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广角

  • 当前位置: 必威 >> 正文

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发布时间:2022-01-09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严书翰

  社会主义起初是一种空想思潮,到了19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把它发展为科学理论,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变为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新中国为代表的一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重大挫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决顶住压力,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终于在全世界面前展现出一条光明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这500年发展可谓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本文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基础上,着重从六个方面阐析中国共产党人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完全可以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后,能否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在相当长时期里是个持续争论的历史性课题。或许有人认为,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已经回答了这个课题了。但是,实际情况远比这个复杂,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对这个重大课题的论争正是由此开始的。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以考茨基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者对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新诞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恶毒攻击。他们说俄国十月革命就像孕妇在疯狂跳跃后生下的“早产儿”,注定活不长。更有甚者说什么十月革命是以列宁为代表的极少数阴谋家“密谋搞的政变”。他们恶毒攻击苏维埃政权是专制政权,诅咒苏维埃政权长久不了。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惧怕这些攻击和污蔑,并且彻底驳斥了机会主义者在十月革命问题上的谬论。列宁关于这方面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以《论我国革命》为代表的晚年著作中。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和新中国诞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冲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就,从而再次证明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完全能够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1956年,党的八大政治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所干的事业看成是伟大的十月革命的继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也遭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国内外反动派预言中国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长不了。蒋介石曾放话:中共根本无法收拾留下的烂摊子。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在给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中也断言,中共解决不了中国老百姓吃饭问题,这个政权迟早要垮台。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怕邪、不信邪,“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作出的响亮回答是:“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在新中国奠定的基础上,经过十多年改革和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了十多亿人的温饱问题,各方面事业都有了明显的进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以发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经过四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最近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实力增强了,中国是垮不了的,而且还要更加发展起来。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多种原因,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严重挫折。关于社会主义命运即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后,能否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的论争再起。如今回过头来看,这次论争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西方反共反马克思主义势力集中攻击十月革命,他们认为十月革命是苏东发生变局的“原罪”,苏东的垮台是必然的;二是把主要矛头直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时唱衰中国的论调不绝于耳,说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这就提出了两个尖锐问题:如何认识苏联东欧的失败,以及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沉着应对,不但顶住了苏东剧变带来的巨大冲击波,而且在全面分析苏东剧变原因的基础上指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决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恰恰相反,是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所产生的恶果。党的十四大就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不久召开的。这次大会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坚信,“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社会制度,它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任何新兴社会制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必然是充满牺牲奋斗,交织着成功和失败的曲折过程”。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具有的坚定信念和远见卓识。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怎么改革开放,不论怎么发展,我们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内容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它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来概括新中国70年发展取得的成就。“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综上所述,以大历史观观之,历史总是按照自已的逻辑向前演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表明,社会主义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从而有力证明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完全能够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社会主义社会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有不少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精辟论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马克思1875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即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作了最详细、最权威的论述。马克思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各自的鲜明特征、从第一阶段过渡到高级阶段的条件,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与过渡时期之间的关系等。列宁完全赞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他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明确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历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探索实践也很短暂,他们没有(也不能要求他们)对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还要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作出回答或论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不断进行再认识,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1959年,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结合中国的实际,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深入思考。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不断深化。从1979年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幼年时期”,到1980年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需要更长时间的历史过程,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判断,到党的十二大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到党的十三大完整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起止时限、国情依据、鲜明特点、精神实质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等,都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的与时俱进和重大创新,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都坚持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们党已有的认识,特别是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十九大郑重宣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重大政治判断是有充分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的。实践依据就是在新中国打下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理论依据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关于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这是我们党在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后,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中对社会主义初阶段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等作出的全面论述。作出这样的战略判断,是有充分依据的。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未来30年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这个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的发展动力。他们并没有明确回答没有阶级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预测过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恩格斯有句名言:“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指出:“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但是,列宁也没有明确论述过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理论界曾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是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的一种倒退。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矛盾,它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断地得到解决。这个基本矛盾既相适应又相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当然,这些论述并没有回答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鲜明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还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这实际上已经明确指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有重要论述。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下世纪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胡锦涛同志多次论述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面向新时代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习近平同志进一步论述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的问题,指出我国过去4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深化拓展,又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作出的巨大贡献。因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理论中既包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包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过去我们讲过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科技体制改革目标和教育体制改革目标等,而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来的,指明了我国今后改革的根本方向。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作出的重大贡献,因为它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历史上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纵观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苛求前人,只是指明解决这个课题的艰巨性和极端重要性。今天,我们回过头再来分析苏联、东欧一些国家共产党的失败教训,可以看出他们不仅没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而且在改革方向上犯了严重错误,这是导致他们国亡政息的重要原因。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去我们提出过很多现代化,比如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次提出来的。实现了这个总目标就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于我们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我们要有充分估计,因为它解决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没有解决好的重大课题,这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共产党人从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到形成使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认识,再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社会物质基础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发达生产力之上的,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自然也就不存在市场经济了。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不同,他有领导俄国社会主义探索的短暂实践经验。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十大上正式提出并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承认商品经济的存在。需要与农民进行商品交换,因而也就承认市场的存在。但是,市场与市场经济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列宁并没有明确论述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市场经济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从要把我国经济尽快搞上去的愿望出发,较早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要有商品生产、市场交换等思想。从1959年至1960年,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社会主义社会里面的按劳分配、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等等,现在是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毛泽东同志还说过:价值法则是一所大学校,领导干部要在这所学校里学习掌握价值规律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鲜明地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此后,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当时党内对邓小平同志关于市场经济的论断并不是马上就形成共识的。这是正常的,因为一些重大问题,往往是要经过反复认识和反复讨论的,并且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提高,才能得到比较科学的认识。当时在计划和市场、建立新经济体制上主要有三种提法:一是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二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和实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党基于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一直在探索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科学定位,这方面的认识经历了不断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新阶段发展的要求并充分吸收了全党集体智慧,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把它写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在党的全会文献中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重大的理论突破,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原创性贡献。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上的突破,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关键在党

  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最终胜利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这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马克思恩格斯建党学说的重要原理。恩格斯鲜明指出:“无产阶级要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就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从反面教训上证明了这个论断。列宁是一位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的伟大领袖,他在总结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复杂体系”,它包括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如工会、青年团、妇女会等,以及经济组织合作社、苏维埃政权组织等,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即执政的共产党,是这些组织的真正领导者。没有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得出了这个规律性结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和推翻本国封建阶级统治过程中总是经历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坚定地认为:在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政冶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挫折。中国共产党人冷静而全面地分析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教训后认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他们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苏联东欧共产党在敌对势力政治进攻面前,妥协让步、节节败退。尤其是前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主动放弃了共产党领导,宣布解散苏共,从而使“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到崭新的境界,其要点如下: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最高政治力量;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根本制度。要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必须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其中首要原则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因为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破解许多难题,会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越是这样,就越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指引方向的指南针作用、凝心聚力的主心骨作用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关键在党。这个极其重要的结论包含两方面基本含义:一是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二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

六、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规律,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论述了时代观、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等,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阐述马克思主义政党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人类社会进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列宁有句名言:“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进步不断作出重要贡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国共产党诞生就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结果。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的兴起,是当时的时代潮流。我们党在这样的潮流中产生,又走在了时代前列。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从顺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强烈愿望的潮流出发,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最终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那时,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新中国就是沐浴着这个东风诞生并站住脚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也是基于我们党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当时,世界经济科技快速发展,与之相比我国差距甚大,我们要奋起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上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首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5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的讲演中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这个划时代命题是基于我们对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虽然当今世界还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是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虽然当今世界仍不安宁,但是由于一大批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和世界上多个发展中心逐步形成,可以说当今国际力量对比正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提出这个划时代命题是对违背时代潮流的冷战思维的摒弃。当今世界上仍然有一些人,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框框内。这些过时思维方式必须彻底摒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是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个时代之问的有力回答,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了人类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引领中国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其次,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既立足国内,充分利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外市场、国外资源,推动沿线各国各地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形成了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一带一路”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手笔,又是适应国内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一带一路”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已超过一万亿美元(占我国外贸总额25%),而且能够加快我国向西开放,能发挥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区位、资源、人文优势。海上可连接东南亚,陆上可连接印度洋,可与长江经济带有效互动,有利于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最后,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实现了我国外交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这是对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拓展和延伸。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源于对中华文明历史渊源的深刻认识、对中国发展目标和条件的深刻认识、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完全符合当今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100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100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100年,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100年。它有力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简而言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壮丽日出。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9

 


上一条:202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展报告 下一条:毛泽东关于纠正和改进会风的思想方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