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记李锐锋教授
奉献,是教育事业的精髓。
哲学教授李锐锋说:“我太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了,下辈子我还当老师!”
平实一句话,却是三尺讲台上一生的铿锵诚诺。
严在当严处
50多岁的李锐锋教授,总是精神抖擞,热情洋溢,散发着一般人无可企及的活力。
她的课堂总是那么生机勃勃,一如风风火火的她。讨论、演讲、辩论……能在课堂上运用的形式她都敢尝试。她喜欢看着学生们争论得面红耳赤,喜欢看他们激扬文字,喜欢听他们侃侃而谈。
“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学生”,“要对得起三尺讲台下那几十双求知的眼睛”,以师爱为铺垫的责任心,让这位被粉笔灰熏染了20多年的教授,从备课到走上讲台,仍“如履薄冰”,丝毫不敢懈怠。
看书、看报、看电视,别人作为消遣,她却极用心——摘录、剪贴、批注,一丝不苟,为自己、也为学生储备知识,汲取养分。
20多年粉笔的灰、墨水的红,斑白了她的乌发,也染就了她事业上金色的秋——2004年教师节,她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5年7月被评为“武汉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个不断吸取先进文化,从不固步自封的人,教学、科研双丰收。
2001年以来,做为项目负责人,她主持了四项省教育厅项目,其中二项为重点;出版学术著作一部;主编研究生教材一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2004年暑假,在全省两课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有3名教师作哲学优质课程示范课,讲坛上就有她的身影。
她说,千万不能被眼前的成绩冲昏头脑,学术上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作为一个学问人,她永远不会满足。
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砥砺一流品行。“做学问,更要做人。”李锐锋教授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她的“孩子们”。
一堂《管理心理学》课,教务科临时换了教室,通知了她却来不急通知学生,老师和学生错过了十分钟。学生们没有生气,她却很生气:“这是我第一次上课迟到,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一个学生10分钟,50个学生就是500分钟,我们浪费不起啊!”面对气喘吁吁、自责不已的她,学生们偷偷地感动了:“这是个较真儿的老师!”
除了破天荒的“迟到”经历,她每次课都早来十分钟,站在教室门口等学生们来上课,然后数她的学生——数一数教室里的空座位,而事实上很少有人逃她的课。迟到的人贼似的蹑手蹑脚地偷偷从后门进来,她知道,但她不说,只是又嗔怪又怜爱地看一眼。就这一眼,这次迟到的人下次再也不会迟到了。
“李老师,我们的论文就这么难通过啊?这都是第五遍了,怎么还要改啊?”面对研究生的抱怨,她说:“文章千古事,马虎不得。”每年的毕业论文成文阶段,李锐锋教授都要耐心给学生做心理疏导。
她指导的毕业论文,大到布局谋篇,小到段、句、字的修正,都是一改再改,直到满意为止。有个学生,论文改了六、七次后,委屈地对她说:“我是您最笨的学生。”她说:“不,你是我最认真、最刻苦的学生。”
教授的严谨,学生们是知道的,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她每指导一届毕业论文就要病一次。
她是用汗水培桃李,用心血育人才。
爱在细微中
“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她总是这样对青年教师说。
“早上吃什么?好不好吃?长身体的时候,可不能缺了营养!”课间,她总是坐到学生中间,和班上的女孩、男孩打成一片,那种融洽的气氛不能不让这群离家的孩子想到家,想起母亲。
她每次上课都带着一个茶色的杯子——她的喉咙不舒服,话说多了就疼得厉害——这是老师的通病。学生刘伟说对那个杯子有着别样的感情,因为他曾经喝过里面的水。那次他有些发烧,她一眼就看出来了,于是坚持把自己的杯子递给他,说是可以止咳,并坚持看着他喝完。“茶水是热的,有一种药味,杯子很暖。”刘伟是这么说的,“以后我每次看见这个杯子时,都觉得它还是热的。”
一个北风肆虐的傍晚,2000级行管专业的90位学生因考试而耽误了吃饭,她就打电话给每人订了一份面包,并亲手送到每个人手里,破例允许大家边吃边考。她也是一下班就赶过来监考的,她也饿着肚子,却用心记挂着这一大群学生。
2002年,她任教班级的小库同学做运动时不小心摔了头,住进了医院。第二天她得知情况后,就急奔医院,一见病床上的他,眼泪就扑簌簌地直掉,临走还硬塞给他500元钱。临床的病友感动地对他说:“你妈真好!”一句话让一直未哭的硬汉子眼眶潮潮的。
2003年10月,听说往届毕业生要为文法学院筹建爱心基金,她主动捐了2000元。
2004年她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装奖金的信封她拆都没拆,就直接捐给了文法学院,作为资助贫困生的爱心基金。
……
真心的关怀让人感动。
学生贺俊华用32个字概括她:伟大知识的传播者,学子成长的引路人,师生心声的传话筒,关爱学子的好“大妈”。
很多学生坦言,因着一门课三四十个学时的缘分,有了一位一生的老师。
饮其流者怀其源,妈妈样的恩师,叫学生怎么能不回报以爱?
一度在校园里流传很盛的“风风火火李大妈”这个专有名词,就是2000级行管专业的学生送给她的。
一个男生毕业离校前去跟她告别,走出去很远了,又回头朝她亲切地喊了一声“妈妈”。两个字,震撼得她热泪盈眶。
许多本科毕业后在校读研的学生,碰到她也喜欢撒一下娇:“李老师,好久不见了,想死我了,抱抱吧!”“都一米七几、一米八几的大小伙了,还让我抱!”嗔怪的语气,一脸的幸福。
逢年过节,她家里的电话响个不停,自不必说;就是平日里,那些毕业了的、没毕业的学生,也爱有事没事给她打个电话,唠唠家常,谈谈心。
“比我妈还好!”很多学生都这么说。
恩比青天,广施甘露千株翠;节犹黄菊,报得春风一寸丹。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005年初,由李锐锋教授主笔的《师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一文,在《光明日报》首发后,被多家报刊转载,受到教育界各方同仁关注。她有感而发,把自己20多年的执教体会浓缩成两千字,字字珠玑。
心在民众间
作为一位大学教授,常年为高等教育呕心沥血,就够累了,但她却比一般人都“管得宽”——为师生排忧、为居民维权,甚至哪家两口子闹别扭,都要请她去调和。
她身体并不好,但她总是激情满怀,斗志昂扬。因为她肩上青山区人大代表的责任,更因为她那颗火热善良的心。
学校主楼刚落成时,教室大而空阔。讲台上的老师纵高声讲课,后排的学生也难听见。
获悉这一情况,她当即向学校领导反映,要求在每间教室添置扩音设备。
她的提议得到了师生拥护,也得到了校方及时回应。老师们上课不再声嘶力竭,学生们不再张着耳朵,皱着眉头。
青山区交通要道——建设一路,横穿我校东、西两院,给师生出行留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她作为青山区人大代表,多次提议案,要求青山区政府在东西院路口设减速垄。
“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直到这个让人焦心的问题解决为止。”就是凭着这么一股子韧劲,终于,这一提案在2004年7月2日得以落实。她亲自到现场督察了施工的全过程。
两条宽7米的减速垄的铺设,效果立竿见影,行经车辆纷纷减速,师生出行大为安心。
减速垄减小了安全隐患,但因过往货车较多,经过减速带时,造成了噪音和路面污染,教师们纷纷向她反映:夜里难以入眠。
“办事,就得把事办好!”她再次为了师生,奔波在青山区政府和交通管理局之间。
2005年8月3日,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青山大队对她的议案作了答复:计划在建一北路设置红绿灯,以起到压控车速,减少机动车辆通行噪音。
她终展笑颜。
位于青山区临江大道862号的武汉青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武汉硫酸厂),生产排放的污染物对空气和水源造成了严重污染,直接威胁着青山区40万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我校与该厂毗邻而居,更是深受其害,学校教职员工生病人数越来越多。很多教师反映,平时想把窗户打开换一换气都是一种奢望。
但因为利益关系,问题迟迟难以解决。
形势严峻,她忧心忡忡。
“硫酸厂一日不搬,民众一日不宁!”青山区人代会上,她掷地有声。
提议案,提议案,再提议案。
经过她和钟冬望两位人大代表多年呼吁,今年6月,武汉市政府决定:力促硫酸厂搬家。
武科大师生及周边居民洁净的居住环境指日可待,也卸下了她心头的一块重石。
八月末,校园里桂子飘香,沁人心脾。晨练的老人们把手吊在桂树细枝上活动身子骨,她见了,要管:“老人家,这么细的花枝,可经不起您这样扭啊!”晚上散步时,发现偷花贼,更是义正严词,坚决制止。
“一草一木总关情,”她说,“看不惯的我都要管!”
在教育界,有句经典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李锐锋教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爱,严慈相济,甘为人梯,三尺讲台写人生。
这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位共产党的优秀女儿,捧着一颗心来,一路春风化雨,为党的事业增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