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引领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23-03-29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马克思主义引领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内在逻辑

韩喜平王思然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有着更具有思想传统力和理论说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世界社会科学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的。这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迫切的实践需求,更有深刻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逻辑

科学理论的引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认识根源,“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此,“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照亮了人类社会发展光明的未来之路,照亮了中国人民谋幸福之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回望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逻辑。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凭借发展优势,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屈的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停止过探寻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道路,但苦于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一直没有成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苦于寻找救国理论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从早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再到工农大众,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武装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获得了“当惊世界殊”的伟大成就,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不仅为世界历史发展指明了道路,也在中国的实践中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同时,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地总结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的一系列艰辛探索而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一化三改”总路线,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完成了工业化基础性建设,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经验准备,无不体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涌现出的新理论和新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拨乱反正,逐步摆脱“两个凡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进程中破除教条式理解,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中,逐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在不同时期和历史阶段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既遵循现代化发展规律,又具备世界现代化道路普遍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小康社会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获得感显著增强,正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不断迈进。

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完成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完成的工业化历程,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伟大变革。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和信念感,不断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在百年奋斗中形成了以人民至上为取向、以问题导向为基础、以斗争精神为突破的宝贵经验和精神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展现,直至今日依然具有生机与活力,并将在未来不断发展,成为影响乃至决定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展方向的理论指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理论是实践的总结,现实是历史的印证。中国共产党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带领中国人民铸就百年辉煌的,今天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应构筑在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引领的历史逻辑之上。

二、马克思主义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逻辑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迈入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而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成就需要总结,发展问题需要破解。从理论上阐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从思想上深化认识世界变革、时代变革,要求构建马克思主义引领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

人类要正确认识社会,首先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正确总结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由此,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人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社会越进步,社会科学的作用越凸显,习俗、文化、规则、制度、理论等软实力作用越强大,影响自身发展和对世界感召力的因素越突出。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范畴,其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另一方面对于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个伟大创新的时代,必然也会面对很多新问题,出现很多新矛盾,需要新的理论去破解,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全国各族人民迎来了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强起来的时代必然要求强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现代化强国既要表现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科技进步、国防军事强大等硬实力,也表现在制度先进、社会和谐、文化繁荣、话语权强大的软实力。强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强起来社会的标志,强起来的社会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和话语权的强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自然需要强调社会历史责任、家国情怀的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的发展,让世界了解“学术的中国”“理论的中国”。

构建马克思主义引领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中国所需,而且也是时代所需、世界所需。近代以来,自由主义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内核,并成为占据理论主导地位的思想前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解释和引领西方世界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而且这一理论体系确实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形成了西方世界先进格局。然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往往是思想大变革的时代,世界的大变局。从16世纪以来,伴随资本主义世界迅速发展构建起来的以自由主义为引领的哲学社会科学遇到了困惑,把追求财富增加作为目标导向,在解释世界问题、破解世界难题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急需新的思想去解决。以自由主义为引领的基本理论与世界现实的发展出现了偏差,原有的自由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假定无法解释这个变革的世界,以自由放任为核心,赋予市场以最高的思维,主张为一切经济松绑,实现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反对政府干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为基本遵循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解释世界和引领发展的进程中遇到了困境。况且,当今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综合性问题,如经济发展问题涉及政治、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综合性问题,不是追求西学范式、定量科学化以及分工原子化和精细化的任何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从根本上看,是以自由主义为思想内核的理论无法克服的自身缺陷。在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中更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将本民族、本国家的问题研究透彻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和文化形态,通过将自己民族文明的成就贡献于世界文明进展,推进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发展。“东升西降”的世界发展态势,证明要深刻把握所处时代的本质和阶段性特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炼出有学理的新理论,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逻辑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在世界历史的卷轴上,无论是城邦繁荣滋养的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封建时代带有深厚人文传统的唐宋盛世,或是近代以来兴起的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乃至当今时代的美国,这些国家交替成为世界强国,强大经济实力背后有着强大的社会科学、强大的话语权作为理论基础和支撑。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是其最基本的品格。马克思主义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最深层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最根本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指引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是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最基本的实践过程,马克思主义具有“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品质”是坚持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理论源泉。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百年来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始终高度保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研究方法,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强调经济基础在各种社会要素中的关键地位,构建了一套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为框架的阐述方式。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理论逻辑,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哲学社会科学是在解释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而解释和推动社会发展则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引领。研究社会发展问题、分析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推动社会发展的对策方案并能够通过思想上认识的提升指导实践上的进步,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是坚持问题导向,是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认识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也是在不断发展中深化对于社会主义认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为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框架和指引,是通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解决社会发展中复杂问题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立足于实践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其最根本的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上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其在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上的优势。新问题综合性呈现出的传导性、链条性、复杂性和整体性特征,具有不同于西方理论范式和学科发展的中国生成逻辑。立足当今中国发展的实际,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思想认识直接影响行动方向,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新的思想去引领,就需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优势,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指南和思想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为我们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根本性遵循。

四、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具体举措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然是由马克思主义引领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中宣部、教育部印发《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后称《行动计划》)也明确要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全领域和发展全过程”。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向纵深推进,政治学、法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等重要领域相结合,共同构筑了一座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当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做强做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与其他国家文科体系相比,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大的标志与优势就是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2005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到2021年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已由2016年的39个增至10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29个增至279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发挥马克思主义引领作用,在以自身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带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思考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我们必须“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一方面,要在坚定理论自信的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包括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等多项内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由此,既要“顶天”,做好顶层设计,贯彻落实党中央以及中宣部、教育部等上级部门的制度改革和工作部署;也要“落地”,抓好细化落实,与各级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高校协同合作,推进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世界所提出的一些重大基本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建立面向实践、引导解决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科学研究机制,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影响力和对现实问题解答的话语权,为党的创新理论提供学理支撑、学术支撑、学科支撑。改变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某些领域被削弱化、边缘化、空泛化的状况,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局面,改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声音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让马克思主义引领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世界发展和人 (二)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是有立场的,也是有根本方法的。所谓理论引领就是要以此种理论的价值立场、基本假定、理论原则为基础进行逻辑演绎和理论构建,进而形成能够体现其核心要求的系统性、体系化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实践证明,历史不仅是浮世现象的记录与复刻,更是带有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文结构的沉淀。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新问题,这需要一种学说作为主流的、基本的,用其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影响其他学科,因此我们每一代人都要重写新历史、探求新答案。因此,构建马克思主义引领的哲学社会科学。第一,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和方法论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其他学科建设,在客观科学解释中国社会问题与破解世界难题中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前提和基础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第二,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保持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开展全面革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不能成为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科学的基本支撑与精神命脉。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作用,绝不是简单地复古和复制,要充分挖掘、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深厚的文化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化解释、学术化阐发,用现代性、科学性的表达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相契合。

(三)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融合的新文科发展

学科形成与分化是近代以来适应专业化的需求而形成的,而现代社会出现的问题越来越综合,要求用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来解决问题,所以才有新文科的出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促进了西方社会科学的近现代转型,批判性地开创了现代社会科学。构建马克思主义引领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面对问题,各学科展开交流,形成良性互动,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形成协同解决问题的导向,不断推动新兴学科的产生,不断解决新出现的综合问题。正如《行动计划》所明确提出的“着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开展新兴领域研究,加强新技术方法手段运用,完善交叉学科发展机制;着力打造一流学科专业群,支持和布局更多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当然,学科融合与交叉同样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是一以贯之的。“以体系构建为主线,将党的创新理论引领贯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体系,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一流学科专业群,构建适应国家需求支撑知识创新的学科体系。”

(四)继续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社会科学成果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不是故步自封,不是排斥其他国家的优秀学术成果,而恰恰是以海纳百川的气概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人类文明是在传承和继承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中就是吸纳借鉴了大量的前人创造的理论成果。实事求是地讲,近代以来,人类对于社会规律的把握形成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和先进的方法,我们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更要吸收借鉴这些科学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吸收借鉴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包括研究方法。当然,我们要在比较、对照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发展的实践和世界遇到的问题,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且升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不多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从中国历史和实际出发,观察和理解世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推动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五)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范式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总结提炼中国经验,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范式变革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亟须将这些成就经验加以理论总结,把发展经验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对于政策、经验进行学理化的描述、学术化的表达、学科化的论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指导,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提供新路径。与此同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标志的新思想已经创立,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重大的理论创新时期,这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大变革、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然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我们的学术理论还没有与鲜明的实践经验、重大思想创造相适应的科学范式建构。因此,实现哲学社会科学范式变革既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变革、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中国文科话语权,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增进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从战略视角统合,重视调查研究,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推动从传统专业分工的社会科学向新文科的范式革新,促进学科重组,构建起新的理论解释范式。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从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视角展开研究,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必须冲破西方学科范式的束缚,摆脱向西方学习的学徒思维和模仿状态,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创性理论,在自主、自信、平等的条件下,与西方思想形成交流、融合、碰撞,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回应和解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彰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自信,用中国经验、中国理论、中国话语进行构建,构建具有深度解释力和持久生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俱进,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作者简介:韩喜平,吉林大学必威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思然,吉林大学必威博士研究生)

来源:《东南学术》2023年第2期

上一条:地方高校新文科建设应精准施策靶向发力 下一条:公共治理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论自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