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要求(讲稿)

发布时间:2011-11-07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7)

第七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主讲:李敏

一、大力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一)统一台湾的原因

政治上

1、台湾独立,势必引发连锁反应。西藏、新疆、内蒙古的民族分裂势力会蠢蠢欲动。

2、收复台湾,才能打破一些大国对我国的讹诈。

3、失去台湾,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可能会动摇。

经济上

1、中国对外经济依存度达40%,失去台湾,会失去东部和东南沿海出海口。

2、台湾是远东海上运输要冲。

(1)制约日本。

(2)保障我国石油运输安全。

3、对手将离我国经济中心太近。我国最发达地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三角州地区,这里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命脉。

自由进出太平洋的唯一岛屿

中国的港口如果以台湾海峡中部的泉州港为界,16个港口有10个在北部。因为这个缘故,从广州到上海,从厦门到青岛,东南沿海来往的船只都要经过台湾海峡,从广州到朝鲜、日本、俄罗斯来的商船,也要经过这里。大陆的进出口活动大量依赖于东南沿海港口,如上海、宁波、福州、泉州、厦门、汕头等。这些港口都可以受到台湾岛的牵制。另外大陆南部地区能源匮乏,煤炭石油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大宗南运物资,而目前铁路和公路等陆上运输还不能完全担负这一重负,必须通过北部港口海运加以解决。台湾海峡的畅通,东南沿海港口的安全,对于大陆经济均衡发展和海外贸易的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从开拓未来生存之道来说,海洋是人类下一个主攻的目标。而台湾东侧每一公里长的海岸线外都有数百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而且我国在东太平洋上拥有10万平方公里的海底资源开发区域,台湾岛是我国太平洋海底资源主要的前进基地。

更何况台湾购买力比较强的市场、比较厚实的经济实力、其与港、澳、有十分密切的经贸联系,都对中国经济腾飞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台湾是中国的“蓝色国土”。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它的周围又有许多附属岛屿。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沿海国对二百海里专属经济区享有主权权利。

从经济发展安全角度来分析,中国既需要从外国大量进口原料、燃料、工业产品,更需要出口来获取外汇。而且中国北部、西部与南部的物资转运,也大多是依赖东部的海上运输。收复和全面控制台湾可以彻底打破大陆海域现行半封闭状态,并打通太平洋的门户。但若台湾被敌对势力所控制,不仅中国东南大门及台湾海峡都被封死,而且将对中国的地缘安全产生连锁式的危害,整个海洋事业都将受重创,中国在地缘上将成为和蒙古差不多的内陆国家。

台湾一旦不保,不仅占全国五分之一人口,经济科技最发达的东南沿海五省一市丧失前哨和屏障,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而且海军也失去了进出太平洋的通道和基地,受制于敌对国家。中国对南海、东海的控制力亦严重削弱,对黄海、东海与南海丰富的石油等矿物资源失去控制。最直接的后果,一是中国失去最接近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基地,从而进一步失去对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这一具有生死攸关意义的战略要地的天然控制力;二是东海海权控制力的削弱,中国进出太平洋受到牵制,海防力量被挤在狭小的黄海区域,海防威力无以发挥。

军事上

清初政治家和军事家施琅: “弃之将酿大祸, 留之将永固边陲。”

兵家论台素有战略上“四省左护”、“东南锁钥”、“七省藩篱”之说 。“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

1、台湾是中国发展“蓝色海洋文明”的生命线

台湾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岛,而且扼西太平洋航道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中国和国际海上交通通道。

台湾与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海南岛等构成一条海上“长城”,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

2、交通 西太航线的枢纽

西太航线既是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的海上长廊,也是连接太平洋、沟通印度洋的交通要冲,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和海上航运繁忙的航线之一,是日本、韩国到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等地的必经之地,其中日本货运量的3/4都要通过该海域。因此,该海域平时影响到东亚各国经济,战时将关系到国家的胜败和存亡———而台湾正好居于西太航线的枢纽地位。

3、军事扇形延伸可建战略纵深防御网

早在1854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勘察台湾后就明确指出:“只要能控制台湾,也就能控制中国。”

台湾岛战略机动范围极大

台湾与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海南岛等构成一条海上“长城”,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素有“四省左护”、“东南锁钥”、“七省藩篱”之说。台湾南与海南岛相映,形成“双目”;北和舟山群岛呼应,构成“犄角”,足以掩护我东南沿海6省市及该方向的战略纵深。

台湾北距鸭绿江900海里,南至北仑河口与南沙群岛均约800海里,一支舰队从此出击,在两天内,机动范围可覆盖整个中国沿海;向北可抵东海抵黄海作战,向南可直接打击侵犯南海之敌。如果说中国的大陆岸线弯曲如弓,那么台湾即位于弓背要害之处。

从战略角度来看,以台湾为中心,以一千里为半径,向太平洋作一个扇形延伸,可以建立一个相当具有战略纵深的防御网,对于接近中国海岸线的敌对势力,提供了早期预警以及积极防御的战略态势

4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重要的国际战略地位,使得台湾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割让澎湖、台湾,从此,日本控制了从千岛群岛到台湾的岛弧,掌握了亚洲东岸大部分海岸地区进入太平洋的通道。日本在二战中,偷袭珍珠港的舰队是从千岛群岛出发的,突袭美在菲空军基地的飞机是从台湾起飞的。战争开始时日军进展迅速,这与其以台湾为基地的有利条件不无关系。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的当天,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在向国务院递交的一份名为《在亚洲遏制共产党的战略计划》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从韩国到日本再到菲律宾群岛有几千海里的大弧线,中国大陆仿佛被这条弧线包围。前任美国驻华大使李洁明曾说,台湾是“中国瓶子的瓶塞”。中国一旦拔掉这个“瓶塞”,就会结束美国对中国周围海域的长期封锁。由此可见,台湾是中国发展“蓝色海洋文明”的生命线。(摘自《国防知识报》)

所谓“岛链”,是由美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又有政治军事上的内容,其用途是围堵亚洲大陆,对亚洲大陆各国特别是中国形成威慑之势。

“第一岛链” —— 北起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这里最关键的是台湾!它位于“第一岛链”的中间,具有极特殊的战略地位,掌握了台湾岛就能有效地扼控东海与南海间的咽喉战略通道,也有了通往“第二岛链”内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远洋的便捷之路。

“第二岛链” —— 北起日本列岛,经小笠原群岛、硫黄群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帛琉群岛,延至哈马黑拉马等岛群。 美国目前在亚洲战略部署的重点是建设一条“太平洋锁链”, 而它所要围困的主要目标就是中国。这条锁链是以太平洋上的第一岛链为基础,东起靠近北极的阿留申群岛,日本列岛、韩国是这条锁链的中心,而台湾岛和关岛则是中轴,其一直延伸至东南亚中南半岛的新加坡、菲律宾群岛及印度尼西亚等。

5、北南两区所面临一些敏感或悬而未决的海上争端,有赖于中区台湾问题的解决 。

南沙第一大岛――太平岛。此岛虽不大,仅0.43平方公里,但拥有南沙群岛仅有的天然淡水水源。同时少台风侵袭。二战时日本占据太平岛,曾作为潜艇作战基地,现此岛为台湾军队驻守,建有1300米长的机场跑道。其位置也是得天独厚,若善加利用,可谓是真正的南海屏障,这必可大大加强我们在南沙问题上的发言权。

对钓鱼岛争端鞭长莫及也主要是由于“距离”问题,而台湾距此岛比大陆要近2/3的路程,陆基航空兵即可轻松掌控。

(二)台独的缘由

美国的艾森豪威尔政府组成后,起用了一个著名人物当国务卿,此人叫杜勒斯。这个人之所以著名,一是因为他更新了美国的国际战略,引起了世界的注意;二是因为赫鲁晓夫和毛泽东都提到过他。赫鲁晓夫怕这个人,说他“厉害”;毛泽东则说,美国政府里,杜勒斯是比较“有章法的”人。但杜勒斯的引人注目,主要还是因为第一个原因。

杜勒斯所更新的美国全球战略是:美国要在欧洲与苏联争夺,在亚洲建立“反共战略基地”,与共产党对抗。在这个新战略中,台湾被他视为美国在太平洋的“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可与韩、日、菲、越一起构成一个包围中国的链条。为了把台湾建成美国的一个“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他考虑,不能只支持蒋介石,还要在台湾进一步扶持搞“台湾独立”的政治力量。这个政治力量一旦形成势力,就可以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真正归美国控制了。因此,按此主张,美国开始暗中支持“台独”。

“台湾法律地位未定论”,又称“台湾地位未定论”,这是“台独”分子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一谬论,最早是由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于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七日提出的。他在发表声明时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联合国考虑”。其基点,是日本放弃台湾主权后,并未指明台湾应属哪一国,故台湾是一块“无主的土地”。这一论点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中国政府一九四一年对日宣战时,废除了中日间所有的条约,这是没有国际法效力的,任何国际协定或条约均不能由当事国之一方毁废。一九四三年十二月的《开罗条约》与一九四五年九月的《波茨坦公约》虽明定台湾应“还中国”,但“有关台湾地位的国际文书,《旧金山和约》的法效性远比《开罗宣言》及《波茨坦公告》为高”,故仍当以《旧金山和约》为准。蒋介石接管台湾,是代表盟军接管台湾的,并不表示中国对台湾拥有了主权。根据一九五一年九月八日签署的《旧金山和约》,日本正式放弃对台湾澎湖的一切权利及领土要求,台湾脱离日本,但未并入任何一国。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台湾当局与日本签约的《台日和约》,亦没有改变台湾的地位。其中,第二条重申《旧金山和约》第二条日本放弃台湾主权之要求,没有规定台湾的归属国家。

实际上,“二战”后关于台湾地位的定论,应以《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为主。而《旧金山和约》是由美国一手策划的,在参加会议的十二个国家中,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三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中国政府声明要求这个“非法条约”作废,蒙古、越南等国家也声明不承认《旧金山和约》。而联合国二七五八号决议,解决了台湾的归属问题。中日两国建交时,日本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确认了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三个“中美联合公报”也认可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无意推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这两个当事国的表态,等于是宣告《旧金山和约》的无效。

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与“台湾民族论”、“住民自决论”、“中国主权观念过时论”、“台湾命运共同体论”等谬论一起,组成了“台独”分子进行“台独”分裂活动的理论基础,其中又以“台湾地位未定论”最为常用。无论是急进的“台独”分子廖文毅、彭明敏,还是“温和”的“台独理论大师”林浊水,都是“台湾地位未定论”的追随者。过去,蒋介石、蒋经国时代,对待“台独”活动是以刑事惩罚为主,未作理论批判,因而使得谬种流传。李登辉当政后,一方面以“解除戒严”为由,停止对“台独”势力的法律追究;另一方面却在《台湾的主张》等书中认同了“台湾地位未定论”。并以一九五一年《旧金山和约》中日本虽声明放弃台湾主权,但却未明文将台湾归还给谁,作为“台湾主权未定论”的法理基础。因此,“台湾主权未定论”在台湾就很有市场。一九九六年首次“总统”直选时,代表民进党参选的彭明敏就在其竞选纲领中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

“台湾民族论”

全国台湾研究会研究员、副秘书长杨立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岸同根同源,所谓的“台湾民族论”是站不住脚的。

杨立宪告诉记者,所谓“台湾民族论”有两种论调,其中一个是“血缘台湾民族论”,其实质就是想把台湾同祖国大陆区别开来。所谓“血缘台湾民族论”,认为台湾人不是汉族血统,而是印尼、马来迁移到台湾的原住民以及相继占领台湾的西班牙、日本人,还有其他英法人的混血。他们认为这种独特的血统,跟大陆的汉族人不一样,而且台湾也有过跟大陆分离的特殊历史,所以成了一个不同的民族。

杨立宪认为,“血缘台湾民族论”是站不住脚的,应该说在台湾岛内越来越没有市场了。从血缘上讲,台湾人的结构,97%都是汉族人,他们都是先后从大陆各个省到台湾的移民,当然主要是闽南人,还有一部分客家人,还有1949年前后去的大陆人。这一部分人肯定是汉人,分歧就在于原住民,经过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研究,原住民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大陆沿海地区去的。远古时代,大陆和台湾岛之间是连在一起的,所谓台湾海峡只不过是一条河沟而已。那个时候,因为与陆地相连,有一批在大陆华南一带早先的居民就从大陆桥上到了台湾。当然原住民中也有一部分是从印尼、马来、菲律宾一带过去的,但是说原住民完全都是南洋人,这是说不通的。

台湾高山族人和近乎绝迹的平铺族的祖先,学术界的看法也认为他们是在六七千年前从大陆迁移去的。

杨立宪说,是不是中国人,不是谁主观上能否认得了的。因为民族的划分,根本上来讲,它是由血缘和文化来区别的,而不是由意识形态、制度、政治的东西来区隔。(来源:广州日报)

(三)外国干涉势力

在两岸统一问题上最大的障碍是美国双轨、平衡、模糊的两岸政策

美国所期望的两岸关系:不统、不独、不战、无限期拖延

美国一直在打台湾牌,把台湾看成是制约中国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时,美国政府宣布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

1979年1月26日,美国总统卡特却提出《与台湾关系法》议案,美国国会众、参两院分别于3月28日和29日予以通过。4月10日,经卡特签署,《与台湾关系法》生效 。这份法案的核心部分主要有两个:

一是表明台湾问题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

二是进一步阐述美国必须帮助台湾有足够能力保卫自己,并且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要随时向国会报告台湾安全的危险和台湾面临的可能威胁。

这个法案最本质的问题,是实际上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四)台湾各政党的政策主张

1、李登辉主政12年,在两岸统一上留下了5大破坏性的“遗产”:

1) 改变并搞垮了国民党。

2) 培植了民进党等台独势力。

3) 制订了分裂中国的路线和台湾事实上独立的政治架构。

4) 弱化了岛内民众认同中国和支持统一的意识,为台独制造舆论和民意基础。

5) 推动了台湾问题的进一步国际化。

2、国民党主张通过“邦联制”统一中国

2001年1月3日,连战发表其著作《连战的主张:新蓝图、新动力》,再次提出以“邦联制”统一中国2001年7月7日国民党政策研究基金会召开记者会,向外界解释国民党“邦联制”:坚持国家统一目标;主张以“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为基础,恢复两岸商谈,寻求构建两岸和平机制,然后分阶段推动“邦联”等过渡性安排,待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后,再依两岸人民意愿,逐步追求民主统一。“邦联”是两岸走向统一的一个中间阶段。但在邦联阶段,两岸是对等分治、互不隶属的。

3、亲民党主张“一国两席”

2002年8月7日,宋楚瑜对“一国两席”主张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释: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现在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澎金马;任何改变目前国家现状,要经台湾民众同意;绝不接受中共的一国两制;在非政治性的国际组织中,两岸各拥有一个席位;加速三通,从经济整合,到文化、社会整合,再到政治整合。宋将其概括为“一中层顶、两岸两席、三段三通”。

4、马英九关于两岸关系的立场

由“终结统一论”→“台独选项论”→“四不一没有”现状论。

在美国讲话要点:中华民国已经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中华民国的现状原本就是独立的,不必宣布独立两次。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国民党不会追求台湾独立,也不会追求立即与大陆统一。国民党追求的政策是维持现状,即维持中华民国的主权现状。

在此前提下,国民党接受“九二共识”和“一中各表”,与大陆展开对话。为促进两岸复谈,两岸建立台湾国际参与的“暂行架构”,让台湾能有尊严地争取更多国际参与空间。

统一的限制条件:在大陆不民主的前提下,统一不可能实现;反对“一国两制”;台湾必须拥有强大军力,坚定支持与美国的联盟;台湾广泛参与国际社会

台湾“亲美,友日,和中”的对外战略

五)大陆的基本策略

中共十七大报告关于国家统一方针的论述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解决台湾问题要有个时间表,这是战略考虑,各方面都要加强工作,做好解决台湾问题的充分准备。

二、坚持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

1. 当今世界格局的另类描述

西方:10亿人的“少数”集团,掌握80%的军事、金融、知识和媒体力量

非西方:58亿人的“多数”集团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俄罗斯

泛伊斯兰国家(泛伊斯兰主义)

反美国家(流氓国家?)

失败国家

索马里领衔年度最失败国家评选

2011年 6月20日,美国智库“和平基金会”与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公布了最新年度“失败国家”指数。

索马里最失败

2011“失败国家”指数连续四年将索马里评为第一,原因是该国内部各派系暴力冲突不断、国民流离失所、政府效能低下、恐怖主义横行、犯罪猖獗、人权与司法不彰,经济状况不振。

“失败国家指数”自2005年开始每年发布,今年共调查了全球177个国家,指数考察经济、社会、军事、安全等12项主要指标及逾100项次要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具体评估标准包括发展的不均衡程度、人权、社会公正度等,每项指标评分范围为1-10分,分值高表示该国压力较大,并承受较高动荡风险。

索马里之后“失败国家”第2到第10名的排名依次为:乍得、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海地、津巴布韦、阿富汗、中非共和国、伊拉克以及科特迪瓦。

芬兰最成功

2. 中国周边概况

同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界2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和邻国最多的国家,也是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际,我与陆上邻国的12条边界,有的没划定,有的虽划定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而形成一些争议

截至2004年底,已与12个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划定的边界约占中国陆地边界线总长度的90%

中国是陆海兼备的东亚大国,而且多陆海强邻,这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最显著的特点。

中国及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会经济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

世界上10个人口过亿的国家中,有7个在这个地区。在中国的周边,既有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等,也有在世界上最贫穷国家榜上有名的老挝、缅甸等。如此大的经济发展差距,给地区经济合作和安全合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美国与亚洲和欧洲远隔重洋,与美国毗邻的两个国家比美国弱得多,而且是它的盟邦。中国则是位于亚洲的中心,周围有一批强大的对手和潜在的敌人。 ” 《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

周边环境的四大挑战: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主要有中国与印度的边界争端;与东亚五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之间关于南海岛礁及其海域划分的争端;与日本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东海大陆架划分的争端;美日军事同盟的挑战;台独等分裂势力的挑战;来自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主要包括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际恐怖主义泛滥、跨国有组织犯罪、恶性传染病传播、环境污染、能源短缺。)

(二)中国崛起意味着什么

1、国际定位;(实力定位、地缘战略定位 )

2、对外战略;

3、外交心态(世界观);

4、如何对待现存的国际秩序;

5、国民素质要求。

三)中国外交理念和外交实践的新变化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一贯的,有三句话,第一句是反对霸权主义,第二句话是维护世界和平,第三句话是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或者叫联合和合作。

-----1982年8月21日同联合国秘书长的谈话

《邓小平文选二卷》415页

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1992年南巡讲话《文选三卷》383页

1.中国外交的六个组成部分

大国外交(关键):一超多强

周边外交(首要):四个次区域——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

发展中国家外交(基础):非洲、拉美、中东

多边国际组织外交(重要舞台):全球和区域(六方会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

软力量建构问题(防止安全困境)议题外交:气候变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等

2.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历程

(1)毛泽东的“一条线”外交战略

70年代的中国联美抗苏,建立了一条包含美国在内的国际反(苏)霸统一战线,有效地遏制了来自苏联的威胁。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也从敌对走向和解,中国还同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终于摆脱了60年代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

“一条线”从70年代初一直坚持到80年代初。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确立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方针亦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自此,“一条线”才被“独立自主”外交战略所取代。

“一条线”外交战略的局限性

“一条线”战略只是使中美“暂时妥协”,中美关系还有大量后续工作等待完成。加拿大阿奇奈利指出,1972年的《联合公报》达成的仅仅是“暂时妥协”,中美关系中的变数并未消除,还必须有大量后续工作等待完成。英国罗斯玛丽·福特尤其指出,中美建交之前的那些谈判并没有很好地处理对台军售这个问题。从那以后,对台军售一直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棘手问题,而《建交公报》“由于使用语言过于晦涩和委婉。导致了双方的误解,令未来两国关系更加复杂化”。

“一条线”战略不利于国际共产主义力量发展。美国陈兼认为,中国实行毛泽东的“一条线”战略,联美抗苏,“这对国际共产主义来说并不是一个胜利”。因为,中苏两个共产主义国家交恶以至对抗,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力量,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在全球战略竞争中的地位。

“一条线”战略影响中越关系的发展。美国埃里克·海尔认为,中国实行“联合美国和日本”共同抗击苏联的“一条线”战略后,便停止了对越南的军事援助,“中越双边关系开始恶化”,尤其是“领土问题开始发生纠纷”。

(2)从结盟到不结盟——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

一是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美国的霸权主义的气焰,客观上有利于美国在当今世界上确立其“一超”地位,也增加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砝码。

二是在外交实践中存在着“以苏划线”的倾向,使自己与一些国家特别是某些第三世界国家和周边国家关系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中国的外交回旋余地。

三是对国际局势作出了不完全准确的判断,过分渲染战争的危险性,在实施对内对外政策时存在着“左”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的和平形象。

四是“一条线”外交战略主要着眼于从战略安全的角度考虑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而不是以建立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作为基础,因此一旦共同的敌人的威胁消除,战略合作也就难以维持。

邓小平完整地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施加极大压力的险恶形势下,邓小平提出了32字方针 :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的国际战略方针,其核心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我们要保持警惕,谁也不怕,谁也不得罪,朋友要交,心中有数;要韬光养晦,埋头苦干,不扛大旗不当头,过头的话不说,过头的事不做;要真正扎扎实实地抓好经济建设,不要耽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不是无足轻重,是能够而且应该有所作为的。

江泽民、胡锦涛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发展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江泽民

十六大后,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等新一代领导集体成员根据变化着的国际形势,适时提出“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

胡锦涛、温家宝的“和平发展”战略:

从国内讲,我们始终把发展放在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中国人口众多,人民勤劳而智慧,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中国有广袤的国土和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我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这些都是我们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实现发展的重要基础。事实表明,我国取得发展的辉煌成就,根本上是通过不断改革,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依靠扩大内需来促进发展。

从对外讲,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不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共同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素来秉承公道,伸张正义,坚持世界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政,更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主张各国都应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力主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维护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武器不扩散原则,并倡导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支持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

中国坚决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不断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为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作出不懈努力。

中国主张各国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中国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主张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反对抬高一种文明而贬低另一种文明的主张和行为。

在中国国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际上,推动各国人民携手努力,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就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两大内涵,也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

3.在制定对外战略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国家利益至上原则: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原则制定对外战略,尽量减少意识形态与政治观念的干扰。

中国政府2011年9月6日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界定出中国核心利益的范围。白皮书指出,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2)全方位外交原则

外交不仅要注重政治外交,也要注重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外交,特别要把对外战略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大力发展自己,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做到“独立自主”。

(3)不结盟原则

不依附一个大国或大国集团,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实行真正的不结盟,与不敌视我国的各种类型的国家都致力于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根据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制定出真正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对外政策,为自己拓展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也更有利于中国的内部发展。

(4)合作原则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必须以合作的精神参与和融入国际社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5)与时俱进原则

根据时代和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理论和实践来看,我们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外交战略和政策大体上是贯彻这几大原则的。

4. 当前中国外交理念和外交实践的新变化

(1)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以更宽的视野,更自主的姿态和更灵活的手段开展全方位和平外交;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

(2)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提出了“共同发展” 的外交理念;

(3)充当负责任的大国;

(4)倡导新安全观

围绕联合国安理会扩大问题,中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明确表示:如果日本、德国、印度、巴西“四国联盟”坚持就其所提出“增常”决议草案强行表决,中国将投反对票。

三、始终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的主要精神

中共十七届四中会议于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取得巨大成就。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

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四大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

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

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

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始终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能力,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二,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证。

第三,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着力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凝聚各方面人才和力量,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第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

第五,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第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实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肃党的纪律,从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不断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这些基本经验,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三)把握党建总格局——“五位一体”

一条主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思想建设是根本。强调从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是我们党能够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和基本经验。抓好了这一条,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事实表明,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员,不可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因此,加强党的建设首先就要切实加强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是基础。我们党不仅是党员个体的总和,更重要的是党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没有组织,就不可能有党;没有组织性,党就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在于全党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思想统一,还在于这种统一是由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的组织统一和行动统一来保证。

作风建设是关键。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的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为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作出表率。

制度建设是保证。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既要有艰苦的理论创造,又要有实践的反复探索和经验的逐步积累。当前,一要完善领导制度,巩固核心地位。二要坚持根本制度,扩大党内民主。三要完善党的具体制度,实现党内生活的规范化。主要是完善干部任用制度、权力运行机制、民主监督制度、联系群众制度、党内生活制度、激励与奖惩制度等。四要健全运行机制,规范执政行为。五要树立制度观念,强化自律能力。六要加强制度落实,体现制度成效。制度重在建设,贵在践行。

反腐倡廉建设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一刻都不能放松。要继续抓好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要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进一步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法律纪律教育、优良传统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廉洁自律教育,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进一步加大惩治腐败工作力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继续抓好大案要案查处工作,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严格要求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特别是要依纪依法严肃查办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商业贿赂、失职渎职、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等行为,决不手软。

上一条:社会主义社会的五种模式和三种类型 下一条:张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讲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