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广角

  • 当前位置: 必威 >> 正文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发布时间:2019-12-16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靳 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70年,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新阶段,话语权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亟待解决的短板。我们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以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大担当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必须前赴后继完成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任务。201512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站起来解决了“挨打”问题,富起来解决了“挨饿”问题,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西方大国凭借其历史形成的话语权,用西方的制度模式和价值标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曲解和非议,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歪曲中国的形象,甚至改变中国的方向。话语权成了中国发展的短板和掣肘,提升国际话语权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话语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中哲学社会科学是重要的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话语体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大,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一定程度和范围还存在着“言必称西方”“言必称美国”的现象。如同20165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哲学社会科学在提升国际话语权上要有重大担当。国际话语权涉及到综合国力、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而哲学社会科学是其中关系紧密的因素。一方面,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强起来的标志。国际话语权与国家的地位是相向而行的,话语权是国家实力的一种体现和有机组成部分,强化话语质量对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国家软实力至关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强起来。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在20165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载体。话语权的基础是话语,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就是运用系统的话语,对内聚焦民心、对外展示形象。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要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我们要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在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刘少奇同志指出:“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所以说,中国人民大学甫一成立,就担负着为中国共产党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前进方向的重要使命。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以来,其初心和使命始终与党的初心和使命紧密相连,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正是一代代人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铺就了中国人民大学82载光辉之路,锻造了“人大红”鲜亮的精神底色。如今,中国人民大学正以昂扬进取的姿态,向着“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目标奋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中国人民大学提出的不仅是政治上的要求,更是办学育人的实践要求。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认真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之路,以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的成就支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着力培养能在各行各业发挥引领作用的“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从而确保我们这所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深入骨髓的大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基本遵循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既是一种科学的知识体系,也是一种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价值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既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科学问题,也要解决“为谁主张”“为谁服务”的价值追问。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自觉将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贯穿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之中,落实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学术评价之中。

  以“四个自信”为基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四个自信”是中国昂扬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精神支柱。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没有自信,凡事跟着别人后面做、跟着别人后面说,何以能自主自立地构建中国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如果自己都不信,何以能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影响他人、引领他人!从国家发展大势上,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何止有天壤之别。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是“四个自信”的基础,也是我们学术上自信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就历史而言,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独特优势。就现实而言,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以学术研究为支撑。真正的话语权,不是靠嗓门大,而是在学问深。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下一步,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我们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之统领和带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我们还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我们还要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等。总之,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研究上多下功夫,多搞“集成”和“总装”,多搞“自主创新”和“综合创新”,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涵盖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一马当先”办学方向,勇当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排头兵,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突出的优势,一直发挥着先导和示范作用,进行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工作。我国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法学、史学、新闻学等学科,大多肇始于这里。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大学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孵化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发源地”;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时期,人民大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改革开放后,人民大学成为“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了突出贡献。82年来,从建校初期的“八大系”到孕育孵化一大批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现代专业;从新中国法学、新闻学的第一位博士和第一位外籍文科博士,到囊括“第一本政治经济学教材”“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思想通史”“第一套哲学专业教材”等在内的众多“第一”;从连续16年举办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年度盛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到设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崇高奖项“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面旗帜”,中国人民大学始终为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而不懈探索。阔步新时代,奋进“双一流”。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表率。

  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创新突破

  立足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有问题导向,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目前主要问题是用西方话语不能解读中国的实践,那么我们就必须从中国的实践中提炼中国话语。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为我们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珍贵的研究素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提炼出更多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更多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推出更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这尤其是要注重将我们党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学术话语体系。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有关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重要的理论创新,这些都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我们还要面向未来,聚焦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重大问题,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聚焦新时代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深入开展理论政策研究,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当代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还要有更宽广的胸怀和眼界,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致力话语原创。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新的话语。新时代要把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攻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同时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我们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有着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在82年的发展历程中,这所大学始终立足中国国情、根植实践沃土,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获取理论创新的深厚源泉和强大动力,从人民群众鲜活的创造中发掘思想智慧、提出真知灼见,与时代同步伐,发时代之先声,服务中国社会发展。改革伊始,人大人率先发声、引领时代。胡福明撰写的理论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陈锡添撰写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就是秉承人民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神,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召唤,铸就党和国家历史性发展的思想先导。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出创新的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丰富的实践。我们所面对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正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出思想、出理论的关键当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许多重大议题,问题需要研究、答案需要探求、人民需要解释、党和国家需要发声。对此,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拥有齐全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和强大的人文社科学科的人民大学更是责无旁贷。我们必须围绕重大理论和时代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论阐释,认真研究和总结提炼我国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及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研究治国理政的客观规律,增强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我们的一批高端智库及众多顶尖学者必须持续不断地积极发声、产出成果,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为世界发展提供创新的中国方案,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理事长)

    来源: 《红旗文稿》2019/23


上一条:在守正创新中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下一条: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