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讲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发布时间:2023-12-18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学好讲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导论有关问题解读

颜晓峰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中,导论具有重要地位。导论是本教材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性阐述,也是本教材体系的概述,明确了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要求。讲好本课程首先要讲好导论,这对于讲好全课程起着开篇和奠基的作用。

一、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

  本部分阐述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方位,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拓展、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开辟新的境界这五个方面,把握这一思想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上创立起来的。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1](P8)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刻而独特的内涵,也正是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认识。

  1. 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明确提出“两个大局”,表明了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一步一个台阶,至新时代已经发展到在战略全局层面筹划和推进的阶段,民族复兴可望又可及、可信又可行。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最为根本的问题就是“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世界格局“东升西降”的深刻变化。“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是前所未有的时代背景,统筹“两个大局”,要求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随后乘势而上,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谋篇布局。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前所未有的历史创举。

  3.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时代伟大变革

  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从党史看,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从新中国史看,推进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改革开放史看,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看,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新的蓬勃生机。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就是以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为显著标志的新时代伟大变革。

  4.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接续探索和实践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后能不能跳出、怎样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这一课题,得出了依靠人民监督的第一个答案。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怎样跳出历史周期率,是现实和紧迫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深入思考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跳出历史周期率,得出了依靠党的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我们党历史长、规模大、执政久,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解决好“六个如何始终”的难题。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必须回答好的重大时代课题。

  5. 以历史主动把握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

  经历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征程上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经受的风险挑战的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扬历史主动和历史创造精神,在把握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二、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

  本部分阐述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途径,强调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是最现实、最鲜活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的认识。

  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两个结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2. 习近平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深刻阐释,表明了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根本途径的认识自觉和境界开拓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这就明确了“结合”的前提;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就明确了“结合”的结果;指出“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强调“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强调“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指出文化主体性是通过“两个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强调“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3. 坚持“两个结合”贯穿于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体现在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P23-24)习近平在坚持“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要求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

  比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坚持“两个结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制度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厚的历史底蕴、文明底蕴、文化底蕴。

三、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

  本部分阐述怎样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指出这一思想主要回答了三个重大时代课题,其主要内容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是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由此共同构成了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认识。

  1. 把握主要内容和精髓要义是理解科学体系的基础

  科学体系建立在主要内容和精髓要义之上,存在于主要内容和精髓要义之中。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六个必须坚持”概括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只有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领会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

  2.“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内在贯通、有机统一的逻辑体系

  “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内在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这些主要内容,又要整体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做到融会贯通。对各领域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都要放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来认识和把握,避免碎片化、片面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3]在“两个结合”中的“结合”不是“拼盘”,同样,在“共同构成”中的“构成”也不是“拼盘”,而是融合为一个有机统一的逻辑体系。本教材体系构成了一个理论体系,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一种理解和概括。

  3. 围绕主题、回答重大时代课题、统揽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科学体系

  这一科学体系是围绕着鲜明主题构建起来的。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P2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党的历史主题、改革开放的主题决定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题,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题不能脱离党的历史主题、改革开放的主题。

  这一科学体系是回答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等的理论成果,重大时代课题是理论主题的展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这一科学体系涵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等各方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其内容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4. 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完善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6](P18)理论创新处于进行时,理论体系就不会是完成式。这就要求坚持守正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四、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本部分着重从理论意义、文化意义、实践意义等方面,阐述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认识。

  1.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野认识历史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10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写下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中国篇”。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史的视野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野理解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成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指出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从不同角度来定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二者指的是同一个对象、同一个内容、同一个思想。

  2. 从“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的重大成果认识历史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由此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比如,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来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7]这就深刻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中华文明的充分吸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认识历史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原创性思想、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了新的飞跃。比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哲学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六个必须坚持”为重要体现,是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发展,是新时代精神的精华。

五、讲好“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本部分阐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要求,这就是坚定维护“两个确立”。为什么说“两个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认识。

  1.“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理论论证

  关于确立政治核心。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8](P86)恩格斯指出,“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9](P372)列宁指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10](P286)毛泽东指出:“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很重要,要建立领导核心,反对‘一国三公’。”[11](P69)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12](P310)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关于确立指导思想。毛泽东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3](P350)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14](P171)“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14](P172)江泽民指出:“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二十四年经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现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中央建议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15](P10) 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6](P11-12)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6](P16)

  2.“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历史论证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看,19351月,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并且在这以后使党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看,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看,《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2](P26)

  3.“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实践论证

  从新时代十年的“三件大事”和“三个历史性胜利”作出论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从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十六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作出论证。这些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出论证。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4.“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使命论证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要在新征程上作出无负时代、无负历史、无负人民的业绩,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两个确立”从政治核心和思想旗帜上保证了党的正确前进方向,保证了党的全面领导,这就强化了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组织优势、思想优势。坚定“两个确立”,自觉维护核心,高举思想旗帜,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目标、开创新伟业就有了根本政治保证和思想保证。

六、讲好“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本部分阐述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教学目的,这就是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石。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真正学懂科学理论才能坚定理想信念。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大学生提高理论水平的必修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大学生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理解把握,把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起来理解把握,特别是学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从而夯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大学生增强实践能力的科学指导。对于增强实践能力,能够在政治层面予以指导,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在规律层面予以指导,掌握基本规律、遵循“人间正道”;在战略层面予以指导,具有全局观念、懂得谋划长远;在方法层面予以指导,运用认识工具、提高思维水平。

  (作者简介;颜晓峰,天津大学必威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首席专家,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分教指委主任委员)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11



上一条:聚焦学生需求 引领创新课堂 下一条:顾海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体系结构述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