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奎元:关于当前科研工作的任务和实施创新工程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1-06-19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关于2010年工作的总结和对今后工作的部署,已由王伟光常务副院长向大会报告,大家一致赞成。我主要讲两个方面工作的意见,一是关于当前科研工作的三个重点问题,二是关于实施创新工程的思考。

一、放眼世界大局,研究正在发生的世界大变动

21世纪前十年刚刚过去,这个十年,世界发生了不寻常的变化并继续处在大变动之中。本世纪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国际格局可能朝什么方向演变,我们要努力缔造什么样光明的未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课题。

回溯20世纪初年,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领袖列宁分析世界的形势,提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最高、最后的阶段——帝国主义阶段。他深入地分析世界面临的五大矛盾和发展趋势,科学地断定: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他从争夺垄断地位的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着眼,制定俄国革命的战略,提出与马克思、恩格斯不同的见解,认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冲破资本主义世界链条中薄弱的一环,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

一百年来历史发展的图景,显示当年列宁对世界大势总的判断以及把握无产阶级革命的机遇,是非常英明的。通览20世纪,帝国主义在世界舞台多次陷于危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对帝国主义的一统天下进行革命的挑战,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一系列国家取得胜利。到20世纪结尾,社会主义虽然没有战胜帝国主义,自身遭受重创,出现了波折,但是社会主义国家依然在努力奋争,社会主义作为历史潮流并没有退出舞台。

在整个20世纪,在社会主义的冲击和影响下,殖民地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迅速觉醒,在帝国主义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亚、非、拉美的殖民地纷纷举起独立的旗帜,全世界的殖民体系基本瓦解,一百多个国家实现了独立或名义上的独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中有些国家已进入新兴发展国家的前列,在新的世纪可能扮演主要角色。社会主义的出现和殖民体系的瓦解改变了世界,这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辉煌记录。

社会主义的苏联虽然黯然消失了,但是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七十多年不平凡的记录,它曾经在强敌环伺之中凭一己之力建设社会主义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1917年十月革命夺取政权以后,苏俄以武装的工农和起义士兵组成的人民武装力量粉碎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及前沙皇政府武装力量的反攻,到1922年打退了英、法、日等14个协约国的联合武装干涉,胜利地保卫并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没有落入巴黎公社那样的结局。从这时起到1941年法西斯德国大举进攻,不到20年,苏联所取得的建设成就无与伦比。不仅改变了沙皇俄国落后于欧洲发达国家的局面,也为反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奠定了可靠的物质技术基础。苏共和前苏联的失败,教训很多,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内因是主要的。第一是执政党思想的僵化和执政方式的官僚化;第二是领导集团核心成员的蜕化变质;第三是戈尔巴乔夫丧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发动一场不成熟的改革,导致内部的瓦解;第四是更有经验的国际帝国主义集团把它牵入冷战的死胡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抓住苏共内部动荡的时机趁势而入,扶植自己的代理人,使庞大的苏联从思想、政治、组织、军事到经济迅速解体。苏联在20世纪末画上了句号,使列宁对20世纪的论断打了折扣。但是,20世纪的基本走向证明列宁的论断是富有远见卓识的。

21世纪是什么世纪?冷战终结后,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这个观点虽然现在看来未免过于主观和偏颇,福山本人早已宣布收回他作出的错误结论。但在世纪之交那几年,相信这个观点的人,即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取得最后的胜利,全世界即将归于并将永远归于资本主义的旗帜之下,“华盛顿共识”是明天的太阳,这种思想在世界弥漫。在社会主义国家流行的“信仰危机”,就是做了“终结论”的思想俘虏。

21世纪前十年历史辩证法再次获得验证,十年中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事件:第一是2001年的“9·11事件”;第二是美国及其盟友先后发动的对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第三是美国及其同伙策动的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第四是2008年至今的金融危机;第五是2011年1月开始的被称之为“茉莉花革命”的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第六是日本东北海岸的地震、海啸、核泄漏以及世界气候迅速变暖;第七是美国开始演示的空天武器以及由此必将引起的太空武器的竞赛、信息武器的升级……十年间发生的这些事件和当前世界的情景,预示本世纪将是一个继续分化动荡的世界,人类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在新的世纪,人类的命运将会发生何种变化,我们的理想和信仰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程何在,怎样为促进人类公平、世界和谐做出贡献,20世纪人类历史进程怎样去书写?这些都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思考、寻找答案的重大问题。

二、正视思想领域面临的挑战,划清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界限

21世纪需要伟大的理论,需要指导人类正确前进的指南与灯塔。全世界各种不同社会政治制度的国家、各种宗教、政党、政治集团和各种思想观念的学者都在试图绘制不同的蓝图。其中最有影响力、在本质上又截然不同的是两个思想体系。一是30年前邓小平提出并在中国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自己国家的富强而设计的和平发展理论;另一个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政治当权者高调推出的“普世价值”,这是新美帝国主义企图“重塑世界”的理论和政治主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老祖宗”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始终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的敌视,最初是被当作一种可怕的幽灵,要加以扼杀;后来,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越战越强,迫使他的敌人有时也伪装成马克思主义,企图从内部改变他的性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解体以后,美国统治集团打出普世主义或普世价值的旗帜,企图一鼓作气吞食在他们眼中已经一败涂地的社会主义。

现在美国领导人宣扬的普世价值,有特定的背景、含义和战略意图,并非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主张的自由、民主、人权概念的翻版。它是美苏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思想、政治、战略的新攻势、新概念。不应该故意模糊它的边际或者将它视作没有政治含义的抽象条文。请看著名的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对普世价值的解析,他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书中写道:“共产主义的崩溃使西方人更加相信其民主自由思想取得了全球性胜利,因而它是普遍适用的。……西方,特别是一贯富有使命感的美国,认为非西方国家的人民应当认同西方的民主、自由市场、权利有限的政府、人权、个人主义和法制的价值观念,并将这些价值观念纳入他们的体制。然而,在其他文明中,赞同和提倡这些价值的人只是少数……西方人眼中的普世主义,对非西方来说就是帝国主义。”“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20世纪末,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

奥巴马政府把推行普世价值提到新的战略高度,2010年5月27日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指出,美国的持久利益有四项:一是美国、美国公民以及美国的盟友和伙伴的安全;二是保持美国经济的强大创新和增长;三是在国内和全世界尊重普世价值观;四是在美国的领导下,通过紧密合作建立促进和平、安全和机遇的国际秩序。同一报告中阐明:“对普世价值的坚定支持,这是我们区别于敌人、敌对政府和潜在对手的原因。”报告中详尽地阐述了推进普世价值观要采取的六个方面的战略措施。

希拉里·克林顿2010年12月15日发布的美国《四年外交与发展评估报告》前言部分指出:“在新世界格局中我们必须推动美国的安全与繁荣,尊重普世价值观以及国际秩序。我们从这一点着手,确定重塑世界格局的趋势。”

以上引用美国著名学者、美国政府的战略性文件对普世价值的诠释,都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美国在全世界推行“普世价值”的部署及其实质。

在21世纪,中国将要长期面对的“西化”图谋,在意识形态领域主要就是这个“普世价值”。

我国奉行和谐世界的主张,在政党之间、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不作争论。但是,我们要搞社会主义,就不能听任、放纵西化思想,首先是“普世价值”和盎格鲁——新教文化在我国大肆浸染和泛滥。维护国家的安全,维护我们的基本理论、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保持社会主义中国文化的特性,这是不可忽视的根本立场和根本权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党领导下的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自然要站在反对西化的前沿。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要体现党和国家理论创新的要求,积极参与党和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当前,重点要抓住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即要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如果在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上能够划清这四个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历历在目了。

在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全会上,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旗帜鲜明地阐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涉及国家根本制度等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动摇。动摇了,不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从谈起,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失去,甚至国家可能陷入内乱的深渊。”他又说:“从中国国情出发,郑重表明我们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这个讲话再次重申了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思想,并且清晰地宣示了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使我们更加豁然开朗。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正在健康有序地开拓前进。中国13亿人民走什么道路,关系国家盛衰、民族兴亡,这是中华民族最高利益之所在。中国何去何从的问题,始终存在来自内部的歧见和外来的干扰,这毫不奇怪。我们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一边,就要坚持党中央一再阐明的这些根本制度和重大原则。如果不坚持,必然就会陷于泥潭,并且导致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沉沦于万劫不复之地。

三、重视基础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续奋斗

文化是文明的象征,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和标志。

我国是文明古国,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文明发展史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主要根由。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是多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的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特征。

近现代历史上,我国文化领域发生的变革激发和引领了社会变革。第一是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推倒几千年来被封建统治阶级当作御用工具的精神文化偶像、纲常伦理,解除束缚人民群众身心的禁锢,以崇尚民主和科学推动民族的精神解放,这是几千年文明发展渐进过程的一个中断,即是一次飞跃;第二是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以推翻剥削制度、解放劳动人民为宗旨,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人们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引导人民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华民族实现由觉醒到新生的历史转变;第三是在长期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以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为中心的革命传统、革命作风、社会主义道德和以劳动人民为主人公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就是这种新的传统、作风、道德的重要思想基础;第四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又一次思想解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新的世界眼光,立足时代精神,根据中国国情,吸取社会主义发生曲折的教训,广泛借鉴西方经济、社会、文化的成果和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的自身建设。

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时俱进,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新时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取得的最伟大成果。从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面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道路已经敞开。经过循序渐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已经呈现。各种公共文化事业和设施日益丰富,各种文艺形式、各式舞台、各种文化活动场所和服务日趋完善。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满足物质需求做出了同样的努力。

在充分肯定文化大发展的同时,必须看到在思想文化领域、社会科学战线存在一些不得不忧虑的现象以及不能不十分关注的挑战。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动摇与滑坡;二是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西方宗教的渗透和浸染,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地扩展;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众说杂陈、莫衷一是,中国的古文化堆积很厚,精华与糟粕俱在,如何推陈出新、如何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存在混乱现象;四是对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的忘却和淡漠在干部队伍中较为普遍,随着市场经济繁荣,物质生活丰富,“金钱万能”和“私利至上”的思想冲击社会道德建设;五是吸取西方文化有泥沙俱下之弊,对于格调不高、浅薄、低俗、媚俗的东西信手拈来,形成对中国当代文化的污染。

中国社会科学院要同全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道,坚守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敢于铁肩担道义。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毫不动摇。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道理的两面。敢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只有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有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党中央提出要划清真假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这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都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第二,继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要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的方针。现在人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有更多的人向往传统文化,同时也有些人看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断弥漫,想重新唤起民族优良传统的复苏,因此希望弘扬自古以来的优良伦理道德,这是无可指摘的。但是由于受不良学风和文风的影响,有些人并没有下功夫去研究古代的文化,却在那里胡乱地“借古喻今”,中国古代文化常常被曲解和庸俗化。我院对于弘扬传统文化要敢于担当重任,要树立殿堂意识。要帮助人们了解我们的文化,亲近我们的文化,推动由祖先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熏陶人们的精神境界,提升中国人的文明素质。

第三,重视伦理道德建设,弘扬荣辱观念,提倡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积极促进民族素质的提升。现在传统的伦理道德许多人已经知之无多,革命战争年代培植的为国家为民众舍己奉公的道德观念也渐行渐远。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主义荣辱观,在许多地方并未真正落实。道德建设是思想文化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社科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要为弘扬正气、厘正道德观念、鞭挞丑恶思想和丑陋现象,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四,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极其迅猛,对于人们学习、掌握知识的方式,人际交流的途径,语言文字表达的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甚大,特别是对文化的影响、冲击无所不在。互联网的发展将人类的社会生活引向一个新的局面。如何因应互联网的功能,保持并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特长,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在这个领域要打持久战、主动战。

四、精心筹划,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是新中国的伟大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和水平,饱含前人的辛苦和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机构已相当庞大,组织体系、管理方式与党政机关相似之处很多。这种体制是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现在,随着改革日渐深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体制、机构设置、人才使用和培育的方式、研究成果的评价和奖励办法需要继续创新。实施创新工程主要目的就是要建立有利于社科研究的组织方式、激励机制和良好风气。此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会之前伟光同志领头,李扬、秋芳等同志实际主持做了较长时间的准备,提出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的意见。经有关领导同志同意已经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文化发展纲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创新工程,要名实相副,要研讨新的思路和办法。

实施创新工程的根本要求是更加有利于发挥研究团队的整体功能,激发研究人员的创新精神,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在位和在职的有三四千人,有些学术骨干,一出了名,受关注多了,额外的事务与日俱增,各种应酬疲于应对,思想的火花、创新的激情难得迸发出来。一般研究人员享有的资源少、眼界有限,有些人虽有较大的潜力,不易被发现,还可能受到冷落。科研人员如何共享公平的机会,各展所长,这也是改革创新工程应当有所突破的目标。

探寻社会科学的真理,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需要社会实践,也需要有探讨真理的环境和气氛,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开展学术讨论、促进“疑义相与析”的氛围,提供更好的学术环境。古今中外学术成果丰硕的时期,大都是既有社会需要,又有探讨真理气氛的时期。现在大环境不存在问题,需要我们营造、优化、强化自己的小环境、小气候。

创新工程的提出和实施不是一般的工作安排,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的新步骤。目标就是努力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党和国家的思想库智囊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殿堂的要求和目标。

希望大家解放思想,对于创新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上一条:苏联解体与世界格局 下一条: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