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思想理论领域的热点问题

发布时间:2016-05-09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2015年思想理论领域的热点问题

祝念峰、王雪凌

2015年,广大理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阐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同时,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领域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理论界展开了讨论和争论,形成了若干热点。

热点一: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举措。思想理论界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并围绕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展开热烈讨论。

学者们高度肯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及其审议通过《建议》的重大意义,认为全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冲锋号。

学者们认为,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取得的最突出的成果,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的思路、方向、着力点。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汲取了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把握了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顺应了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要求,点明了破解发展难题的新路径,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好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要一体坚持、一体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的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这样才能更好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针对全会首次提出的“共享”理念,学者们认为,这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共享”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坚持共享发展,要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实实在在体现在教育、医疗、就业、扶贫、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坚持共享发展,关键是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热点二: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经提出就受到党内外、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内在逻辑以及实践要求,思想理论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阐释。

学者们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的治国理政总方略和总战略,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学者们认为,这一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深化改革这一发展动力、依法治国这一重要保障、从严治党这一政治保证有机联系、科学统筹起来,明确了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总框架、总抓手。

学者们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整体,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都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框架下来进行。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学者们强调,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来把握,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协调推进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学者们强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是工作布局的重大创新,更是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为此,应当强化问题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研究思考,着力研究和解决“四个全面”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体制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的活力,紧紧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热点三:关于学习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对学习、研究、运用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展开深入研讨。

学者们认为,当前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更好地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紧密结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学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学者们强调,在当前实施“十三五”规划、应对我国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时候,特别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正确分析中国经济的现状和走势。

学者们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在西方错误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各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落后的观点。比如,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计划经济的老祖宗,现在已经过时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本质经济学,不能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等,造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日益被“边缘化”。学者们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和普遍规律,其科学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是认识中国和世界经济的最有效工具。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自信,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扭转部分领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逐步淡化、边缘化的趋势。积极汲取和借鉴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各门学科一切可以借鉴的东西,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努力跟上实践发展的步伐,对实践作出科学解释、给出有用指导,从实践中汲取智慧,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热点四: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多个场合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话题成为思想理论界研讨的热点。

学者们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及推进思路,一些人和媒体仍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比如,有的学者和媒体对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断章取义,只提“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基本不提“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前提。有的过度强调供给改革满足需求结构升级需要,而忽略低收入群体的需求。有的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有的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非简单地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本质上是从政府主导和管理经济彻底转向市场主导和调节经济。有的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搞新的“计划经济”。有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政府退出,大幅度减少税收。有的认为,供给侧改革是新自由主义的新“马甲”,意味着“中国抛弃凯恩斯主义,拥抱供给学派的政策”。还有的把供给侧改革当成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几乎成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万能良药。

有学者认为,分析宏观经济运动不能只停留在人们能感觉到的市场供求状态,因为市场供求关系不过是宏观经济的外部表现或现象形态。《资本论》依据唯物史观阐释的基本原理揭示出,生产资料所有制对市场供求关系起决定性作用,在宏观经济运动和发展中起着基础的作用。面对宏观经济运动出现的供求严重失衡等现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经济制度的角度深入分析供求关系状况的深层次原因特别是制度根源,自觉地着眼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经济的深层决定因素,能动地调节它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适应程度,唯有如此,才能标本兼治地解决市场供求出现的诸多问题。

学者们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要科学划清同西方经济理论特别是所谓供给学派的原则界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能照搬西方经济理论,必须结合我国实际状况,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热点五: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学界关注的焦点。2015年,先后出台的《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多数学者能够正确理解和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国企改革的系列文件精神,强调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支柱,是我国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强调深化改革不是为了削弱国有企业,而是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这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制度安全的关键;强调国企改革必须遵循中央文件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及相关规定。但也有不少人质疑、曲解甚至否定中央精神,主张国企改革走私有化道路。比如,有的认为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私人企业的发展,没有存在的必要;有的认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让私人资本(“社会资本”)改造国有企业;一些人和媒体以反所谓“僵尸企业”的名义抹黑国企,甚至公开要求清除大中型国企;有的认为加强党对国企的领导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改革方向相悖等。

学者们强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不能搞私有化;坚持国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正确理解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途径,绝不意味着要做弱做劣做小国有企业,更不是要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一些人希望通过混合所有制经济这种形式,逐步销蚀国有经济;有些地方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国企改革的目标而以定时间、定任务、定工作量和考核指标的方式强力推进,“为混而混”,这些曲解或误解直接干扰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必须明确,混合所有制经济并非所有制的简单拼凑,发展混合所有经济必须在保障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既要鼓励、支持私营资本和国有企业混合,也要鼓励、支持国有资本和私营资本混合。稳妥推动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从不同类型企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需求出发,需要理念、思路等方面的融合,方式和进度要服从于效果,服务于发展。

学者们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国有资产监督,坚持党的领导与国资监督并重,是国有企业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国有企业产权属性与党组织根本属性,都决定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近年来,虽然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督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从中央企业巡视发现的问题和一些中央企业发生的腐败案件看,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仍十分严重。有的企业权力寻租盛行,侵吞国有资产,损公肥私;有的企业监督管理缺位,违规决策频发,造成巨额国有资产损失;有的国有企业负责人搞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奢侈浪费。必须一手抓国有企业改革,一手抓严惩腐败,从体制机制和纪律规矩上堵塞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热点六:关于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讨论

2015年9月7日,《学习时报》全文发表了习近平同志与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的重要讲话。讲话强调: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随后,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思想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

学者们高度认同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精神,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社会,它是一种理论,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现实的社会运动;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是多年来指引中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思想旗帜。共产主义真实地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不懈奋斗中,而不是虚幻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和空想中,更不是遥不可及或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同时,也有少数人质疑、否定、歪曲和攻击共产主义。比如,有的指责当前坚持共产主义是向“左”转,是要再刮“共产风”,是“向后退”“说空话”;有的称自己被“共产主义”骗了几十年;有的将共产主义曲解为“财产充公”;有的把共产主义简单化为“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等。

学者们指出,当前关于“共产主义”争论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争论。极少数人否定和攻击“共产主义”的目的是否定党的领导、否定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资本主义永恒化,实质是否定和反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学者们强调,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性质的需要,更是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需要。放弃共产主义则意味着放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关于“共产主义”的争论不是一个脱离实际和现实的口水战,而是一个涉及大是大非的现实问题。那种用我国在前进中所遇到的挫折或某些社会问题来歪曲、否定共产主义的言论值得警惕。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

学者们认为,正确阐释“共产主义”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迫切需要。近些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尤其受极少数人所抛出的种种所谓“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的影响,不少人包括少数党员干部和部分青年学生对共产主义缺乏科学的认识,没有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就谈不上真正地信仰共产主义。只有运用唯物史观正确阐释共产主义的本质内涵,坚决回击、批判“共产主义虚无缥缈”论,澄清对共产主义的各种错误理解,才能引导人们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热点七:关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者们着力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中国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充分体现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展示了我国维护和平正义的国际形象,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但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言论和问题:一是有的片面强调抗日战争是从1937年开始,只讲8年抗战,而不承认是14年抗战,抹杀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大旗的历史事实。二是否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作用,散布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中共利用抗战“坐大”的言论,宣扬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国民党不是共产党。三是片面强调欧洲战场的突出意义,片面强调美国、苏联在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进程中的作用,忽视甚至抹杀中国战场的地位和作用。有的学者甚至宣称“如果不是美国、苏联帮助,中国早就亡国了,根本不可能有抗日战争的胜利!”四是编造历史来拔高、美化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比如,有的引用蒋介石日记中骂日本人的话,称其准备与倭寇决一死战,并预留遗嘱,其抗战决心是壮烈的;有的把蒋介石集团和日本的和谈美化成为了延缓日军进攻。五是攻击诋毁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日英雄,同时为抗日期间的汉奸、反动派翻案。比如,有人否认赵一曼、杨靖宇、王二小等抗日英雄,有人攻击、诋毁狼牙山五壮士,有人以汪精卫投降日本后曾在诗中哭天抹泪表示忧国为证据颠覆其汉奸形象,还有人为陈公博、周佛海等汉奸及戴笠、张灵甫等反动派翻案,呼吁为其恢复名誉。

学者们强调,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战的重要地位,是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少数人站在西方国家的立场,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来放大二者在抗战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否定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学者们强调,把历史事件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

针对错误言论,学者们建议,要坚持唯物史观、把握正确导向、加强舆论引导,准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主流、本质,正确评价重大事件、重要党派、重要人物,用史实揭穿歪曲抗战的谎言。要从总体上把握局部抗战和全国性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重大关系,既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又要研究九一八事变以后14年抗战的历史;既客观准确介绍正面战场作用,又如实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既充分宣传各国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宝贵贡献,又突出宣传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和付出的巨大牺牲,以事实批驳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错误言论,警醒世人时刻警惕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歪曲甚至美化其侵略历史的企图,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和确立的战后国际秩序。

热点八: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2015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继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和敏感历史节点大做文章,表现异常活跃,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仍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

不少学者反映,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越来越信息化。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积极抢占网络新媒体舆论阵地,呈现出“渗透加速,谣言开路;歪曲历史,诋毁英烈”的特点。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越来越深度地介入渗透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群体。与此同时,历史虚无主义还吸收了许多“时尚元素”,借用时尚的社会话题,贯以“创新”之名,巧妙包装,借助娱乐化方式渗入多个领域。这一特征使得历史虚无主义用荒诞不经遮蔽历史真相,以虚无颓废亵渎崇高悲壮,用抽象的人性抹杀善恶的区别,用所谓的“温情”改良消解革命的正当性,在戏说、恶搞中达到了哗众取宠的效果。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有学者指出,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已跳出历史领域,正向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蔓延,与其他错误思潮合流。比如,历史虚无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思潮相呼应,竭力夸大国有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贬低国有企业在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历史作用,意在为私有化制造舆论。一些新自由主义者,一边宣扬全面私有化、彻底市场化、完全自由化,一边大弹历史虚无主义歪调,他们从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开始,进而全面否定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从攻击党和国家领袖开始,到全面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学者指出,从根本上看,这两种思潮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都是少数西方国家推行全球霸权战略的理论工具,它们分别从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瓦解社会主义政权,其哲学基础都是唯心主义,其理论出发点都是鼓吹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因此,彻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坚决反对新自由主义。

学者们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有明确政治诉求的政治思潮,其根本目的是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学者们建议,要从政治高度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严重危害,严肃对待和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根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特征,既要一如既往地运用唯物史观的“批判的武器”,更要积极地把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贴近大众、引导大众的作品;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强大功能,也要强化阵地意识,加强对媒体以及出版、文艺作品生产的管理;既要鼓励、保护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亮剑,也要发挥民间正能量群体的作用;既要重视思想教育,又要坚持依法治理;既要积极应战、主动出击,又要精心设置议题,不断提高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和水平。

热点九:关于互联网治理

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开幕,习近平同志出席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应该坚持的“四项原则”(即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和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即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学界围绕乌镇峰会和互联网治理的有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一是关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学者们高度肯定习近平同志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主旨演讲,认为讲话直面世界互联网发展的共同问题,全面阐述了中国关于网络空间发展和安全的基本立场,展示了中国对网络空间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考,成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学者们强调,国际社会应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学者们表示,中国是网络空间大国,在参与网络全球治理中,中国兼具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的双重重要身份,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学者们认为,中国参与国际网络治理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要大力发展网络核心技术,二要增强国际网络秩序规范制定上的外交能力,三要加强在网络领域价值观问题的研究。

二是关于网络经济创新发展。2015年,“互联网+”在党和政府文件中多次出现,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接入互联网以来,催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上千万就业创业岗位,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正强力改变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面貌。学者们强调,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定下行压力。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开拓发展新境界。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中国人民,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学者们指出,网络经济创新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但也必须看到,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也存在着规则缺失、泡沫过大、网络欺诈行为频发等安全隐患,应深入开展网络经济创新发展研究,加强国家对网络经济创新发展的宏观指导。

三是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学者们强调,加强国内互联网治理要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2015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网络生态进一步好转,网络空间日渐清朗。但同时也要看到,网上意识形态交锋仍然激烈。比如,一些人和网络媒体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一切问题,制造各种谣言,放大社会矛盾,煽动群众不满情绪;境外敌对势力插手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程度不断加深,一批背景复杂、整天抹黑煽动的反体制网络“大V”,与境外敌对势力遥相呼应,目标直指国家政权;一些网络黑恶势力正在形成组织化、集团化态势,对正能量网民进行人肉搜索、造谣诋毁,开展定向“狙击”“猎杀”,甚至线下威胁殴打,妄图阻滞网络正面声音。学者们建议,要高度重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加快推进网络立法,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要主动设置议题,勇于发声、善于发声,抢占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制高点。要严防“破窗效应”,严厉法律追究。对用心险恶的话题,应该露头就打,不能任其坐大。对于那些煽动群众对抗党和政府、丑化党和国家历史的各类媒体推手必须依法处置。

热点十: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全球治理

2015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和重大进展。围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等热点问题,学界展开深入研讨。

关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国际关系。2015年,中国在重视周边外交和发展中国家外交的同时,把大国外交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建设,通过习近平同志对美国的国事访问、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对英国进行专访等一系列的大国外交,稳定了中美关系,加强了中俄关系,提升了中英关系。学者们强调,在当前地区冲突加剧、国际协调不足的背景下,中美、中俄、中英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对处理21世纪的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学者们认为,习近平同志在多场重大国际活动和国际会议上深入阐释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意义和丰富内涵,新型国际关系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既摈弃强权政治,又不以输出价值观为使命,为21世纪国际关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关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无论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等国内会议上,还是在博鳌亚洲论坛、联合国系列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国际活动上,习近平同志都多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并在乌镇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延展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学者们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超越了西方的联盟体系、霸权体系,关心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诉求,与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天下情怀一脉相承,展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东方智慧,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中国气派。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亲诚惠容的中国周边外交理念,还是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抑或是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无不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是中国诚心实意谋求和平发展的诉求,表达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愿望。

关于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2015年,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多边双边合作,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等各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契合全球发展和各国发展的实际。

学者们指出,当今世界,多数有关全球治理的机制和规则都是在二战及冷战结束后建立的,是当时世界形势的产物,但明显滞后于今天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现实,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新的全球治理结构应该充分反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使世界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享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命题一脉相承。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在融入现有国际秩序的同时,要积极参与推动改变不合理尤其是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全球治理格局和体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来源:《红旗文稿》2016年第3期

上一条:坚守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念 下一条: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魅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