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发展
史鉴今
2022年7月,“第十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论坛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报告》(外文版)新书发布会”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云南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意识形态智库共同主办。论坛设北京和昆明两个会场,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和云南大学必威承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云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
论坛开幕式首先进行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报告》(外文版)的新书发布会,来自中国、意大利、越南的专家学者及出版方代表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国际共运黄皮书在国内外发行的重要意义。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于俊霄副院长主持。
会议期间,国内外30余位与会学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发展”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1.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态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走向科学、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一国走向多国、从曲折走向振兴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昭示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建党、夺权、建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演绎的三部曲。在世界之变中,“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中,走向振兴或走向重新振兴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鲜明特征和现实态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主任潘金娥研究员对2021—2022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态势进行了概括。她认为,2021年的主要动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隆重庆祝百年华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赢得世界各国的赞赏;二是现有社会主义国家召开新一届党的代表大会,积极抗疫并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三是非执政的各国共产党坚持议会内和议会外斗争,作出适应性调整以谋求生存和发展空间。2022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加上俄乌冲突的爆发,加大了帝国主义发动战争的风险,世界局势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新的冲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与影响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郭强教授认为,世界社会主义正在走向振兴。在生产力层面,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和实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在道路层面,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在价值层面,无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观念和政策越来越被更多人认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动下,世界社会主义已经彻底走出低潮,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云南大学必威院长罗骞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处理革命与建设、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等重大关系问题上取得了成功,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振兴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崔桂田教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影响世界社会主义的“主要标识”体现在:创新“三大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政治是世界政党文明新形态)和改变“两大格局”(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格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心东移,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改变世界“两制”关系格局,“东升西降”成为新态势)方面。
意大利《二十一世纪马克思》杂志主编安德烈·卡托内教授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出了重要贡献。
越共中央党校新闻宣传学院哲学系主任阮明环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继续发展和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世纪伟业必将越来越兴旺发达。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刘晨光教授从制度视角阐发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贡献,即更新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更加普遍的可及性。
3.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胡振良教授提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丰富的现代化内涵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家和怎样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基本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发展,也是我们进一步探索现代化发展规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根本遵循。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许宝友研究员从现代化视角审视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贡献,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发展道路、进行理论创新的宏伟力量,其成功实践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建成的现代化国家,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对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振兴产生了积极影响。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轩传树研究员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就在于它是对资本主义文明、传统社会主义和中华古代文明的继承超越。从基础、结构和功能上看,这种文明新形态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发展状态和相对稳定的表现样态,但在内容、方向和影响上仍然有进一步拓展与完善的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室主任贺钦副研究员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应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和本质特征,坚定不移地推进符合本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4.国外政党政治和左翼政党发展态势特征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一级巡视员唐海军研究员指出,当前国外政党碎片化演进呈现出四个特点:政党数量急剧增加,政党更迭加快;进入议会政党增多,政党格局巨变;新兴政党改写和重塑本国政治版图;部分传统大党分裂而式微。由此导致的后果是:组阁难度加大,政府声誉受损;政策波动性增大,政权稳定度下降;政坛主导性力量换位或缺席;小党搅局能量上升。西方政党碎片化特征表明,西方民主制度部分失灵,显示了西方制度存在的缺陷。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柴尚金研究员指出,西方民粹主义思潮与极端政党融合聚变,加剧了西方政治民粹化倾向。受其影响,发展中国家在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呈现阶段性和多元化的特征。西方反全球化运动和一些新兴社会运动也具有某种民粹主义色彩。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荣誉学部委员徐世澄比较了拉美新一轮左翼回归同上一轮“粉红色浪潮”的不同:新一轮的左翼政府所面临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与上一轮相比要困难得多,发展势头不如上一次;新一轮的左翼政府多数属于温和左翼,其主张与古巴、委内瑞拉激进左翼政府有所不同,甚至往往对激进左翼政府和政党有所批评;代表性组织是美洲玻利瓦尔联盟(ALBA);一些温和左翼政府的执政地位并不稳固。他认为,拉美左翼政府第二次浪潮对中拉关系的发展将会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林德山教授指出,欧洲左翼政治目前处于困境的核心原因在于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的传统职能受到了侵蚀。欧洲左翼作出了两种战略选择:一种是以社会民主党人为代表的“左翼政府”,另一种是“积极的左翼”。在此背景下,欧洲左翼民粹主义发展起来了,他们寻求超越传统左右政治,重塑激进主义的边界。
厦门大学必威吴茜副教授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衰落,为西方左翼力量重振创造了有利的历史契机和发展环境,呈现出向“左翼激进政治传统”的复归,但也面临右翼威权民粹主义的挑战。
意大利21世纪马克思政治文化协会主席弗朗切斯科·马林乔介绍了欧洲共产党左翼当前面临的困境:一是在欧洲出现了取缔共产主义组织和相关标识的运动;二是在欧洲议会内部,欧洲左翼联盟本身就存在分裂,内部分歧严重,难以达成有效的政治协商,导致其在国际层面也难以形成强大的影响力。
越共中央党校新闻宣传学院国际合作处副处长阮氏秋红介绍了革新以来越南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认识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果。越南共产党将继续为推进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老挝国家政治行政学院苏帕娃迪·拉坎赛博士介绍了老挝人民革命党九大以来建设法治国家的探索与成就:注重立法机关作为人民权利的代表机关,逐步完善与加强立法机关在制定和完善法律方面的作用;加强和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按照严格的法律法规管理国家;完善司法制度和各级人民法院的职能,培养对党、国家和人民忠诚的干部和法律工作者。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7期