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未来科技城,128米高的“马蹄莲”形状的大楼,是光谷地标。
极目智能公司的仿真实验室里,主管研发的副总经理王述良正和同事紧盯电脑,手打方向盘,适时调整数据。“通过自主研发的视觉技术,一个摄像头,就能实现标准L2级智能驾驶。”王述良说,凭借这样的最新技术,企业成功打开海外市场。
“这里是汇集国际一流人才的‘光谷大脑’,创新与全球同步,必须争分夺秒。”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中国光谷,也即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电传输系统,成为唯一以“光”命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3年、2018年、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三赴光谷考察,指出“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
光谷之“光”是什么?“独树一帜”靠什么?孜孜追光35年,这束光在新时代为何更耀眼?
走进光谷可以找到答案。
一束激光,变身“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华工科技激光工艺研究实验室,工程师王熙泽启动机器,激光束溅起火花。101秒后,薄度0.6毫米、周长3.5米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焊接完成,“这是国内首套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激光焊接系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一根光纤,不断刷新光通信传输纪录。中国信科集团烽火通信公司,智慧光网络通信设备调测实验室里,研发人员匡立伟正在测试信号,“这个系统全球领先,一根光纤上,能支撑超千万用户同时高清视频直播。”
一条产业链,“卡脖子”堵点跃升全链条国产化。登上30米高的拉丝塔,全球最大尺寸的光纤预制棒悬于顶端,头发丝粗细的光纤轻盈飞泻。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昕介绍,“过去装备、工艺、原材料都在别人手里,如今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一根光棒,拉出1万公里长光纤。”
一块显示屏,不久的将来能像纸张一样“打印”出来。走进武汉国创科光电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魁率研发团队正持续攻关。新型显示喷印装备工艺将助力中国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屏上实现弯道超车,“下一步,瞄准更大尺寸新装备。”
一束光,变幻出万千创新因子。
全国首个400G相干商用硅光收发芯片、全球首款128层三维闪存存储芯片、全国首台最大功率10万瓦的工业光纤激光器……518平方公里的光谷,“创新浓度”不断提升,催生中国最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球最大光纤光缆研发制造基地。“独树一帜”的这束光,正代表“国家队”积极参与全球产业话语权、主动权竞争。
创新涌动的背后,是思想的力量。
“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新时代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到光谷,在不同阶段、关键时刻,为科技创新指明方向。
10年前,华工科技从海外采购一台万瓦光纤激光器,忍痛掏了800多万元。
“‘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总书记的话一下子震醒我们!只有自立自强,才能突出重围。”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实现激光装备核心部件的完全国产。
千难万难,研制出第一批万瓦国产激光设备,“退货潮”兜头浇了盆凉水。
为啥?
“市场不认可,觉得我们的设备不如国外的好。”
牢记嘱托,关键时刻,华工科技人咬紧牙关,坚持创新不动摇,10年投入30多亿元。他们最新推出的全国产化第三代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国内热销,海外订单也纷至沓来。
华工科技只是缩影。在光谷采访,遇到的每一家企业,都能讲出沐光、追光、聚光、发光的故事。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统筹“两个大局”,识变应变求变,科技创新既是题中之义,也是关键支撑。
思想之光照亮创新之路。
“无人区”跋涉,“深水区”闯关。2022年,光谷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9.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多。
创新延链,产业强链。“光芯屏端网”全面发力,1.6万家企业,总体产业规模超5000亿元。
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光谷经济韧性愈发强劲,地区生产总值连上台阶:2020年首次突破2000亿元;2021年增至2400亿元;2022年达到2643亿元。
这束光不断聚集、裂变,锻造武汉产业结构和城市气质,成为湖北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变量。
“独树一帜”的这束光,靠什么持续闪亮?
“今天的光谷,面临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处于创新动能加速重塑、特色产业加快聚集、新城建设加力提质的战略机遇期。”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勇强说。
眺望前路,光谷人底气十足:坚持自立自强,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36岁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宇,上个月刚申请通过一个1500万的光电融合研发项目。走进评审现场,不少人这才发现,评委席上有专家,有企业负责人,有投资机构代表。“我们就是要推动形成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湖北光谷实验室副主任唐江说。
原始创新、体制创新、金融创新、协同创新……牵住创新“牛鼻子”,加速追光的“中国光谷”,阔步迈向“世界光谷”。
来到光谷,必须看看这束光的起点。
南望山下,东湖之滨,武汉邮科院故地风景依旧,赵梓森院士拉出第一根光纤的简易实验室,却遍寻不到。
兜兜转转,一扭头,瞥见惊喜——“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坐落于此,大厅里醒目陈列的,是全球单片速率最高的1.6Tbit/s硅光互连芯片。总经理肖希分享新进展:“4月26日,我们刚刚发布国际最高速的硅基相干光收发芯片,单片净速率1.4Tbit/s,可解决高端光电子芯片‘卡脖子’问题。”
创新热土,光的传奇一刻不停。
(本报记者喻思南、范昊天参与采写)
(相关报道见第六版)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28日 01 版)
相关新闻:
以科技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中国光谷高质量发展纪实
光谷的“变”与“不变”(记者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