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2014-08-13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

王巍

近日,全国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广东召开。会议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和广东省委党校共同主办。全国党校系统的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20多位与会代表发言,交流了各学科点建设情况和经验,讨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研究对象和方法、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研究生培养等问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政治性和学术性、话语体系的转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问题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思维方法和维度等问题。

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广东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谭泽中在致辞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新设立的二级学科,在学科规范等很多方面都还存在不够明确的地方,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探讨,相互交流,补充完善,达成共识。

中央党校贾建芳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具有政治性和学术性统一的特点,综合性强,难度大,而且比较年轻;该学科在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很高,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实际作用和影响及其社会评价较低,我们首先应当反躬自省;要以学科规范整合力量,推进学科建设;在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的学位点相对很少,更需要通过整合来增强实力和扩大影响。

广东省委党校成龙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门创新型学科,其研究对象具有综合整体性、相关互补性、动态开放性、意识形态性等特点;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其“基本问题”“关联学科”“知识背景”“教师特长”等几个因素;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必须处理好关涉全局的五个“关系”,即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文本解读与现实研究的关系、大众化研究与专业化研究的关系、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关系。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首先必须搞清楚重大的基础性问题

中央党校周为民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最重要的是明确支撑本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问题。解决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需要中国化、为什么能够中国化、怎样中国化、怎样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六个基本问题。要有问题意识、时代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围绕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展开,尤其是要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中央党校李海青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要处理好六对关系: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面向历史的研究与面向未来的研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其他各门具体学科研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央党校副教育长韩庆祥指出,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话语权,在国内,既要为此提供学理阐释和学理支撑,也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在国际上,应从六个层次入手:具有坚实的话语基础,有实力;具有科学的话语体系,有思想;具有坚定的理论自信,有定力;拥有有效的话语(言说)方式,有感染力;运用现代的传播方式,便于记忆和传播;拥有定义权、解释权和主导权,具有世界影响力。

中央党校唐爱军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话语和建设话语两种话语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由于时代条件的变迁和历史任务的转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构建出不同的话语体系,从而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出时代特色,其直接目的在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实现从“革命”到“建设”的话语体系转换。

中央党校王巍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话语体系建构,可以借鉴中国哲学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有益经验。“反向格义”和“主动化西”是近代以来建构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中存在的两种趋势。中国哲学的话语选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话语体系。

要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中央党校张琳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要立得住,就得有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学术传统。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学术性,应当把握好四个维度:文本维度、认识论维度、实践维度和历史维度。重庆市委党校陈剑教授提出应当确立四种思维方式:历史思维、哲学思维、实践思维和政治思维。四川省委党校杨继荣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有历史厚度、空间跨度、现实热度。

山东省委党校贾英健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首要体现在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方式上,要以“中国问题”为中心,辨别真假问题,透过现象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层面,应当搞清楚本学科切入问题的角度。还应当增强学术性,把学术性与政治性结合好。

中央党校邱耕田教授认为,实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钥匙。社会发展既是差异化的,又是同一化或统一化的。要在实践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的辩证关系中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央党校王莉提出要实事求是地看待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现实;从理论上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等的关系;从世界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

要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点难点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上海市委党校黄力之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差异性更有亲和性,正是两者在中国的大地上的互补共生,才最终形成了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通过改造和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资源、工具或营养,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个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文化事实,既证明了中国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存在,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内在逻辑和基本理论的再认识,广东省委党校谢林平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了马克思的两个构想,即未来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未来社会的公有制加计划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20世纪初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中央党校崔丽华认为,20世纪初的中国,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交织汇集成当时的思想语境。“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论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域。

广东省委党校张谨教授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问题,提出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化的整体性特点体现了动态与静态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统一,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加强交流合作,从各方面推进学科建设

北京市委党校韩玉芳教授阐明了学科框架、学科特点和文风保障等问题。广东省委党校蔡兵教授介绍了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点的研究方向;段华明教授提出了研究生培养目标、论文选题、毕业去向等问题。陕西省委党校毕远侫教授就学位点的研究方向、开设的课程等,提出了一些建议。黑龙江省委党校陈绍义教授介绍了学位点所属的部门、开设的课程,也表达了学科建设中的困惑和建议。甘肃省委党校陈永胜教授从学术创新、规范性、理论内容、专业水平、学位点布局、课程设置等方面谈了制约学科发展的因素。四川省委党校杨继荣教授谈了师资队伍的整合、配备、提高等问题。福建省委党校张君良教授提出了学术研究的一些倾向,建议中央党校推动各党校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院(部)”。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来源:学习时报)

上一条:相关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下一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的建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