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创造力

发布时间:2011-04-29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论 党 的 创 造 力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而作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

回首党85年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我们心潮澎湃!中国共产党为人民、为国家、为中华民族是建立了大功劳的;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就建立在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之上。只要不抱偏见,只要有起码的客观性和公正心,就不能不承认这一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细读党的历史,我们读到一个闪闪发光的“关键词”:创造力!中国共产党是有伟大创造力的党。因为这种创造力,我们党才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受住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境和逆境的考验,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把灾难深重、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同样因为这种创造力,我们党一定能够继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党领导人民开拓进取的奋斗历程,为党的创造力作出了最好诠释。

我们党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诞生的。党在革命活动的初期,曾经照搬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俄国革命模式,结果屡遭失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克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现实条件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创举,使革命的星星之火积蓄起燎原之势;常人难以想象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奇迹般地从危亡中挽救了党和红军;艰苦卓绝的八年敌后抗日战争,使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在人民战争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党领导创建的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成为旧中国民主平等的新社会新生活的绿洲;三年解放战争,党领导的小米加步枪的人民军队,摧枯拉朽般打败了八百万装备先进的国民党军队,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结束了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纪元。

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以和平的方式顺利平稳地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犯过错误,走过弯路,经过了艰辛的探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国内国际经验,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移,开创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不仅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情,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也是崭新的探索,它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我们国家从此走上强国富民之路。“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洗雪了百年国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确立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用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宣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惠及全体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要走的发展道路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

我们党创造性地推进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我们党把自身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毛泽东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邓小平强调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自身建设,强调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江泽民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提出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强调要着力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坚强领导,根本改变了中国历史上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状况,使中国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形成能够创造人间奇迹的伟大力量。

那么,党的创造力从何而来?概括起来说,党的创造力来源于党的先进性,而创造力又是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党在性质和宗旨上的大公无私,是党拥有伟大创造力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离开人民的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变得毫无意义。在85年的征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英勇奋斗,没有也从不谋求一党之私利。

因为大公无私,我们党具有最为高远的眼界,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使自己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为大公无私,我们党具有最为宽广的胸怀,始终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组织起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凝聚起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因为大公无私,我们党具有彻底的奉献精神,始终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前仆后继,艰苦奋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因为大公无私,我们党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始终坚持严肃认真的自我批评,光明磊落,肝胆相照,从不隐讳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一个大公无私的党,一个具有高远眼界、宽广胸怀、奉献精神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党,必定是有伟大创造力的党。在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政治组织像我们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先进分子,组织得那么严密和广泛,在前进中善于总结经验和郑重对待自己的失误,制定并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并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那么多牺牲,建树了那么多功绩,创造了那么多奇迹。

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拥有伟大创造力的深厚源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劳动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实践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与人民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这是我们党长期奋斗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党在一切工作中都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中汲取营养,同时又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为群众所掌握,振奋起人民群众建设新生活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以推动历史前进。

党在长期奋斗中深深懂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脱离群众是党的最大危险。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只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创造力才会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党在思想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党拥有伟大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党一贯重视从思想上建党,一贯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不断增强创造力的一条基本经验。

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态度问题、学风问题。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把它当作单纯的学理来研究,而是把它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作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武器,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一大优点。但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几度盛行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书本教条来指导和裁判党的实际工作,结果使党屡遭挫折,甚至把党引入失败的深渊。我们党从血与火的经验中得出结论: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大敌。

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也必须随之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又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正是由于党在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我们党的全部工作才能够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显示出永不枯竭的创造活力。

展望党和人民事业的光明前景,我们豪情激荡!要胜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靠什么?还要靠党的创造力,靠党和人民团结奋斗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改革开放28年来,人民意气风发,社会日新月异,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国家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8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可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但能不能发展得更好还需要继续证明。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致力于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保证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科学,更加具有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能不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能不能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得更好,实现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考验。我们必须动员全党同志,全力以赴,赢得这场考验。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我们党从来就以发展和实现人民民主为己任。党是靠带领人民争自由、争民主起家的,是80多年来中国民主运动真正的推动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党执政后领导人民进行了广泛的民主实践,在根本改变劳动人民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命运、实现社会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等方面,取得了旧中国所不能比拟的巨大进步。党在民主问题上有过失误,但与反民主的独裁、专制的性质根本不同。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民自由和政治民主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国家政治生活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自由民主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但实现自由民主的方式和途径则必定是丰富多样的。我们会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发展的有益经验,但不会照搬外国政治制度模式,不会吞下损害自己利益的苦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党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不断实现人民民主的新进步。

我们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文化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推动全党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而且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创造出当代中国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党85年的奋斗历史告诉我们,旺盛的创造活力和不断的改革创新,永远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的实践品格,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奋发进取,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创造中华民族幸福美好的明天!

上一条: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重大进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