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实践的发展(讲稿)

发布时间:2011-11-07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实践的发展

主讲人:张继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进行伟大实践创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也进行了伟大的理论创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准备阶段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等。所有这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思想保证和制度基础。

不仅如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思考和探索怎样开辟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主义建设道路问题,思考和研究怎样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问题,并将思考成果和具体想法付诸实践,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也获得了失败的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理论先导、思想来源。

例如,关于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开始,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的思想。毛泽东曾说:“一九五六年四月的《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虽然第一代领导人没有开辟出这条道路来,但提出这一思想本身就是一个理论进步。它为后来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起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1956年9月召开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种对主要矛盾的阐述,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实际情况的,因而是正确的。但是,由于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重新把阶级矛盾作为主要矛盾并逐渐走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误区,导致了八大路线的中断。十一届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恢复并且完善了八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

在政治建设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关于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曾经做过很好的论述,并在一定时期加以贯彻。

在经济建设方面,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上曾阐发过许多符合中国实际的宝贵思想。例如毛泽东关于“必须肯定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还有积极作用”和“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的论述。这些探索虽然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有些甚至完全放弃,但毕竟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与教训。

此外,在科学文化建设上的“双百方针”也为改革开放后所继承和发展。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毛泽东思想为先导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始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要进行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他说:“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就指明了新时期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方向,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党的十二大后,邓小平提出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改革性质、两个文明建设等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1987年,十三大报告明确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十二个要点,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两个基本点的观点;关于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祖国统一的观点;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形成。

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日益成熟。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发表了重要讲话,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经验,鲜明地回答了多年困扰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进一步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南巡讲话和十四大提出的新认识,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进行了概括,称之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心的科学水平。因此,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论述的基础上,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载入党章。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围绕解决前进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一系列思想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国际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政策,要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江泽民还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指出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等等,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第三代中央集体尤其注重党的建设。1989年7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当时社会党稳定、改革开放和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对群众的吸引力、在改革与建设中的战斗力,强调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998年,党中央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活动,使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得到巩固和发展。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说:“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年5月,江泽民在江苏、上海、浙江党建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7月1日,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系统总结了党80年来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深入论述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指明了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也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性质、任务、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历史地位、党建任务和方针作出的科学回答,丰富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胡锦涛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基本要求。2007年6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科学内涵、理论主题、精神实质、重大意义作了全面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需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和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逐渐发展并成熟,并在十七大被写进了党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三大主题为根据和基础的,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形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成就和成功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其主要内容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深厚的思想基础。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弘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决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各理论观点的立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必须从一切出发,坚持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急于求成。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胜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生命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后,需要形成并实施分步骤、长时期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到20世纪末,我国已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战略构想,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并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重大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勾画出我国到2020年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革命,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就是要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实际,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建设问题做出创造性的科学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发展的新视野。在经济建设上,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在政治建设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在文化建设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马克主义思想理论建设,全面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日益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全面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社会建设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优先发展教育,大力促进就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全面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保证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不断加强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开启两岸政党交流,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坚持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斗争,开拓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政策与国际战略。邓小平通过对世界形势发展的深刻洞察,敏锐地把握时代主题的变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提出了中国外交哦和国际战略的崭新思维。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时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科学论断,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新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的思想。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和谐世界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强大力量、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其他劳动群众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基本力量的作用,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作用,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与否,关键在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显著,党内民主不断扩大,党内生活准则和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各级组织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朝气蓬勃,党的作风建设全面加强,党内法规更加完善,反腐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提高,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论基础是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其特征是: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之所以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将两者统一起来。

第一,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注意区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江泽民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胡锦涛指出,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邓小平提出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的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都体现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这条基本原理。三是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特别是人的素质现状,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江泽民提出,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具体途径,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指出,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这些观点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应该立足中国国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提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以及涩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外部条件、战略部署、依靠力量和基本路线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同时,江泽民又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胡锦涛指出,在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党将长期面对三个重大课题:一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二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三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能否解决好这三个重大课题,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这就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体现了中国的具体实际。

第二,以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中国化的表达。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一再强调,中国搞社会主义一定要有中国特色,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思想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所继承和发展。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与现实国情的结合,其中国特色才得以彰显。例如,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公有制理论、按劳分配理论、产品经济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基本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分别表述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等等。又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等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一些方面的中国化表达。

③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新的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产生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国际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日益走向全球化,发达国家矛盾加剧,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和解体,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等。面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新理论。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特征和要求。又如,党和国家既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又始终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就紧扣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与理论体系的发展相统一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统一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不仅都贯穿于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而且相辅相成。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有着共同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既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展开,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共同的历史起点。会议确重新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二者共同的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理论体系的形成,都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完成的。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有着共同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与理论体系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即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在实践上形成了基本路线、总体布局、发展目标,与此同时,我们在理论上破除了对社会主义教条式的理解,观念得到突破,理论得到创新。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都是以改革开放为社会背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与拓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与发展的。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推动着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实践的发展提出的新的问题,必然推动理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拓展和深化,促使我们党不断探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主题。对这三大主题的认识就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撑。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涵盖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是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规定、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向,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就更加清晰,理解就更加深刻,把握就更加全面,信念也就更加坚定。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

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动力、实践的主体和智慧的源泉。尊重、爱护和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进行新的理论创造,用以指导党和人民的行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经验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重大理论都是在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如邓小平理论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的思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思想等,都是对人民群众伟大创造的概括和总结。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仍然坚持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聚了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心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每一重大理论创新都凝聚了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心血。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说:“我们党的十三大报告是集体创作,集中了几千人的智慧,有许多内容并不是我提出来的。当然,其中也有我的看法和意见,但大部分是集体的意见。”1992年10月,十四大报告中阐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许多内容吸取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思想。2000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来后,党中央决定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各级领导调研的重点题目。江泽民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到十几个省市考察,主持召开近30个党建工作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中央有关部门组成10个课题组,分别前往十多个省市调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任务和要求。

③杰出人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唯物史观在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杰出人物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主要创造者。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不仅领导我们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重灾难中走了出来,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而且高瞻远瞩地设计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由于邓小平的杰出贡献,因此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地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作出了卓越贡献。江泽民不仅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而且依此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1、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2、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我们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4、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5、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

6、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卓有成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7、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创业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国。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8、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扎实贯彻,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成功开辟,裁减军队员额任务顺利完成,军队武器装备建设成效显著。军队、武警部队停止一切经商活动。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人民军队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全面增强,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特别是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9、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执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保持繁荣稳定。祖国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不断加强,两岸政党交流成功开启,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斗争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呈现新的前景。

10、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我国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同发达国家关系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不断深化,同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更加巩固。我国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显著上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

11、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显著,党内民主不断扩大,党内生活准则和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各级组织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朝气蓬勃,党的作风建设全面加强,党内法规更加完善,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提高,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

总之,正如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说:“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我们胜利实现了我们党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正在向第三步战略目标阔步前进。30年的伟大成就,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已经、正在并将进一步在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充分显现出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3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

1、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要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发挥指导作用。

2、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30年来,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我们党作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不发达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30年来,我们既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夯实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又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30年来,我们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强大力量、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内在统一,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我们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我们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我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其他劳动群众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基本力量的作用,又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作用,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通过改革发展为人民群众造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坚持同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在人民的实践创造中吸取营养,丰富和完善党的主张,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4、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30年来,我们既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

我们党带领人民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又必须积极探索能够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全社会发展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党提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正确解决了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着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又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我们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同时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鼓励先进、促进发展,又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5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30年来,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适应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我们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6、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0年来,我们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我们着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市场更加繁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7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0年来,我们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通过深化改革、实行正确方针政策,努力提高全社会推动经济发展和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发展活力。同时,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我们把提高效率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经济效率提高、促进社会和谐。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优先发展教育,大力促进就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我们要始终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8、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30年来,我们既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是不能成功的。我们全面分析判断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全面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既坚持独立自主,又勇敢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中国的事情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我国内部事务。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我们的立场和政策,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进行处理,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同时,我们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开展交流合作,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多样性,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坚持趋利避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我们要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既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9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30年来,我们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当今世界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的大环境下,始终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前进,必须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我们既坚定不移地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总揽全局、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相协调,使改革获得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及时总结改革的实践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研究解决。同时,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我们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警惕和防范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我们要始终从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全面把握我国社会稳定大局,有效应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10、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30年来,我们既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明确党的历史方位,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齐心协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党要承担起人民和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必须认真研究自身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领导改革发展中不断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我们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不断解放思想中统一全党思想,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中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同时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弘扬时代精神,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我们高度重视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把党和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牢记“两个务必”,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经受住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验。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胡锦涛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2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8页。

上一条:王晓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讲稿) 下一条:王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讲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