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广角

  • 当前位置: 必威 >> 正文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发布时间:2015-10-12 发布者:必威 浏览次数: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

 

 

编者按

  首届由中国主办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日前在京召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创新与发展已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如何科学认识这一问题?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给出解读。

  记者: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在当今时代仍不过时,并拥有强劲的生命力?

  王伟光: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看问题的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同志曾经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许多皮,还扯不清楚。有了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就省了许多事,也少犯许多错误。”我们党的所有同志为什么能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拧成一股绳?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一系列有机联系的基本理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也可以高度概括为一系列相互有机联系的基本观点,即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矛盾的、历史的、生产的、阶级的、群众的观点等。我们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就是讲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就是要站在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运用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去。正如马克思所讲的那样,“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的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第二,马克思主义在概括人类社会、自然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原理,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原理,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关于公有制最后还要代替私有制的整个所有制发展规律的原理等,都是不可推翻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个别结论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囿于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任何一个理论形态也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某些具体结论必然受到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制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揭示,个别结论和论断的局限性并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永远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马克思主义永不过时,还因为它是实践的、发展的、创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主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调整、发展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首要的观点。实践推动理论创新,同时又需要创新的理论指导。正因为有实践作源泉、作动力、作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才永葆生机活力。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是由实践性带来的。实践常新,理论也常新。毛泽东同志讲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无产阶级的思想家都要形成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体现在它同实际相结合,不断地在实践中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实践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都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创造基础上的充实、丰富和再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伟大创新,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记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什么?应当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及现实意义?

  王伟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实质上就是哲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去说明和解决中国的“特殊”问题,形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把这一哲学真谛概括为实事求是,从党的思想路线高度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依据问题。

  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特殊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所处世情的特殊性和中国人民群众的特殊性,这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深刻认识中国国情、认识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我们自己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科学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回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注重中华民族的特殊性,要研究民族的现实需要,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民族的特殊形式,形成民族的特色风格,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深刻认识世情、正确把握时代特征的过程。只有把握时代问题,认清世情,才能确定党和人民所处的时代地位和历史方位,才能把握中国发展的时代命脉和历史趋势,才能回答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通过什么途径走在时代潮流前列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武装群众、掌握群众,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过程。要大众化,就必须通俗化,让群众看得懂、用得上。要运用通俗易懂、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使理论从理论家的书本上、从思想家的书斋中解放出来,真正掌握群众,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记者: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节点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在您看来,应当如何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新发展?

  王伟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创新,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牢牢坚持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各种社会思潮,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四个界限”,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理论武装的重点在于党的高中级干部,高中级干部的领导水平尤其是政治理论水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加强理论武装,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着力在深化学习、深入研究、广泛普及上下功夫,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运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著作,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努力探索回答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要在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持续的理论创新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当前,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所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是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为统领,着眼于解放思想,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眼于实践,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总之,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目的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南和理论支撑。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每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光民日报记者 王斯敏 张胜;来源:光明日报)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及其中国化成果 下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