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广角

  • 当前位置: 必威 >> 正文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演进方向

发布时间:2020-03-24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演进方向

杨明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众多优势中,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确保我们的政治基础更加牢固、政治优势最大化地发挥出来,确保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能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思考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问题,也就有了一些基础性和根本性的视角。

  从根本保证与制度基础要求着眼

  从制度根基角度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符合政治制度建设上的基础性要求。也就是说,要立足于我国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和坚实政治基础,离开这样的基础,就谈不上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7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各方面制度中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内在逻辑。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首先就要朝着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础的方向前进,为我们的一切发展进步提供更加坚实的政治保证。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形成了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在这个制度体系中,起统领地位的制度,就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体系,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系,这一体系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政治基础。在这个制度体系的统领下,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制度,既有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又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还有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方面的重要制度、具体制度、体制机制和有关方针政策。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正是沿着这样的根本政治保证与制度基础发展和完善中国的治理体系、巩固和增强我们的治理能力的。可以肯定地说,离开这样的制度基础和根本保证,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就无从谈起,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重大任务与宏伟目标要求着眼

  从历史使命角度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符合制度建设承担的历史任务和发展目标上的战略性要求。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完成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任务,实现党、国家和人民追求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进民生福祉、实现民族复兴。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也是紧紧围绕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领导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宏伟目标展开的。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完成人民交给的时代任务、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既是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现代化国家孜孜不倦的追求,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回应时代需要、解答时代课题执着的工作方向。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阐述了现代化目标与制度基础的关系,指出:“必须懂得,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从现在起,还要十年至十五年。只有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后,邓小平也从制度建设角度深入思考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例如他曾说过:“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起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和责任担当,进一步深刻回答我们党孜孜不倦探索的答卷,着力解决制度建设方面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作说明时,首先提到我们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一重大任务,并从“我们党对制度建设认识越来越深入”角度切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这就提示我们,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必须符合这种战略性要求,符合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从深化改革和行稳致远要求着眼

  从前进步伐上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符合制度建设本身不断改革完善和行稳致远的坚定性要求。也就是说,要立足于新时代更好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指明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探索目标和前进方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方向;走好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因此,无论怎么深化改革、无论如何扩大开放,都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相应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也必须符合这一根本要求。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一步步实现,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成效显著,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这就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我们面临的任务更加复杂、更加艰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已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我们攻克了不少难关但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我们决不能停下脚步,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要求我们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场革命,要求我们既要“胆子大一点”,敢于“逆水行舟”;又要“步子稳一点”,善于“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只要我们朝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沿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方向推进国家制度体系建设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能够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行稳致远。

  从应对挑战和防范风险要求着眼

  从内在机制上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符合制度建设能够应对风险挑战的防范性和斗争性要求。也就是说,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的内在机制,要立足于有力应对国内国际各种挑战冲击,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

  经过7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特别是经过4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建立了一整套能够应对国内国际各种困难挑战、防范和化解各种危机风险的制度系统,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当然,在继续前行的路上,我们也进入了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局面,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阶段。“行百里者半九十”,必须看清复杂环境和重大风险。面对更为复杂的斗争局面,需要我们敢于和善于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相应地,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也必须更加有利于应对国内国际各种挑战冲击,化解各种风险危机。我们党在新时代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基于应对和化解来自国内国际的各种风险挑战的深邃考虑。

  在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传统和党员特质中,蕴含着敢于面对风险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等重要内容。当然,发挥好这样的传统和特质,也需要有制度体系建设的支撑。这就一方面要求我们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夯实我们的制度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作说明时所强调的:“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正是站在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从更加成熟与更加定型上谋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系统完整地思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和原则性问题,加快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步伐,深刻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制度奥秘和治理奥秘,系统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作者: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研究员)

     来源:《红旗文稿》2020/06


上一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 下一条:坚持发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优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