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度何以自信

发布时间:2015-10-22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中国制度何以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简称中国制度)拥有强大优势,也蕴藏无比潜能。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推进,中国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制度的活力和潜能也将不断释放,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可以说,中国制度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实之基。本次聚焦中国制度潜能,约请相关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编者

改变历史命运 实现由大到强

走向复兴的坚实之基

闫志民

制度问题与中国命运密切相关。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上,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制度兴国之路。经过新社会制度的建立、对体制机制的改革,不断释放制度活力与潜能,我们国家日益发展强大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可以说,制度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实之基。

回望历史,不难发现正是制度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人们开始寻求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之路,在尝试多种制度之后,终于找到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正确方向。经过28年的英勇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新制度对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巨大解放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我国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再次腾飞。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不断破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体现了强大的优越性,充满着无限生机与潜能。

放眼今天,我国正由大变强。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速度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人民生活正在由实现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人与环境的关系正在由强调开发利用向人与自然友好相处转变,等等。在这些转变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但更蕴含着新机遇。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也是我国发展由速度上的腾飞向质量上的飞跃转变的过程,更是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发展中的制度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接着十八届四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两个《决定》如同文章的上下篇,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举措,都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署。但二者的着重点又有所不同,前一个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问题,后一个是解决如何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国家治理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有两个着力点:一个是全面推进,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二是攻坚克难,着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各方面的重大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新的发展。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通过实行依法治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全会要求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制度和法律是行动的准绳,执行是制度和法律的灵魂。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有力地推进制度的系统化和现代化;通过全面依法治国,使我们制度的作用和能量充分发挥出来,这必将有力地推动现阶段我国所面临各种问题的解决,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使我国的发展实现由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的飞跃,为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建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

燕继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中国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许多人更是聚焦中国,不时用“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等概念试图对中国的发展作出解释。

总体来看,人们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制度优势有较浓厚的兴趣。在诸多讨论中,规模优势、后发优势、体制优势一般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的发展优势。有观点进而认为,中国在平衡程序、能力和结果几个要素以及引导社会追求最佳公共政策上具有明显优势。

确实,中国在制度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就国家治理来看,作为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实行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国家治理体制;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根据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行政层级实行分级治理。总体考察,中国制度具有强有力的政党组织领导和动员系统、高效的政府执行系统、高度集中的中央协调系统。这样的制度安排在集聚力量、发挥国家整体效应、促进政府积极作为、实现国家集体意志等方面具有明显功效。

集中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明显优越性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能办大事,也办了好多别人办不了的大事,这是世所公认的。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必要的;而中国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各级党政部门顺利推行施政计划。

效率性。追求发展的高效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制度安排使政府在决策与执行的高效性上具有显著优势。这一优势已在中国实现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充分显现出来。

协调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发展不均衡的难题,促进国家发展的“均等化”“一体化”是一个重要任务。中国的制度安排在协调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发展平衡,克服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贫富差距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这样的优势有诸多表现,比如区域协调过程中的“对口支援”等。

连续性。现代化的国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这就要求在制度安排上凸显“连续性”,即在国家制度设计中保持执政党、执政团队、施政方针和政策的连续性。在保持国家正确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我国的治理方式对于贯彻国家意志、保持国家建设的一贯性具有明显优势。

在国际学术讨论中,人们经常从治理效果的角度对不同国家进行比较,提出“失败国家”和“正常国家”的概念。所谓“失败国家”,是指一些应对自然灾害、战争、经济衰退、内部冲突、社会动荡等问题不力的国家,其表现是政府无能,国家治理无效,更为严重的是族群械斗、国家解体。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制度安排不仅能成功避免这些风险,而且对现代化稳步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有两方面的情况需要充分认识:一方面,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为国家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基础和资源;另一方面,当初的制度框架和特点又必然构成当今制度变革“路径依赖”的重要条件。我们所要进行的制度改革,必然是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削弱和缩小我们的优势和特点。

(作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经济跨越式发展 民主更高更切实 人才更多更优秀

制度潜能将进一步释放

胡鞍钢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通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我国将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也就是说中国制度的更多潜能将被释放出来。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这三个方面无疑是中国制度潜能显现的重要领域。

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重要制度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从制度比较上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复苏缓慢,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矛盾进一步暴露;而我国则较好地应对了这一国际金融危机,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发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我国经济总量上去了,但在一些具体方面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面临机遇也面临压力,需要我们进一步从制度上发挥优势、激发潜能。其实,只要我们不拘于短期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就会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能够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将促进我国经济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创造更高更切实的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我们通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我国的民主制度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强调集体智慧、集体决策,能有效避免政策反复的怪圈。二是协调高效的执行机制,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通过市场和政府两种不同力量,切实贯彻国家治理目标。三是不断变革的调适机制,形成一套自我修复、自我革新的机制,与时俱进,不断调整,逐渐减少治理成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必须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总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将不断提升,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造就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与其制度密切相关。我国的人才培养也经历了几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口中文盲占80%左右,科学技术人员只有数万人。培育人才成为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人才工作取得重要成效。目前,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首位,科技人员总量达到6800万人。尽管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还面临许多新问题,但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正在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创新成就正在不断显现。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人才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制度体系的更加完善,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还将进一步增长,人才素质将进一步提高,人才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将进一步增强。

(作者: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彰显优势 发挥潜能 富民强国

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武伟生 王孔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这一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自我变革与社会主义方向的有机统一,在改革创新中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推进,中国制度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从而激发出无比强大的潜能。

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基于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制度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改革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为我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经济体系将不断完善,在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上释放巨大潜力。这必将促进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推动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后劲。

凝聚民心民智形成磅礴合力。人民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中国制度植根于人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具有无限生机和活力。首先,中国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近代以来,为实现国家独立与富强,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和斗争。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其次,中国制度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拥护和鼎力支持。中国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发展,中国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第三,中国制度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发展完善,潜力勃发。中国制度在适应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新变化新要求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中国制度必将具有更加有效的机制、更加完善的规则、更加顺畅的运行以及更加显著的绩效。

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许多国家都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风险与挑战。中国制度的一大优势在于把民主与集中辩证统一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应对这场危机中就充分体现了制度优势。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成功应对风险与挑战的例子有很多。比如,集中力量战胜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特大自然灾害等。事实证明,中国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在应对和防范治理风险与挑战等领域具有强大潜能,对中国发展、人民福祉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不断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充满活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全面系统的改革与改进,实现各领域改革与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法治化是关键。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定会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有利于保持、增强党和国家活力,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激发社会创造力。随着中国制度体系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将最大限度容纳和释放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

(作者单位: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来源:人民日报 )

上一条:警惕“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 下一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