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 以思政课建设为引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 北京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取得了积极进展。 坚持首善标准,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谋划推动工作 北京高校具有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良好传统与工作基础。在新的形势下,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首善标准,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进一步构建工作的大格局。一是抓顶层设计。制定《关于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实施意见》,就必威及学科建设、思政课改革和专职教师激励等制定有力政策。加强宏观指导,大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抓关键少数。组织60所北京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进行为期两周的脱产培训,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高校主要领导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三是抓投入保障。市级财政每年投入2.5亿元,全面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以开放的视野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要办好思政课,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我们聚焦教学说服力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够强这一突出问题,以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思路加强建设、推进改革,让课堂真正“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一是凝练教学内容。建立定期教学研讨、教学难点问题联合研究、理论与实践交互深化等日常性、基础性机制,帮助教师讲深讲透重点问题。二是破解难点问题。建设20个教学改革示范点,支持高校围绕内容体系、教学模式等关键问题探索创新,创造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有益经验。三是集聚优质资源。开展“名家领读经典”活动,邀请名师大家为大学生共上一门思政课。 坚持党管人才,以有力的举措打造高层次教师队伍 思政课教师是党的理论队伍中一支重要力量,党必须要建好、用好这支队伍。一是注重全员培养,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开放研修平台”,提高学习培训的覆盖面和实效性。二是注重名师引领,建设15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三是注重激励保障。2016年起按照人均每月2000元的标准为全体一线专职思政课教师发放补贴,实施青年教师“扬帆资助计划”、骨干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为各层次教师成长发展提供支持。 坚持主动引领,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开展理论创新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过程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肩负着重要任务。北京市注重整合资源和力量,积极做好引领工作。一是强化协同创新。二是强化正面发声。三是强化成果培育。 强化思想引领,创新方式方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浙江省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问题为导向,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方式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思想政治建设,努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突出政治意识,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 历届浙江省委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省委主要领导一任接着一任亲自抓。2005年,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主持下,浙江省委建立了省领导联系高校和定期为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 一是抓方向,明责任。2015年,省委高规格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省级四套班子领导参加。省领导带头通过上讲台对话、进入课堂听课、深入公寓交流,掌握一手信息,见微知著,查找问题,点睛明题。在省委的示范带动下,地方党委高度重视,建立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积极创新载体,改进作风;高校党委落实主体责任,真正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在立校办学中的重要地位,狠抓落实,提高实效。 二是抓细节,重实践。2012年,省委主要领导提出要从抓好学生公寓环境做起,全面加强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工作。4年间,全省高校累计投入10多亿元改善学生公寓。 三是抓短板,促改革。制定了《浙江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实施方案》,推出了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素质、推进实践育人机制建设为重点的“双十”举措,出台了领导干部讲课听课等制度,并将思政理论课改革列入省委2014年度22项重点突破改革项目之一。通过一系列改革,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满意度从2013年的68.8%逐年上升到2016年的82.6%。 着眼实际实效,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本身就是一部鲜活教材。我们探索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浙江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辅助教材体系。编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等地方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初步形成了根植于浙江大地、立足于浙江人民实践、具有浙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助教材体系。二是创新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实施“百校联百镇”“双百双进”工程,遴选100个乡镇(街道、社区)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定点实践基地,校地长期合作育人。建立以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厅局级干部为主的特聘导师师资库,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三是开展文化校园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传承校训、传唱校歌活动,推动建好校史馆、博物馆,创建校园文化标志符号。做到师生对校园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目前,我省文化校园建设正在12家试点高校的基础上,向全省高校全面铺开。 落实主体责任,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陕西省 陕西省委、省政府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青年学生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收到良好成效。 强化党的领导,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构建大思政工作机制。省委常委会定期听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汇报,专题研究解决突出问题。省委制定了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和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要求省级领导每年至少到高校作一次报告。二是加强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陕西省委决定单设高教工委,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创造性地开展高校巡视诊断工作,逐校把脉问诊,一校一策开药方,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责任。三是足额选好配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按照1∶200标准,核定增配高校专职辅导员编制1763名,并努力缓解高校思政课教师紧缺问题。高校辅导员职称评聘“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延安精神是陕西突出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广泛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一是推动延安精神进校园、进课堂。把延安精神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大力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党的光辉历史教育,用民族文化、革命传统和现代精神哺育青年学子,教育大学生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开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组织大学生到延安、照金、马栏等革命旧址体悟革命传统,在今昔对比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是在校园文化创建中凸显红色基因。各高校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新内涵,精心打造红色校园文化精品项目。 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一是发挥延安大学辐射源作用。在我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延安大学建立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到枣园、杨家岭、南泥湾等红色教育景点开展现场教学,重温党的历史。二是精心培育典型,彰显延安精神的时代特色。先后推出了全国重大宣传典型西北大学理论物理学家侯伯宇教授、优秀党员专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小麦育种专家赵瑜研究员、航天教育奠基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航天专家陈士橹院士、见义勇为大学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吴树强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用师生身边的榜样激励大学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回应学生关切。充分发扬延安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同步解决。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都有具体举措。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打造又红又专的引路人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党委一贯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又红又专、爱国奉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文化,确保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贯彻到位。 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堡垒 学校注重占领思想政治工作制高点,拓展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将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是推动教师提升思想政治认识高度。党政班子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带头学、领头做,打造“不漏气发动机”,为抓好全校思想政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延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频谱广度。成立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政治立场、立德树人表现作为教师聘用考核先置要求。建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要求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学生价值引导的核心内容。三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深度。坚持用“清华师德”教育全体教师,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写入学校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以教师为主力组建网络引导队伍,在热点事件中积极发声,旗帜鲜明地批驳错误言论。 以党建为龙头引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清华全校199个教师党支部全面覆盖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党员达2179人,党员比例占63.3%。 一是筑牢党支部战斗堡垒。明确规定教师党支部的设置组成、职责要求及组织生活的次数、内容、形式。选齐配强党支部书记,九成以上支部书记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二是激励教师党员当先锋、作表率。选树身边的优秀典型,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按照“四讲四有”标准,深入开展新时期清华大学共产党员行为规范大讨论。三是“不断线”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始终将对优秀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作为党委工作重点。党委班子成员直接联系重点教师发展对象,党支部选择学术带头人担任学术骨干中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人和介绍人,发挥“学术导师”和“政治导师”的引导作用。 重点抓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思想引导。通过成立青年教师理论学习研究会,设立专项党建研究基金,组织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支持思政课教师赴境外研修交流等,不断深化青年教师对党的理论、国情社情和学校传统的认知认同。 完善涵育机制。完善党务部门和院系党委的沟通机制,定期通报研判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引导。统筹整合“清华思客”“青椒乐享会”等渠道,帮助青年教师学习理论、感受文化、提高认识。 强化发展支持。在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名额、周转房等方面制定措施向青年教师倾斜,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 抓责任落实、方法创新、示范引领,做好高校基层党建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抓责任落实、抓方法创新、抓示范引领,让学院党组织强起来、党支部活起来、党员动起来,层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坚持严守规格、下足功夫,完善学校党委主导、学院党委主体、党支部主心骨、党员主人翁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 学校党委构建了“学校党委把方向出政策、发挥主导作用,学院党委强化保证监督、发挥主体作用,党支部主动发力、发挥主心骨作用,党员把自己摆进去、发挥主人翁作用”的责任体系。 学校党委始终把主体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不断强化院(系)级党组织抓党建工作的主业主责意识;切实保障党支部发挥主心骨作用;不断激发党员爱党、忧党、兴党、护党的主人翁意识。 坚持创新方法、围绕师生榜样和重大任务建支部,锤炼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支部作风 学校党委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促进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确保中心任务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渗透到哪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体现到哪里。 施行“大师+支部”模式,围绕党员专家建支部;施行“项目+支部”模式,围绕重大项目建支部;施行“教师+学生”模式,在教研室、研究所设置师生联合党支部;施行“榜样+支部”模式,围绕先进典型建支部。 坚持精神引领、品牌带动、典型示范,推动全校形成了牢记总书记嘱托、成就国家和民族希望的浓厚氛围和自觉行动 学校在基层党委全面推行精神引领、品牌带动、典型示范的有效做法,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一是坚持精神引领。认真组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进四信”教育教学,持续开展航天精神、铁人精神、马祖光精神等行业、地域和校本特色精神育人活动,面向新生上好入党启蒙第一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充满校园。学校每年有2000余名毕业生投身航天国防。 二是坚持品牌带动。实施基层党建品牌战略,每年开展品牌立项200余项,产生了航天魂、学雷锋小组、学风督导队等一批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品牌,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的传承性系统性、吸引力感染力。 三是坚持典型示范。完善了在重大攻关、急难险重、爱岗敬业等关键任务和日常考验中选树典型机制,创新设置了校、院(系)、支部三级榜样库,始终坚持先进事迹报告会制度,每年在重大时间节点评比表彰2000余人次,每年精选300多名师生进入榜样库,并从中按需遴选组合出各类先进事迹报告团,每年推出先进事迹报告会20余场。 统筹育人资源,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价值引领核心作用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把思政课作为人才培养核心课程,纳入“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从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深化改革,将思政课建设成深受学生欢迎的热门课程。 深化课程内容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学校以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为重要突破口,挖掘整合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拆除“学校和社会之墙,各学院、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学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逐步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一方面深入研究教材,发挥中央马工程统编教材优势,组织教师深入系统研究思政课统编教材,鼓励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不断增强理论说服力。另一方面开展集体备课,校领导全程参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专业教师共同讨论,“备理论”“备学生”“备热点”“备教学方法运用”,遵循教学规律,贴近学生特点,将党的创新理论有计划、分专题地进入课堂,根植于大学生思想深处。 加强师资建设,打造一支让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 学校注重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引导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让教师想教好、能教好的工作机制。 聚焦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构建“立交桥”式培养体系。我们一方面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一方面每年选派思政课教师交流访学。这些教师既传播了中国声音,也将世界视野引入思政课堂。 首创“项链模式”,实现多学科师资协同育人。坚持探索在思政课堂引入名师大家、党政领导、企业高管等各条战线优秀人才,建立了思政课特聘教授资源库,将教师单兵作战变为团队作战。 依托同城平台,实现资源共享。2014年起,上海市在我校试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城平台计划”,我校专门设立招生名额,邀请全市高校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博导、硕导,组建联合导师团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水平。 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用问题导向增强教学有效性 学校强调思政课教学的问题意识,逐步构建形成从案例导入到理论分析、从实践探索到问题解读的“四板块”知行统一教学模式。 开展“问题解析式”教学方法改革,在实践中收集整理学生原始问题近10万个,建立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课程教学问题库,编撰出版《思考与解读》《释疑与解惑》《教学与实证》等系列教学研究成果。注重话语体系转化,贴近学生思想特点。帮助教师树立“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的教学理念。注重运用信息技术,贴近学生接受习惯。建立思政课“微课程”视频库,形成一种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满足学生自学需要的新型网络教学模式。 抢占互联网阵地,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新路径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积极抢占网络新阵地,按照“知行合一、自主发展、为人师表”的育人理念,探索出一条“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借助网络大数据,把握学生思想新动态 学校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网络行为数据等技术手段,持续多年对全校学生政治观点、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学习状况、关注热点、生活需求等方面数据进行系统采集、动态观测与综合分析。依托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建立广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数据库,与共青团广东省委共建“广东青年大数据与云计算实验室”,对广东147所高校近200万名大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状况进行追踪分析。 打造校园云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 学校深入实施“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构建集资源、教学、学习、实践于一体的思政课网络教育教学平台。打造“晚安华师”“紫荆青年”等“校媒群”,引导培育优秀教师和学生开通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牵头组建广东高校新媒体联盟,搭建杰出校友与在校生网络交流平台,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学校构建起了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入学前到毕业后的立体化、跨时空、零距离的网络思政教育互动空间。 嵌入生活微时间,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资源 学校针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大量“碎片化”时间和网络实时传播、无缝衔接的特点,大力推进“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围绕思政课、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实践要求,持续开发和建设了一大批精品课程、专业教学案例和基于学习、实习、实践的再生性学习资源。整合学校历史故事、各类仪式典礼、文化艺术活动、优秀师生案例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转换开发为网络视频、卡通动漫等网络文化产品。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视频等有形载体,组织师生开发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吉祥物“萌小兔”、各类表情包、主题漫画、微视频等阳光文化产品,及时传递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打造出一个学生喜闻乐见、时时处处受教育的网上精神家园。 突出师生双主体,构建网络思想引领新机制 针对网络社交平等、互动的特点,学校构建起“教师引导、朋辈引领、知行合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组建以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干部为主体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主动触网、善于用网、借网育人,通过网络空间研判学生思想动态,借助网络平台主动发声发言,发挥专业优势进行释疑解惑。另一方面,充分发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团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指导学生参与正能量的网络互动,形成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认识、砥砺品格、朋辈相携、为人师表的新型育人机制。 创新党建联动机制,拓展立德树人渠道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抓关键,发挥好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完善党建工作机制,把党建工作分解为五大类22项,细化为56个指标,建立学校党委“三重一大”决策等内控管理标准化流程31个,明确任务要求、质量目标和评价标准,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构建起党建工作全程跟踪、全程记录、全程检查、全程考核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学校主要领导自觉遵守末位发言的议事规则。 注重抓基础,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把党支部建在学生社团、公寓、实践基地,建在科研平台、实验中心和课题项目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专业建设、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把优秀教职工培养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能手的“双向培养工程”。组建了以教师党员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为骨干的6支网络媒体团队,搭建起“三网、两微、两台、一报、一屏”九大宣传平台,挖掘身边典型。组织师生党员突击队,参与抗震救灾交通“生命线”抢通、重建等重大任务。组织师生党员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农村公路勘测、渡口调查和桥隧检测。学校各系党总支结合专业优势,为贫困地区免费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260余名适龄学生和帮扶对象受益。 加强主渠道建设,发挥好课堂育人功能 学校改革考评办法,从主观努力度、行为实践度、知识掌握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崇德尚能的思想道德素质。制定专业课的教学、育人“双大纲”,建立“学业导师+辅导员”制度,在专业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切实做到既授业又树德。实行素质教育学分制,把思想道德、职场素质、就业创业、基础能力、健康与安全细化为42个指标进行量化考核,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加强主阵地建设,发挥好校园文化育人作用 开展大学生艺术节、宿舍文化节、校园读书节和创新创业大赛、技术技能大赛、百科知识竞赛等“三节三赛”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端正“先修身、后修路”的职业态度,激发“蜀道天堑变通途”的职业信念。组织学生深入开展勤工助学、“三下乡”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理念,把学生宿舍建成“思想教育、文化交流、行为养成”的素质提升基地。充分发挥“易班”综合互动社区的作用,建成“党旗飘飘”微信群、网上团校等网络教育平台,定期开展网络知识竞赛,及时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09日 10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