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新发展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王立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一轮改革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勾画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回答了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挑战的时代条件下,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和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问题,把改革实践推进到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的同时,实现了理论和政策的重大创新,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改革功能论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把改革实践置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时间坐标上进行功能定位,以深邃的历史视野和宏阔的战略眼光,动态地揭示了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指出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审视现实。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 放眼未来。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我国未来发展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功能的论述,全面准确地概括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是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的认识论前提,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逻辑起点。 改革方向论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统一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只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符合我国国情,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生机和活力,获得巩固和发展。发展市场经济就要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改革依据论 准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党提出科学理论和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深化改革不能脱离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所有改革措施和政策都要立足于这个总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党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时刻牢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推进改革,又要充分考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踏踏实实地艰苦奋斗。 改革目标论 改革目标的不断明晰和完善,是改革进程本身向前推进提出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过去我们提出的大多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某一具体领域的改革目标。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后,不仅需要有改革的分目标,而且还需要统领各领域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标,形成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体系。 首先,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总体目标,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把总体目标具体细化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这是总目标在各改革领域的具体体现。 改革方法论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坚持有效的改革路径,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使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深入论证改革举措可行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要有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要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五大关系。“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要注重调查研究,狠抓落实。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要善于把握大势,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工作必须“善于观大势、谋大事”,“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相互联系的,只有眼界非常宽阔,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才能把握工作主动权,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推动事业顺利发展”。 改革主体论 改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其强大动力来自人民群众,其深厚基础也在人民群众之中,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要明确为谁改革,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目标,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要明确靠谁改革。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要明确用什么衡量改革,始终把人民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改革的基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 改革条件论 条件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全面深化改革的条件就是同全面改革相关联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做了全面论述。 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改革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巩固各民族人民大团结,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汇聚磅礴的改革力量。民族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只有加强民族大团结,才能汇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才能顺利推进改革。 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和平稳定的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家安全形势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没有一个巩固国防,没有一支强大军队,全面深化改革就没有保障。 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合作共赢”等战略思想,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作者:王立胜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常务副理事长) 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