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览
曾长秋 李邦铭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以下是对近年来研究成果的综述。
关于马克思主义内涵的五种界定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就必须先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其中包括:(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体系;(2)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3)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4)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5)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一些学者认为,以上定义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也存在片面的一面。它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方面,甚至主要方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忽视。
由于难以形成广泛共识,使得“如何界定马克思主义”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一道难题,需要研究者们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视野中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涵的四种观点
有学者认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两种传统的理解: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流行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各门学科的体系化;另一种是以卢卡奇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及其观点相互关系的角度,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随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解和定义。主要可分成以下几种:
(1)态度说。认为整体性是一种正确地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观念和态度,即既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又以整体性的方法和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
(2)范畴说。认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涉及了一些范畴或领域,这些范畴或领域的集合构成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3)主题说。认为整体性并不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简单地纳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而应该围绕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以突出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的核心主题是人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就是围绕着人的自由和解放而展开的。
(4)层次说。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包含着几个层次,而且是通过这些层次表现出来的。例如“三层次说”,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有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通过这三个层次表现出来的。
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不同认识视角
近年来,许多学者尝试从不同视角来探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比如: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角
有学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分析,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思想变革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个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受到伤害、马克思主义发展遭受曲折,原因一般都在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遭受了破坏。还有学者指出,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传承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发展也具有整体性,虽然马克思主义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也会不一样,但是无论什么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服从于解放全人类这一最终目标。
(2)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构的视角
有学者较早地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提出要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且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从而游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生形态。另有学者则从不同角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划分为板块结构(即“三个组成部分”)、层次结构(包括根本方法、基本原理和具体论断)和过程结构(马克思主义具体化过程中形成的国别形态和阶段形态),认为这三种结构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除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以外,还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军事学,等等。
(3)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
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还应认真借鉴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有学者通过对卢卡奇、柯尔施和詹姆逊等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思想和观点进行分析,认为大多数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或学派之所以能够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在于他们都把认识和把握社会具体现实问题作为理论研究的着眼点。尽管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说观点庞杂,充满了差异和对立,甚至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和曲解,但他们从现实问题出发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却有助于启发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解。
学界一致认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原则,认为只有把握整体性原则,才能更好、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实内涵。有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具体要求,即必须反对五种割裂:“官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学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割裂、“作为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建设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割裂、“马克思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割裂、“回到马克思”与“推进马克思”的割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的割裂。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来源:北京日报)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和儒学会通之路
下一条: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学习《乔石谈民主与法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