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目标与路径刍议 谢勇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级学科,目前设有六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这六个二级学科,实际上都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路径,它们分别从史与论、中与外、历史与现实等不同维度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具体的探索,而且各种路径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既然这些二级学科都是路径,那就涉及一个研究的目标或目的问题,进而要明确研究路径与目的的关系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路径可以是多样的,但是,研究的目的是确定的,是不能随意变动的。何谓研究的目的?一般说来,当然是要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创新和发展。但是,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通过各种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引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健康发展。各种路径的研究虽然研究的角度、重点、内容和方式不同,但最终的研究还是为了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形成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了这一目标,各种路径的研究也就失去了基本的方向和最终的意义。而且,只有在这一目标下,各种路径的研究才能有机地整合起来,才能形成优势互补。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总目标下,看不同的路径或学科是怎么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研究中提出的哪些经验教训是值得吸取的,哪些观点和方法是需要合理借鉴的,从而在不同路径间形成相互参照、相互促进,强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优势。有鉴于此,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给以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或一个具体研究方向,更重要的是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目标和归宿,各种路径的研究都应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既然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那么,这就必须正确看待这一总目标与各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其他五个学科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要使这五个学科研究的最终落脚点都应该指向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理所当然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没有这样的基础建设,学科建设也是空中楼阁。但是,研究基本原理,也不能失去了研究的宗旨与目标。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要的是为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研究,获取思想资源,以奠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进而指导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为中国发展现实服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有重大创新,它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从源头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没有这样的硬功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也必然是浮浅的。因此,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为的是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如习近平所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可以说,正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才要求我们扎扎实实抓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2.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作为一个学科,马克思主义要有学术史的支撑。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顾名思义,就是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弄清马克思主义各种观点的来龙去脉。但是,研究的最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推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因为一方面,“论从史出”,只有了解“史”,才能更好把握“论”;另一方面,“以史为鉴”,研究“论”必须清楚地了解“史”,通过史的考察可以加深对论的认识。而且,历史、现实和未来是一个发展的链条,相互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研究历史,就不能透彻地认识现实;不能很好认识现实,就不能合理地把握未来。 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史,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只能变为过去的僵死的历史。我国几十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无论是文本考察的热点变换、还是理论阐发着力点的发展,都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直接相关,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现实需要。正是对现实的高度关注,才引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的兴趣,才引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重视。相应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能够给当代社会发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咨询,从而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这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这样的研究方法,实际上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贯倡导的做法。早在创立新哲学的过程中,马克思就坚决反对思辨哲学,主张“实践的唯物主义”,认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种方法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是非常适用的。 3.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无疑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身的研究,但加强这样的研究,并不排斥与当代国外各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对话、交流。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必要的译介和评述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最重要的是应服务于、服从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换言之,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以为发展和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想资源。应当看到,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其各自的立场、观点也不尽一致,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共同的特征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对当代社会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作出了独特的思考,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解决的出路,体现了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高度关切。如关于全球问题、生态问题、资源问题、女权问题、市场经济、公平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都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主要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合理的对话方式应当是着眼于研究现实,在对话中看国外马克思主义各种学说在研究、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时提出了哪些观点,采取了哪些解决办法,哪些观点、办法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这样会拓展我们的思路,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4.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马克思主义同时产生、同步跟进的。如《共产党宣言》的创作和问世,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传播和扩展的过程,是对工人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向来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其价值目标必不可少的中介,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育内容,这既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特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科的方式紧密联系起来,有机统一起来,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平台,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供了价值实现的理论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理论性、应用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它既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育内容,又要密切关注现实,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因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5.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本学科就是要在广泛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在全方位的分析和比较中阐明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这一学科名称表明,它不同于历史学中的中国近现代史二级学科。它并不要求去展开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各个方面及其具体的历史细节、事件、人物,而是要在弄清楚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的基础上,着重对与“三个选择”紧密相关的基本历史规律和主要历史经验进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本质上不属于历史学科,而是属于理论学科,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这一学科研究的重点或主题。 综上所述,要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出问题意识、强化问题研究。因为只有突出问题研究,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特色,才能切实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突出问题研究,才能把六个不同的二级学科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共同关注的问题、共同的研究目标、共同研究的话语体系;而且,只有形成共同关注的问题,才能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在研究中通过不同视角的审视,相互吸收借鉴,以利于研究水平、研究质量的提高。 《继续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