够同时既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也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呢?首要的就是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其次,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努力做到既见物又见人,既重视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又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方面,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中国共产党一定要积极培育和践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带好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

需要指出,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这种客观标准,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 [8]

三、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自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主义就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在《共产党宣言》中它这样旗帜鲜明地公开表明其政治立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9],“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10],“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11]。从上述表述中,我们应该不难知道,共产党要坚持的“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要代表的“整个运动的利益”和“运动的未来”,无疑是指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消灭私有制”则无疑是共产党要致力实现的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最明确理论表达。

虽然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和奋斗应该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但是,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无产阶级”无疑是包括其他以劳动而非剥削为生的阶级、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的核心部分,它最大公无私的阶级特性决定了其根本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正是基于这一点,胡锦涛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又简要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需要指出,利益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是强大有力而不可触犯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及他们争取实现自身利益的努力,更是强大有力而不可触犯的,因此,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12]。不仅如此,这个“新阶级”在其处于上升阶段时期,它自己的利益也确实代表了除旧统治阶级外的广大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不是它自己宣称的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否则,这个“新阶级”就会因为缺乏同盟者势单力薄,从而使自己取代旧统治阶级的努力归于失败。对于无产阶级运动这一“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来说也是如此,无产阶级要“上升为统治阶级”,如果没有其他以劳动而非剥削为生的阶级尤其是农民阶级的支持,无产阶级的运动就难以获得成功,“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在中国这样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尤其如此。而要得到其他以劳动而非剥削为生的阶级尤其是农民阶级的支持,不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不为他们的利益尤其是根本利益而奋斗,那就不可能设想能获得这种支持。

需要指出,过去的一切“新阶级”在为争取其统治地位而奋斗的过程中,为争取同盟者虽然也一定程度地代表同盟者的利益,但是,在争得统治之后,这些“新阶级”却不仅不消灭反而不断强化有利于自己的私有制,“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它们的利益因而越来越与同盟者的利益尤其是根本利益不相一致,越来越根本对立,因此,过去的一切“新阶级”虽然在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可能代表了社会绝大数成员的根本利益,它们在相应阶段的奋斗客观地说也有利于发展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根本利益,但是,这种“代表”,这种“客观地”“发展”只是为争取其统治地位的目标服务的一个手段而已,而不是目标本身,因而只是暂时的。而无产阶级运动的目标不是什么“永久地”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是要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并努力创造条件以便最终使无产阶级的统治自动消亡,一句话,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否则,无产阶级就不可能解放全人类,因而也不可能使自己获得最终的、彻底的解放。无产阶级运动目标本身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组织--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运动的整个过程中,都会始终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这种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奋斗的坚定性,自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最鲜明之处。

是否具有“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鲜明的政治立场不动摇,那她就一定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不断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不动摇,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这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反对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斗争的最前线,吃苦在前,牺牲在前。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中国共产党一点也没有疏忽,一点也没有看轻。比如,为了维护广大工人的切身利益,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全国各地的工人运动,为实现广大工人增加工资、八小时工作制、改善劳动条件等目标而英勇斗争。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进行土地改革,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此外,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根据地内广泛建立人民政权,全面实行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选举,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翻身做了主人。党的这些实际行动,在人民面前充分展现了自己“一切为了人民”的形象。

在建设和改革的和平年代,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始终坚持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新中国成立60多年,我们党和国家在经济建设各条战线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党彻底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使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人民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获得的巨大实惠,世界瞩目,举世公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60多年以来,在发展中人口大国里,只有中国才是世界上唯一同时实现“文盲人口减半”和“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比较中,认定她是人民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坚定选择她作为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领导力量。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政治本色,“仍然要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想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需,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把党的宗旨落实到各项工作中。[13]” 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政治本色,极其重要的就是要真正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解决好为谁掌权用权的问题。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服务于人民。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把它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须知,权力是柄“双刃剑”,领导干部手中掌握一定权力,虽然为自己创造和提供了为人民服务的机遇,但与此同时自己也容易成为权力寻租的主攻目标。如果领导干部一旦对社会上出现的针对自己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隐蔽的拉拢腐蚀的手段和形式放松警惕,经受不住各种诱惑,就可能因为搞权钱交易而滑向腐败和犯罪的深渊。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一定要真正在思想上解决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都要把执政为民、为民用权作为正确使用权力的基本要求,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关于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具体谈到了以下几个主要之点。

第一,共产主义“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共产主义者不是把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在文明各国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14]”

第二,“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5]”

第三,“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16]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上述论述,阐明了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方法,即:要不断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必须从事实而非抽象的原则出发,必须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必须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马克思主义提供的这种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方法,比起马克思主义本身提供的许多具体的真理,无疑更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相关论述尤其是上述论述,胡锦涛用中国式的通俗语言把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表述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里需要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毛泽东同志还非常形象地对实事求是作出解释,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7]”习近平同志认为,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指出,坚持实事求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关键是要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再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18]

从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来看,马克思主义与“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主观与客观相脱离,轻视实践,轻视感性认识,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的教条主义没有任何共通之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不仅不是给予马克思主义荣誉,恰恰相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侮辱,不仅不会给无产阶级的运动以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恰恰相反,只会误导无产阶级运动,使之遭到危害和损失;不仅不会使马克思主义永葆与时俱进的蓬勃生命力,恰恰相反,只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使之因为脱离实际而日益僵化和显得“过时”。

从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来看,马克思主义与那种一味迷信或者说神圣化狭隘的局部经验,轻视理论指导作用的经验主义也没有共同之处。马克思主义不是不需要经验以资参考借鉴,但是却坚决反对经验主义,因为经验主义坚持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往往用过去的、局部的经验套实践,不能从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角度看问题,因而与教条主义一样,同样有“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的主观主义的毛病,同样是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被无数事实和不断发展的实践一再证明,是一种离认识和发展真理很远的错误的思想方法。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至少有这样两点。第一,我们要在坚决抵制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种种否定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想的同时,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要被马克思主义针对具体情况、具体条件的个别词句、个别结论束缚住手脚,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我们推进改革发展、制定方针政策,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都要充分体现这个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坚持一切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都要坚决纠正。

第二,我们要懂得珍惜过去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成功做法,但不能陷入经验主义。尤其在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不断取得新的巨大成就,越来越证明中国发展模式具有许多西方发展模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已经不适用了,必须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根据新的实践要求,重新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生机活力,真正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的各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衡量一个国家的共产党及其各级组织是否牢牢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看它是否敢于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否具有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以事实为依据、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

五、结语

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从它最重要的理论特征、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样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来理解。事实上,这四个方面之间本身就天然存在有机的统一的联系。真正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往往就会坚信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会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并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就一定会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为“消灭私有制”这一倏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努力不懈奋斗的政治立场。真正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则一定会深刻懂得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在于它提供了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的科学方法,而不是它提供的许多可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具体的真理本身,因而也一定会自觉地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划清界限,坚定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去认识世界,并一定能够正确地和完整地把握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无视马克思主义上述四个方面本身存在的有机统一的联系,把这四个方面割裂开来,或者以为只要掌握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一种误解。把马克思主义只等同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把它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一笔勾销,那马克思主义就会永远只停留在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圈子里,就会最终成为一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来说“无害”的认识世界的工具而已,这种马克思主义最终必定会走向无产阶级的对立面。把马克思主义只等同于它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那这种社会理想就会因为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觉悟的奋斗工具和现实的实践基础最终成为一种空想,成为乌托邦。把马克思主义只等同于它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那这种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终必定会因为没有理想目标的照耀和思想路线的指引而黯淡无光。把马克思主义只等同于它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那这种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会因为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是非界限而显得无足轻重。因此,一定要从上述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来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在这里,我们记住列宁的下述教导无疑是有益的,“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19]

【参考文献】

[1][7]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第1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1页。

[3] [9] [10] [11] [12] [14]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第285页、第306页、第286页、第100页、第210页、第5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8页。

[5] 陈先达:《毫不动摇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第9期。

[8] [13]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求是》2012年第15期。

[6]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第1版。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5页。

[1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1页。

[18]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习时报》2012年5月27日,第1版。

[19]《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5页。

《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1期

上一条: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理论精髓和现实意义 下一条:关于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