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姚欣
历史课在你印象中是什么样子的?是相隔久远怎么也记不住的的一串年代符号,还是泛黄书页中斑驳的字迹记录下的历史事件?抑或是觉得历史课沉重、古板,是味同嚼蜡的代名词?如果你是这么想那是因为你没上过李曼的历史课。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上,跟着李曼的思路听她侃历史,你会发现原来历史课也可以讲得活色生香,也可以学得兴趣盎然。
“我的名字叫李曼,过去提起姓名,我说赵一曼的‘曼’大家都懂。现在再提,大家会说不就是张曼玉的‘曼’吗?在这样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想把学生拉回到课堂很难。”开堂由名字引发的一串关于历史课的感慨立马吊起了大家的胃口。
以文章《站在黄花岗陵园门口》为引子,她从八国联军谈到英法联军,从马关条约讲到日本侵华战争。道尽中国近代遭受的腥风血雨,历数中国屈辱惨痛的近代史。李曼抑扬顿挫,慷慨激扬,让大家感觉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漩涡间,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讲到激动处她还“泄露”出自己一段办卡往事,“一次办银行卡末位数字是731,而731是日本侵华细菌部队的代号,我当时就问营业员可不可以换卡,你或许觉得我激进,但是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个民族不研究自己的历史,是得不到世界的尊重的。”
“愤青”老师的“出格”言行不仅没有遭到反感,特殊的讲课方式反而引发了大家的共鸣,上了第一课,不少对历史不感冒的学生悄然发生着变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你会听到大家聊天时无意蹦出李曼说过的话,身边“啃”起历史人物传记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还有人会翘首期待她的下一堂课。
在李曼的历史课上你不会看到PPT的乱云飞渡,更不会看到她照本宣科。放下书本,面对学生,历史的脉络了然于心,李曼对近代历史事件如数家珍,侃侃而谈,这点让不少学生欣赏。更让学生喜欢的是她不经意间冒出的,有独特思辨气息的“辛辣”观点。
频频签订割地赔款条约,李鸿章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是卖国贼,李曼则认为,对此需要理性地分析,弱国无外交,战争本身已经为外交划下了定局。作为战败国的使臣,他在《马关条约》的谈判中几乎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资本,他的屈辱事实上是战败国的屈辱。所以才会有梁启超的“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的感慨。
对大家固有的一些观念提出质疑,透过小故事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李曼还原给大家一个真实的、骨感的历史。通过她的讲解,李鸿章、曾国藩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而孙中山、陈独秀这些伟人同凡夫俗子一样,也不可避免地走过一些弯路。“历史不是单线条,看人物也应该客观全面,而不仅仅以成败论英雄。”李曼这样提醒大家。
李曼回顾过去沧桑风雨的时候,也不忘针砭时弊评述现在,透过历史的前车之鉴引发你对当下的思考。“义和团见到外国人的房子就烧,这是盲目的排外行为,日本前一阵地震,有中国人为此强烈庆祝,这是偏激者的行为,我们应该有一种大国风范,做一个理性爱国者,笼统排外那是义和团做的事。”
“你也许会觉得她有些激进,但她总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让你静心一想,觉得确实鞭辟入里,这点我非常喜欢。”护理1001班谭莹如此评价。思维独特、辛辣风趣,二合一非常规的“李曼语录”点中了学生的脉位,让犯迷糊的同学倦意全无,神游的也开始回过神来,俯身静听。
认真、负责这是不少同学对李曼的另一个评价。近代史是一门开卷考试的课,但是在李曼看来这并不是松懈学习的理由。“上课可以不背包,但你得带上书拿上笔,别什么都不拿光溜溜得来。”李曼初次见面说的话让大家忍俊不禁。可是后来一堂课,一个没带笔的男生盯着大屏幕干瞪眼被李曼抓个正着。李曼大步走到讲台打开包,“没带笔啊,我借你,我包里一直装着三支笔,生怕有人不带。”以退为进的回答令人始料未及,对课堂如此较真的态度让大家心生敬佩。
负责的李曼不甘于让历史学习局限在课堂。课下她常推荐电子书,课间放《让子弹飞》,根据背景不失时机地播撒历史知识的种子。今年清明前,李曼更是抓住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个机会,为学生设计了名为“四月之旅”的两条路线,鼓励大家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中共五大会议旧址,走出课堂实实在在了解历史背景,对历史有更真切的感悟。
“老师的‘鸭梨’好大,我要和联通、移动争夺消费者。”面对多元的信息化时代带给课堂的冲击,李曼略带无奈地调侃道。教书八年不改对历史的热爱,为了让自己的历史课与时俱进,李曼平时会浏览当下的热点话题,偶尔也会看看湖南卫视娱乐节目,以此了解青年学生的想法,把学生拉回课堂。
对于自己的评论,李曼不怕有反驳声,而是有着自己的看法。“历史越久远越清晰,我提出我的观点,学生们钻进去经过自己的思索,提出他们的观点,不让历史千篇一律,这就是我所希望的能带给大家的东西。”
上一条:张晶:课堂上的婚姻家庭顾问
下一条:孙君恒:宣扬传统文化 我一直在努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