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广角

  • 当前位置: 必威 >> 正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鲜明特征

发布时间:2020-12-01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鲜明特征

沈壮海 黄雄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就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教育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底色,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立足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所达到的新高度,展现出深厚的人民情怀、恢宏的战略思维、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时代气息、突出的实践品格、坚定的中国自信。深刻把握这些鲜明特征,有助于我们体悟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和根本要求,不断增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一、深厚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对人民怀有真挚感情和强烈责任感的人民领袖,无论是在基层、地方工作,还是在中央工作,都始终把人民挂在心头、念在心里。”[1]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可以深刻领会人民在其中的分量之重和烙印之深。“人民”二字贯穿于习近平关于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则、教育的工作目标、教育改革成效的评价尺度、教师队伍建设等重要论述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蕴含着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充分肯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2]作为根本立场,反复强调要“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彻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部活动之中,并从不同方面就如何贯彻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教育实践领域,习近平积极推动的教育精准扶贫、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抑或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其出发点、落脚点和中心点,也无一例外都是人民,都是要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

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坚守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教育亦如是。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鲜明指出“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4]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5]他强调,广大人民教师要同人民站在一起,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学生要立志扎根人民,把人民装在心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自觉;青年要不负人民期望,忠于人民,立志成为人民需要的人才;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方向也要与为人民服务保持高度一致。这些明确要求,以及习近平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进程中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教育决策,都是为了让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好更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服务,都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便民、利民、惠民初心。

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面对教育的时代考卷,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交出好的答卷,就要让人民满意,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目标,也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历来重视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和获得感,鲜明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6]围绕这一奋斗目标,习近平将人民是否满意作为判断教育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反复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广大教师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教育整体也要不断“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2]“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7](P46)伴随时代发展,人民对教育的期待愈加多元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需要不断向更高的发展目标前行,更好更彻底地将人民满意的标准贯穿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二、恢宏的战略思维

习近平一贯重视战略思维,指出:“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8](P19)在教育工作中,习近平也一直坚持用战略思维来观察和思考问题,把教育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全球视野和民族前景中来优先谋划。

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演绎充分表明,教育是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战略性问题。习近平始终坚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将教育放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宏图伟业中加以审视,提出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专门论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作用和意义,鲜明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2]这些重要论述,从民族、国家、社会等多个层面指明了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展现了教育的战略性意义,为新时代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立提供了前提性支撑。

以战略优先来发展教育。当今时代,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更加突显。面对全球发展大势和世界教育发展格局,习近平高瞻远瞩,明确宣示教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优先发展定位,突出强调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9]“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7](P45)“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2]这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纷纷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资金投入、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保障教育发展,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了中央号召,加速推进了教育现代化。

抓战略重点来振兴教育。战略思维不仅表现为站得高、看得远,还在于抓得准。在教育事业的战略发展规划中,通常存在很多不同方面的目标任务,它们在时间位序上有先后,在内容性质上有轻重。因此,更要抓住其中的重点和关键,“要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秩序加以推进”。[10](P6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强大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以紧紧牵住“牛鼻子”的科学方式方法,围绕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指出了一系列振兴教育的战略重点和战略任务。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教育公平、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等等。这些重大的战略决策,都是基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抉择,不仅反映了习近平对教育工作的精准分析和根本把握,更展现了破除藩篱、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领导气魄和领导艺术。

三、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准确发现问题之所在,认真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是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的关键。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从教育的现实问题为出发,对教育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根本性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精准解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坚持问题导向的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牢牢扣准教育的根本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紧紧扣住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不偏离。这一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20185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论及这一问题时,旗帜鲜明地指出:“我先给一个明确答案,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的一系列教育重要举措,都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的。[2]全面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等等,均是对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回应。在论及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习近平也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可以说,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明确回答与坚定不移的立场,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全部内容,也是引导我们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时刻不能回避不能模糊的。

理性直面教育的现实矛盾。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始终保持直面问题的勇气、解决问题的决心。习近平一贯秉持直面教育矛盾的领袖风范,坚决不掩盖、不回避,深刻指出我国的教育总体上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比如,各种教育资源历史积累不足,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压力普遍前移,教育重知识轻素质,教师特别是基层教师收入总体水平不高,办学条件标准不高,教育评价导向不科学,党对教育领域的领导亟待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有的领域被边缘化,等等。习近平对我国教育矛盾和问题的理性直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解剖”的责任担当和改革气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把准了脉、指明了进路。

不断解决教育的重要问题。“天下不能常治,有弊所当革也;犹人身不能常安,有疾所当治也。”(《西畴老人常言·原治》)面对问题,不仅要勇于发现和面对,还要善于研究和解决。我们党一路走来,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蕴含着对教育问题及其应对举措的深入思考,是一部指导我们如何解决教育问题的行动纲领。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与高校师生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等多个会议上,习近平谈及考试招生制度、教育体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教育的重要问题和热点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作了系统研究、精深分析和明确指示。习近平还一再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3]这种以解决问题为己任的担当自觉与不懈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鲜明的时代气息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要求和新的繁荣契机。习近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牢牢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紧紧把握住新时代的强劲脉搏,科学指明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走向,深刻回答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之问,奋力谱写出带有鲜明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新篇章。

立足时代前沿。紧跟时代的步伐,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科学理论永葆青春活力的关键。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12](P9)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关注时代变幻、把握时代呼声,着力引领时代潮流。从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当前综合国力竞争实质的分析,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对教育的时代地位和作用的分析;从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结合新时代对广大青年提出新的期许,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新时代新形势的新要求,习近平都坚持放眼时代潮头,紧紧结合时代特征来论述各类教育问题,不断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把握时代脉搏。稳步推进教育改革,顺利实现教育发展目标,仅仅认识所处的时代背景还不够,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整个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明确时代对教育的新需求。比如,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P11)对人才竞争形势的把握——“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4]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把握——当今世界“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13]对世界交流大势的把握——“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14]……这些重要论述,都彰显出习近平对时代巨大变革和全球教育发展大势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是我国教育跟上时代、引领时代的重要指引。

回应时代呼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仔细聆听时代的声音、深刻把握时代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把准新时代的教育使命,是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关于教育责任和使命的丰富论述,均体现出回应时代呼声、与时代同行的鲜明特征。他强调的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与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相契合;他强调的推进教育公平、落实教育扶贫、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新时代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他强调的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推进教育信息化,与新时代信息技术革命、社会信息化发展大势相匹配;他强调的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和交流,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与新时代坚持改革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相切合。

五、突出的实践品格

生活之树常青。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而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进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艰辛理论探索的思想成果。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处处体现着突出的实践品格。

坚持理论来源于实践。习近平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10](P58)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只能是空洞的、僵化的、没有灵魂的。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厚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是党和人民教育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鲜明指出,我们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都是“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习近平对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对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界定,或是关于教育问题和短板的剖析、关于新时代教育新使命的阐述,也都源自于我国的教育实践,是对教育实践经验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和概括。正因为牢牢立足于实践之基,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得以随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始终焕发出强劲的理论活力。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伟大的科学理论,在内容上总是表现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集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基本路线、教育基本纲领于一体,既是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也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的实践纲领。一方面,习近平深入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深化了对教育一般原理和基本逻辑的认识,深化了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等教育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系统阐述了我国教育的一系列实践性问题。这其中,既包括当前教育工作存在的突出矛盾,教育事业应当坚持的道路和坚守的原则,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目标和方法等宏观原则性问题;也包括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教育扶贫推进、教育制度改革等不同领域的具体问题。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精辟论述,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为开创教育强国伟业规划了行动路线图。

坚持理论指导于实践。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孕育出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又催生出新的实践,二者在循环互动过程中不断实现螺旋交替式上升。习近平一贯重视发挥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尤其对于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教育理论,更是反复强调要在教育实践中坚定不移地贯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鲜明宣示:“这是我们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2]这些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明显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等等,都与这一系列规律性认识的生动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

六、坚定的中国自信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新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展现出坚定的中国自信。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于中国而言,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高度重视在教育中贯彻这一根本原则,鲜明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11]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5]要“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15]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到“四个服务”根本要求,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我国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方向。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命线所在。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是有其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这就决定每个国家都应结合自身特色来选择教育发展道路。教育发展,应当开放包容、直面世界,但简单地跟在他国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教育改革绝不可能成功。习近平一贯重视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文化自信,明确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16]要“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7](P101)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2]这些重要论述反复提醒我们,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在接续中国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根脉深深地扎在中国的大地上,从中汲取不尽的养分,也为之贡献无穷的缤纷。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乎意识形态建设、全民素质提升、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更加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党的领导对于办好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5]“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2]“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18]在新时代的奋斗进程中,面对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和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能够不断提升,教育规模、教育条件、教育公平、教育质量能够取得长足进展,根本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教育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理论指南。我们要自觉学习领会其精髓要义,准确把握其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并将之有效贯穿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奋斗进程之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文第一作者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中心(武汉大学)研究员)

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上一条: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下一条: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有效路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